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宣威市蓉城初级中学
摘要:每个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心得体会。著名教授叶澜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反思,教学反思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更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教学 反思
教学反思,是针对已经发生的“教学事件”的回头观看和追溯。由于课堂教学情境是复杂和不确定的,每一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教学充满了智慧和挑战。教师在作完一节课后,对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反思,将经验和教训写成备忘录,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提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教学实践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水平。有的人教了一辈子书,水平还是老样子。原因就在于缺少教学研究分析,缺少反思总结。教师只有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研究、反思,才能够了解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有什么意义,体现了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何影响。同样,教师只有通过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探寻,才有可能了解学生到底在做什么,想什么,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这种学习对他们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反思是新课改的要求,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提高理论素养、业务素养;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开阔视野,博采众长;还可改变教师的生活方式,增强教师的自尊和自信。本文主要讲述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的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习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和密度等知识联系密切。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分析各种浮沉现象的基础,所以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要弄清浮沉条件,关键是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本节教材要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变化,并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浮力的概念和基础知识,并且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前两节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知识面广,学习习惯较好,自学能力较强。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应用实验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随着实验的总结、拓展,真正发挥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潜能,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搜集整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策略 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主要知识有两个: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首先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从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两个方面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达到理解浮沉条件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诸方面的应用。
四、反思的内容
(一)、教学设计反思
1.问题设计方面
本节课以师生间的问答对话形式为主线进行,但实施过程发现,教师自身的设疑技巧仍有可提升空间,提问语言不够简洁。
2.教学时间方面
本节课因学生分组实验环节、教师演示实验环节较多而影响了时间的把控,因此导致课堂进度难以达到预料效果,时间较紧张。
(二)、教学过程反思
针对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新知推进环节做得有所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分组实验情况未能做出详细的分析评价、对学生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未能一一作出详尽的解 。
(三)、存在问题反思
整节课应该说是严格按照所预想的环节顺利结束,只是时间把握上有所偏差,学生活动时间较为充裕,而教师引导分析时间偏少,未能充分体现教师指导分析,课堂效果没有预期中的好。本节课内容设置偏重,综合性较强,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及其熟练程度有一定要求,但从课堂可出学生能力水平差距较大,造成课堂推进存在一定难度。
(四)、改进措施反思
1.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注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的时间是否充裕,否则影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2.认真专研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学,更加精准地把握重难点,更加合理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把握好实验操作环节。
3.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简洁课堂语言,在设问、提问语言方面多下功夫。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其在不断的反思中发现问题,突破自我,达到教学新境界,才会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发展。
论文作者:邱学柱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5月总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6
标签:浮力论文; 教师论文; 物体论文; 条件论文; 学生论文; 本节论文; 知识论文; 《成长读本》2018年5月总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