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评估论文_秦培英,禤彩霞,马春燕,梁宝毅,陆琼兰

(广西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广西钦州 535000)

【摘要】目的:探讨“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颅内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梗死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颈内动脉系统TIA150例,对其进行“ABCD2”评分,并记录患者的影像学检查(DWI和MRA)结果,随访观察90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采用ROC曲线评估ABCD2+DWI+MRA评分对TIA后脑梗死风险的预测准确度。结果:高危及中危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高于低危患者(P<0.05),ABCD2+DWI+MRA评分预测TIA各时间点脑梗死率的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ABCD2评分(P<0.001)。结论:ABCD2评分结合DWI和MRA能进一步提高预测TIA后发生脑梗死的准确性。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ABCD2评分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4-0144-0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起病后早期是进展为脑梗死的高峰,建立有效的脑梗死预测模型,能帮助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的预后。本研究通过ABCD2评分以及ABCD2评分结合MR弥散加权成像(DWI)和颅内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评价TIA患者发病后2d、7d、30d和90天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探讨其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颈内动脉系统TIA150例,男87例、女63例,年龄54.2±13.5岁。入选按照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症状为一侧肢体无力和/或失语等颈内动脉系统缺血表现者。排除脑出血、脑肿瘤、偏瘫型偏头痛,眩晕,部分性癫痫,低血糖、阿斯综合征,内耳性眩晕。

1.2 研究方法

1.2.1病例资料收集及评分 收集患者的临床症状、症状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有关临床资料,采用Johnston等[1]提出的“ABCD2”评分模型在患者入院时分别给予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3分)、中危(4~5分)、高危(t>6分)三组。对行影像学检查患者,记录其检查结果,ABCD2+DWI+MRA评分为在ABCD2评分基础上加上:(1)DWI有病灶1分,正常0分;(2)MRA示脑血管狭窄≥50%1分,<50%0分。

1.2.2影像学检查 入组患者于入院24h内采用1.5T MRI机进行检查,包括弥散加权自旋回波平面成像(DW.SE—EPI)序列;MRA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技术(3dimensiontime offlight,3D.TOF)检测颅内血管,按血管情况将患者分为血管正常组,血管狭窄组(包括单纯颈内动脉系统狭窄和颈内动脉系统合并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患者,排除单纯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

1.2.3治疗和随访 入院后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给予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基础疾病进行对症治疗;出院后常规口服阿司匹林(100mg/d)或氯吡格雷(75mg/d)。对患者发病后90天进行随访,记录有无脑梗死、脑出血发生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出现脑梗死终止随访。

1.2.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率的比较用χ2检验。采用ROC曲线评估ABCD2评分和ABCD2+DWI+MRA评分对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预测的准确度。

2.结果

2.1 ABCD2评分与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见表)。高危及中危组各时间点脑梗死发生率均显著升高(均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ABCD2+DWI+MRA与ABCD2评分预测脑梗死价值的比较ABCD2+DWI+MRA评分与ABCD2评分预测第2d脑梗死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6(0.881~0.971)和0.887(0.798~0.977)第7d分别为0.910(0.859~0.960)和0.840(0.763~0.916);第30d分别为0.918(0.874~0.962)和0.825(0.754~0.896);第90d分别为0.926(0.8813~0.971)和0.824(0.750~0.898);各时间点ABCD2+DWI+MRA评分预测脑梗死率的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ABCD2(均P<0.001)。

3.讨论

有研究显示简单量表“ABCD2”评分法预测TIA发作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对TIA患者的临床筛选具有重要意义。据评分值可以将TIA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划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3组,ABCD2评分越高,TIA后脑梗死发生率越高[2-3]。本研究结果显示,ABCD2评分高危及中危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患者,表明ABCD2评分法可筛选出高风险患者,对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

严重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是TIA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血管狭窄的TIA患者发病后7天和90天复发的风险明显增加[4]。有研究证实,若MRI上存在缺血损害灶,TIA后短期脑梗死率会升高[5]。“ABCD2”评分预测因子以症状、自然状况和病史为主,缺乏辅助检查参与。Courts等[6]将“ABCD2”评分法和脑磁共振成像结合来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和神经功能障碍的风险,这种将临床因素与颅内血管闭塞和早期责任病灶结合共同评估的方法,提高了识别高危患者的准确度。本研究结果显示,ABCD2+DWI+MRA评分法的各时间点ROC曲线下面积均高于ABCD2评分法,表明ABCD2评分与DWI、MRA影像学技术的结合能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可帮助临床医师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快速简单的风险评估来指导预后。

【参考文献】

[1] Johnsion SC,Rothwell PM,Nquyen—Huynh MN,et a1.Validation andrefinement of scores to predict very early strokerisk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Lancet,2007,369(9558):283-292.

[2]曹燕.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梗死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34:53-54.

[3]顾言,陈建荣,陈佳漪.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测脑梗死风险模型ABCD2评分的改进[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12:1248-1252.

[4]陈芳,吕海东,秦东香,等.ABCD2评分及责任血管狭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3):289-292.

[5]张春良,刘宏顺,顾莹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26(1):15-18.

[6] Coutts SB,Eliasziw M,Hill MD,et a1.An improved scoring system foridentify patients at high early risk of stroke and functional impairment after an acute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or minor stroke[J].Stroke,2008,3(1):3-10.

论文作者:秦培英,禤彩霞,马春燕,梁宝毅,陆琼兰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8

标签:;  ;  ;  ;  ;  ;  ;  ;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评估论文_秦培英,禤彩霞,马春燕,梁宝毅,陆琼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