这篇文章是给谁的?_文学论文

这篇文章是给谁的?_文学论文

文章合为谁而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谁论文,而作论文,文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是写给人看的,任何人在写作时都不仅要研究传达信息的一面,也要考虑接受信息的一面。但是如果问一问我们的学生:“你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他们可能很茫然,因为他们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从未考虑过“读者”这个问题。不仅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甚至许多教师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他们认为只要让学生把一篇篇文章写好就行了,还考虑什么“读者”呢?

其实,写作时如果心中没有“读者”,文章是不可能写好的。可以说,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诸如文体不清、立意不明等问题皆由他们头脑中缺乏读者意识而引起。可是我们的写作教学大都只注重从写作者方面去考虑,对写作活动中的读者意识却一直未能给予应有的关注。这种缺失不仅体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甚至教材的编写者对此也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如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从初一到高三,有对各种作文技法的训练,却没有专门培养写作者读者意识的内容,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都是从写作者方面去考虑的。由读者意识的缺失引发的写作教学中的种种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导致学生写作的盲目性。由于学生在写作时“目中无人”,不知道自己的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因此他们的感情往往无法定位,写作的目的也不甚明确,从而导致文章在选材、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的混乱与含糊不清。日本的作文教学理论认为,语言表达的目的可以分为五项:报告、说服、感动、导致行动、娱乐读者,因此写作必须要有读者意识,即使没有别的读者,起码也要给自己看。如关于旅游,若写给父母看,就要以汇报为目的;若写给兄弟看,就要以介绍为目的;若写给游客看,则要以愉悦为目的……可见,对象不同,目的不同,表达方式自然也就不一样。而现有的写作教材中对写作方法、技巧的训练较多,对写作目的、对象的指导却比较少。在写作中没有读者意识,就如同摸黑走路,毫无方向感。即使掌握再多的写作技巧,也难以写出有吸引力的作品。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都会推荐一些优秀的高三学生保送上大学,笔者发现,学生在撰写自荐信时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就是一股脑儿地把自己从小到大的各项成绩一一列举出来,而丝毫没有考虑该大学的特点以及所报专业的要求,这样的自荐信明显是失败的。这恐怕也正是我们的写作教学缺乏读者意识所造成的恶果。

(二)导致“无读者交流”的写作。读者意识的欠缺使学生和教师都不重视作品与读者的交流,因而学生也就无从知道自己的作品在读者心中会激起怎样的反响,对作品的得失成败也就难以有清醒的认识。从某种角度来讲,读者正如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作品的好坏,作者也可以根据读者的反应来修正、调整自己的写作行为。学生的作文往往只有一个读者,那就是教师。殊不知,“学生作文老师看”,这里的“老师”一般是作为指导者而不是作为读者的身份出现的。也就是说,“老师”实际上只是“教授主体”而不是“接受主体”,这里的“看”是“指导”而不是“接受”。

长期处于这种“无读者交流”状态下的写作,正如在暗洞中摸索,何时才能找到光明的方向!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常常把自己的诗作读给老妇人听,并根据她们的理解情况来修改自己的诗篇,所以他的诗才能做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前苏联的作文教学有一个环节,即学生写完作文后,要把自己的文章向自己的读者大声朗读。这样,他们在朗读中就能发现自己的错误。笔者相信,这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导致作文的社会价值被忽略。由于缺乏读者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作品与读者交流的意义,长期以来,师生无意中都把“写作”框定在“作业”的范围之内,忽略了作文的另外两个重要价值——社会价值和交际功用。与之相反,西方国家的写作教学则表现出了注重其社会价值的一面。如美国的《课程标准》指出,要提供机会指导学生针对特别读者群、广泛未知的读者群等进行写作训练。法国则在语文训练中提出了“话语”的概念,指出应引导学生在中学阶段掌握“话语”的能力。这里的“话语”,是指“在交际行为中用书面语运作语言实践”。

