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论文_邓燕萍

让小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论文_邓燕萍

(资中县发轮镇中心幼儿园 资中 641200)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小学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亲历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探究活动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创造性使用教材,创造性教学,让数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使学生充分地感悟数学,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联系生活实际中体验“用数学”, 在自主探索中体验知识“再创造”,感受独立获取知识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让数学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感悟

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至于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此,我们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让学生选择工具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结果学生中有的说六支铅笔长,有的说五把尺长,有的说有八支钢笔长…… 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得的结果却各不相同?你又有什么想法?这样同学们就会深深地感悟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须性。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索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如在教学《10的组成》后,我就设计了超市购物的情境。假如妈妈给你10元钱,让你买自己喜欢的物品,你应该付多少钱?营业员应该找回多少钱?然后出示超市商品的价格,这样一来,小朋友兴趣很高,都积极地寻找自己喜欢的物品。说:我买1元的橡皮,找我9元;我买4元的自动铅笔,找我6元;我没有水彩笔了,要买8元的水彩笔,找我2元;还有小朋友说要买2元的小刀和8元的水彩笔,不找钱给我了;甚至有人说我要买2元的小刀、5元的圆规,找我3元;更有小朋友说要买1枝铅笔和1本笔记本,正好用完;……这样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地放手让学生操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又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通过“做数学”而获取知识的快乐。

三、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妈妈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妈妈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妈妈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妈妈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例如:学习了“求平均数”这一知识后,便可让学生围绕“在唱歌等评比活动中,各个评委给同一参赛者打的分不一样,怎样确定其最后得分?”等实际问题思考并展开讨论,使学生通过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验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四、让学生体验知识再创造过程

学习心理学表明,“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学习者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做”而获得的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的知识。因为“做”是能让学生大脑和双手真正动起来的学习,并能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同样,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也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猜想:能否把圆柱展开转化为平面图形再来计算呢?接着让学生拿出自做的圆柱进行操作并交流,结果学生中出现了各种转化方法,有展开成两个圆形和一个矩形的;有展开成两个圆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更有展开成两个圆形和一个任意撕成的不规则图形,再通过割补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矩形的,而不管哪种方法都可求出其表面积。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索获得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亲身体验到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是求立体图形表面积的一种重要方法。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态度,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地学习。

论文作者:邓燕萍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0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6

标签:;  ;  ;  ;  ;  ;  ;  ;  

让小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论文_邓燕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