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切不可远离课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长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校长进课堂,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也是我国中小学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多年的实践证明,校长进课堂,适当兼课,经常听课,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有利于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领导教学工作的主动权;有利于及时合理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通过校长率先垂范上好课,有利于提高校长的领导威信,促进教师钻研业务,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近几年却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这就是不少中小学校长不再兼课,也很少听课,逐渐远离课堂,更谈不上参加教研组活动。本人作为一各省兼职督学,在最近的调查中发现,几乎大多数城市中学校长不兼课,而且这种现象大有漫延之势,不少小学校长也仿效而行。
校长不兼课又不经常听课,不深入教学第一线,不符合时代的要求。21世纪就要到来,我们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的重要历史时期,当今世界的特点是:“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教育被提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地提高教育质量,几乎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性任务。为此,许多国家强调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强调学校的校长务必深入教学第一线,加强教学的科学管理,校长不兼课,不经常听课,不深入教学第一线,就会影响完成党和国家向我们提出的任务。《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提出:“努力使教育质量在九十年代上一个新台阶”,校长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校长务必坚持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深入教学第一线,撑握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管理的主动权。
校长不兼课、不经常听课,脱离教学第一线,容易使自己由“内行”蜕变为“外行”,导致领导威信下降,极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列宁曾经讲过:“任何管理工作都需要特殊的本领,要管理就要内行。”校长不仅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学科教学的内行,同时也应当成为教学管理的内行。这种内行要靠认真学习、理论研究和不断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来达到。
校长不兼课、不经常听课,远离教学第一线,原因何在?也值得研究,以便针对原因,扭转这一不正常的现象。为此,我作过一些调查,对这一问题较普遍的回答是:①“校长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备课、上课”;②“上级党政部门会议多、社会应酬多,没法兼课、听课”;③“现代学校管理,校长应做校长的事,不能像教师那样钻课堂。”我认为上述诸多说法,反映了各种不同的认识,有加以澄清的必要。
“校长忙,没空兼课,也无法经常听课”,这种说法能成立吗?校长忙,不可否认!不少校长确实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更有甚者,午夜已过,也难就寝。然而,校长应当忙到点子上,这“忙”中理应包括兼课、听课,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情况,以便卓有成效地管好教学。这一点我们通过不太全面的调查,认为大学校长比中学校长的情况要好。我国许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本人是名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也不少,他们大都坚持上讲台、进实验室、带研究生,可谓政务、党务、业务齐集一身,然而不少人却成绩斐然。
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中学校长的例子,也许更能说明校长能否深入课堂,关键在于思想认识,在于科学安排,在于是否有奉献精神。辽宁盘锦市实验中学优秀语文教师魏书生,于1986年任校长兼书记,担任学校领导之后,还有好多社会兼职,但仍兼两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课,并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公开发表教育论文60多篇,整理出版了《魏书生教育文选》、《语文教学探索》等多本专著。其基本经验是:“目标管理:成功的导向”;“民主管理:成功的基础”;“科学管理:成功的关键”;“时间管理:成功的手段”;“威信管理:成功的条件”。我们的校长,固然不必个个是魏书生,但深入教学第一线兼课、听课应当是不成问题的。
其次,要说一说“校长要做校长的事,不能像教师那样钻课堂!”就这句话本身来讲,也无可厚非。因为,校长毕竟是一校之长,应领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其责任之大、担子之重,是学校任何人不可比的。因此,我们不能苛求校长和老师教同样多的课,也不能提倡“教师身上有多少粉笔灰,校长身上也要有多少粉笔灰”。但也不能因为校长担子重、责任大,就完全脱离教学工作。须知适当兼课,经常听课就是校长应做之事中的重要之事,它是份内工作,不是额外负担,这是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这一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在对待校长兼课的问题上,也有人说:“这是我国学校的旧传统”,认为“国外发达国家未必提倡校长兼课、听课”。对此,我们虽没有条件进行全面调查下一个准确的结论,但至少可以举出几位国外著名校长坚持上课、听课的实例来证明上述说法甚欠公允。
众所周知,前苏联著名的巴甫雷什中学校长苏霍姆林斯基,他不仅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中学校长,而且是一位科研成果累累的教育家,其著作在我国教育界影响很大。他曾用了三年多时间对中学各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先后承担过制图课以外的所有学科的教学工作。美国迪菲尔德中学校长弗兰克·博伊凡是美国公认的一位优秀的校长,他在长达数十年学校管理工作中,通过承担教学任务,探索课堂教学规律和艺术,对课堂教学实施了有效的管理,成绩卓著。设在巴西的美国人学校校长拉塞尔·S·比彻,坚持每天听两、三个班的课,并经常与教师进行无拘无束的探讨。他说:“听课大大促进了我对学校课程、教学质量及教学过程的了解,使我发现了教学目标和过程的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或许也是最难办的问题是:一节高质量的课是由什么构成的。”
最后需要探讨的是从当前实际出发,如何保证中小学校长能够做到适当兼课、经常听课,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首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学校校长要对校长深入教学第一线的重要性进行认真研究,取得共识。要充分认识到这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尤其是要使教育质量在九十年代最后几年上新台阶的需要。
其次,上级党政部门要科学安排校长开会的时间,特别对“例行会议”的时间要相对固定,切忌随意通知校长开会,也不要什么会都非得正校长参加,以便校长安排上课和听课的时间。要下决心扭转“事事要正校长处理,会会要正校长参加”的局面。
第三,校长要努力学习现代学校管理理论,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水平,明确职责,分层管理,切忌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以保证校长抓全面、抓大事,安排出时间深入教学第一线。
第四,要安排与校长教“同头课”的教师在校长遇到特殊情况不能上课时顶替校长上课,以免拖拉教学进度,影响教学质量。要做好有关教师的工作,乐于支持帮助校长克服困难,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
第五,把校长是否适当兼课、经常听课,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纳入学校督导评估的内容之中,作为衡量校长是否重视教学管理工作的指标之一,通过上级督导部门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保证校长深入教学第一线。
形势的发展,对校长科学管理教学工作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热切地期盼越来越多的校长深入课堂,身先士卒,带领广大师生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标签:升学考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