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手术麻醉中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价值分析论文_徐函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 湖南醴陵 412200

【摘 要】目的:分析上肢手术麻醉中运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我院需要行上肢手术麻醉的患者90例,时间介于2017.02~2018.02。按照电脑排序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给予盲探式操作下的神经阻滞麻醉)和观察组(45例,给予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麻醉效果优良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需行上肢手术麻醉的患者运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缺显著,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适用价值。

【关键词】B超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肢手术;效果

引言: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麻醉技术进行研究。在以往,对患者以全身性药物麻醉为主,这类麻醉方式会对患者其他组织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限制了患者的康复进度[1]。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较为剧烈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低。臂丛神经阻滞是一项相对传统的麻醉方式,其通过对患者神经进行麻醉干预来达到局部麻醉效果,多用于上肢手术。该种麻醉方式的特点在于准确解剖定位和局部麻醉药物的均匀扩散[2]。但是,在以往对于该种麻醉方式其主要利用异感法进行神经定位,该种定位方式很容易引起气胸、神经损伤、药液误入血管等并发症,从而在临床运用中存在限制[3]。针对该现象,当前不少临床工作者运用B超进行麻醉定位,且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需要行上肢手术麻醉的患者90例,时间介于2017.02~2018.02。按照电脑排序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给予盲探式操作下的神经阻滞麻醉)和观察组(45例,给予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19~73岁,体重45~87kg,平均体重(53.21±1.02)kg;观察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18~74岁,体重44~88kg。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上肢手术的指征[4];(2)排除检查后存在意识障碍、颈部畸形、患者感觉神经异常的患者;(3)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4)该次研究获得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与支持。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加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运用盲探式操作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其主要内容:(1)在患者体表解剖定位,采用异感法或者突破感来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观察组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其主要内容:(1)在麻醉前,对患者的生命进行检查,确定其符合麻醉的相关要求后,引导患者保持仰卧位,且使其双臂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将头部偏向其中一侧,将穿刺部位充分暴露出来,然后对其进行消毒处理,放置铺巾;(2)利用B超仪器,对患者的喉部、颈动脉、颈内静脉等状况进行扫描,并且适当的调整,使得臂丛神经在B超上能够的得到充分的显现,影像学清晰;(3)在B超的监视下,进针。使得针尖的位置到神经丛鞘内注射罗帕卡因(浓度0.375%,剂量0.4.kg),在影像上可以明显看出患者神经束被麻醉药物浸润方可停止注入。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后的麻醉效果是否达到了手术的要求,同时,针对其是否发生气胸、神经损伤、药液进入血管等并发症进行统计。

针对麻醉效果进行评估,其分为:(1)麻醉中无不良反应,且阻滞效果较好,则为优;(2)麻醉中部分出现不良反应,但阻滞效果较好,则为良;(3)麻醉中出现不良反应,且阻滞效果较差,则为差。

1.4 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的数据,都将被纳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过t或者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麻醉效果优良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3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当前上肢手术麻醉中常用的一种方案[5]。传统的神经阻滞技术相对落后,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从而严重的影响了手术的结果与患者的康复。针对该种现象,临床提出在影像学的介入下,来对其进行引导性麻醉。B超在10~14MHz时能够清晰的显示患者的臂丛神经结构,从而对其神经的干、股、束加以区分,在进行阻滞麻醉时,能够尽可能的避开患者的血管肺尖以及重要的器官,从而降低损伤的可能。同时,在麻醉药物注入的过程中,也能够观察到注入的剂量与扩散状况,从而确保药物使用的剂量适当[6]。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低于对照组,且麻醉效果相对优于对照组,就可以证明该种麻醉方式的优势。

综上所述,对需行上肢手术麻醉的患者运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缺显著,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适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文英.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4):70-71.

[2]王俊喜.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02):192-193.

[3]张园.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及效果评定[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7,1(05):90.

[4]王世英,游浩,毕光焰,孔玲.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5):34-36.

[5]张芳磊.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小儿尺桡骨骨折术后认知功能、血清NGF及TGF-β_1水平的影响[J]. 河南医学研究,2018,27(03):491-492.

[6]王迎雪,刘冬梅.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2):157-158.

论文作者:徐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

标签:;  ;  ;  ;  ;  ;  ;  ;  

上肢手术麻醉中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价值分析论文_徐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