(四)导致学生丧失言说的欲望。潘新和教授在其论著《语文:表现与存在》中说道:“在写作教学中,没有什么比学生不想写更可怕的事了。学生写作中的一切问题,和呵护他们的言说欲、表现欲比起来,都是无足轻重的。”如果问及中学生最怕或者最讨厌的是什么课,他们最可能回答的是写作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而写作中读者意识的缺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由于作文长期处于无读者阅读的状态,学生的作文基本上只是用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的作文除了教师之外再无人阅读,学生除了从教师的评语和分数中得到一点成就感外,基本上再难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然而可惜的是,我们的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鼓励与认可少得可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似乎极其吝啬自己的分数,学生在其他科可以得到满分,在作文上却只能得到六七十、七八十分。学生从自己唯一的读者那里得到的常常不是鼓励,而是打击,这怎能不使他们感到沮丧呢?

那么,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读者意识,切实促进写作教学的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帮助学生拟定假想的读者。许多学生在开始写作时往往觉得无从下笔,硬着头皮泛泛而谈,自然难以写好。如能围绕题意,帮助学生拟定假想的读者,以这个读者为特定的倾诉对象,向他或者倾诉情感,或者发表演说,或者说明事理,或者汇报事务……这样一来,写作就会容易很多,学生也能从中得到很多乐趣。

一些教师抱怨:为什么一再向学生强调写作时文体要分明,可仍然有很多学生写作时文体不清,语意不明?这是否跟学生写作时头脑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倾述对象有关呢?假如学生在写作前能想好自己的文章是要给谁看的,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那么文章的主旨、体式也就大体能清楚了,他们写起文章来也就不至于茫然无头绪了。总之,如果在写作中能心存读者,那么,作文中出现的许多毛病也就比较容易克服了。

(二)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多与读者交流,这样,既能检测学生作文的水平,又能增加作者的成就感,增强其写作的欲望。任何作者写出作品后,都不希望它石沉大海,湮没无闻;相反,总希望它能受到更多的人的关注。只有作品与读者进行了交流,作者才能真正感受到写作的价值与意义。这对学生来说尤其如此。英国《国家写作计划》研究发现,儿童在作文的过程中,如果其意见和观点能够和其他人一同讨论、研究和分享,那么其作文能力和写作的满足感就会大大提高,从而增强其写作兴趣。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创建更多的读者群,读者可以是同班同学、朋友、父母,也可以是其他学校的学生、文学社团甚至国外的朋友。此外,还可利用网络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现在博客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为何仍如此盛行?笔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博客上自己的作品能被网友们看到,并且很快就会得到反馈。

(三)读者意识加强的表现之一就是学生发表意识的加强。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发表意识。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对学生平时作文的指导,却不重视学生作品的发表,最多只是在班上读一读。殊不知,这样做是浪费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学生的文章一旦被发表,就会在他们内心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激发他们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而且发表意识的加强反过来也会促进读者意识的形成,从而形成写作的良性循环。这不正是教师孜孜以求要达到的效果吗?这里所说的“发表”,可以是在报刊上刊载,也可以是在电台、电视台播发,还可以是在墙报上张贴……学生一旦有了发表的意识,写作时就会全力以赴,就会尽力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

一位教师告诉笔者,每个学期他都会要求班上的学生选出自己最好的作文交上来,然后将这些作文装订成册,作为班刊在全班传阅。结果他发现学生对要交上来的作文特别认真,往往一改再改。可见,学生的写作潜力是不可限量的,一旦学生的发表意识被激起来,写作就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为了。

(四)运用各种有助于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如演讲、辩论、写信等。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演讲稿一般都写得相当好。自己讲得兴致勃勃,底下的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究其原因,演讲是说给别人听的,有明确的对象——坐在台下的学生。为了能吸引别人,达到自己演讲的目的,他们从一开始就要考虑怎样立意比较有创意,选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如何讲述才能引人入胜。经过这样一番周密的思考,写出来的文章自然能受到听众的欢迎。另外,辩论、写信也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平时教学中若能恰当结合这些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将会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标签:;  ;  

这篇文章是给谁的?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