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字迹材料结合方式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字迹论文,方式论文,档案论文,材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各类纸质文献制成材料一般总是由承载信息内容的纸张与反映信息内容的字迹材料两部分组成的。其中纸质档案的字迹材料相对于其他类型纸质文献的字迹材料来说是比较“多彩”的。撇开色彩,仅以不同记录方式和记录工具所用的字迹材料来看,有通过手写的墨、墨汁、墨水、圆珠笔、复写纸、铅笔等字迹;有通过机械印刷留下的各种油墨字迹、通过盖章留下的印泥、印台油等印迹、通过晒制留下的蓝图线条;还有通过电脑打印、静电复印留下的打印墨水、打印油墨和色粉字迹和图样。而图书、报刊文献所用的字迹材料一般就是较为单一的印刷油墨。各种档案字迹材料其组分不同、耐久性各异。而他们的耐久与否又关系到档案是否耐久的问题,因此,对档案字迹材料各组分性质和耐久性的分析研究,以及如何延长它们的保存和使用寿命,也就成了档案保护技术研究中一项颇为重要的内容。
从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档案保护技术教材来看,对档案字迹材料耐久性的研究都是集中在两方面进行的。一是字迹材料中色素成分的耐久性,二是字迹转移固定方式或字迹与纸张结合方式的耐久性。即对字迹材料耐久性的评价是以上两个因素的综合评价。而对其中字迹转移固定方式历来是从结膜、吸收、粘附三种方式并列、各自独立的角度来讨论的。三者的耐久程度,以是否耐磨擦、是否易扩散为根据,是依次往下降的:结膜最耐久,吸收较耐久,粘附不耐久。
眼下,笔者质疑的就是这三种方式能否看作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或者说这三者能否作为并列概念来讨论。其实,我们都知道,无论是说结合方式,还是说转移固定方式,都应该,也当然是指字迹材料中的色素或其他成分与载体——纸张之间所发生的一种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合。如果不能独立达到这么一种效果,那么,这种结合方式就不能算作独立的单元被列出。按笔者理解,三种中“吸收”和“粘附”可看作是与纸张产生了结合的独立结合方式。如吸收方式指“有些字迹材料写在纸张上之后,能被纸张纤维吸收而固定在纸张上。”(注:郭莉珠主编:《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40页)色素成分“随溶剂媒质被纸张之间的毛细管吸收而被纸张吸收。”(注:冯乐耘、李鸿健主编:《档案保护技术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第56页)其“特点是色素除以范德华力与纸张纤维相互吸附外,色素分子中某些基团还可能与纤维素分子基团以氢键力和其他化学力相互作用,因而形成的字迹较为牢固。”(注:郭莉珠主编:《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40页)粘附方式指“有些字迹书写在纸张上以后,既不能为纸张纤维吸收,也不能在纤维表面形成结膜,仅仅是填充或粘附在纸张表面的孔隙内,其特点是色素成分与纸张纤维仅以分子间的范德华力相互作用,或者说只是色料与载体间的物理吸附,因此牢固度差。”(注:郭莉珠主编:《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40页)从以上的表述中可以发现这些字迹材料中的物质都与纸张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联系。而“结膜”方式则不然,即字迹材料中形成的膜,不是成膜物质之间或成膜物质与字迹材料中其他相关成分彼此反应形成的。如“膜中动物胶的结膜是当水分蒸发后,胶粒彼此紧密接触,分子间相互渗透和扩散彼此紧密的粘附在一起而形成牢固的薄膜。油墨中的植物干性油的结膜则是因构成植物干性调墨油的分子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在空气中均匀地吸收氧气而形成的。”(注:冯乐耘、李鸿健主编:《档案保护技术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第56页)由此可见,虽然不同的成膜物质(动物胶或干性植物油)在不同的字迹材料中有着不同的成膜机理,但都没能与纸张产生直接的结合。如果说有结合的话,那也是在与吸收或粘附联合起来时所达到的一种效果。对此,可通过有关结膜方式的陈述中来认识,“有些字迹写在纸张上之后,不仅会渗透到纸张孔隙内,而且还能在纸张表面形成一层膜,从而把字迹材料固定在之上。” (注:郭莉珠主编:《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40页)其中“渗透”一词可以理解为是“吸收”一词在不同主语条件下的同等词。即当以液态或半液态字迹材料为主语时,它与纸张的结合是一种渗透行为;当以纸张为主语,它与液态或半液态字迹材料的结合是一种吸收行为。“这类字迹与纸张的结合特点是色素和纤维之间除以范德华力相互吸附外,其他助剂还以化学力与纤维素结合,有些助剂还会干燥成膜或氧化聚合成膜。”(注:郭莉珠主编:《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40页)显然,这里的结膜是以不脱离“吸收”方式为前提的(请注意与前述“吸收方式”的比较)。单独的结膜既谈不上是一种与纸张的结合方式,当然也谈不上耐磨擦、最耐久等等。我们可以试想,把能结膜的墨和墨汁字迹材料写在不具吸收性能的玻璃板上而不是具有吸收性能的纸上,那么,随着水分蒸发,我们可知成膜物质虽然也能结膜,但我们能说这字迹与玻璃板形成结合了吗?能说这字迹耐磨擦吗?显然不能。因此,作为结合方式的结膜一定是在纸张与液态字迹“吸收”和“渗透”的互动中实现的。总之,字迹材料中结成的膜是通过吸收或粘附固定在纸上的。
在对以上看法持肯定态度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字迹材料与纸张的结合方式只需粗略地分为两类,一为吸收,一为粘附。凡有溶剂(如水、油、醇等)、以液态或半液态使用的字迹材料,与纸张的结合方式为吸收;而无溶剂、以固态存在并使用的字迹材料,与纸张的结合方式为粘附。至于结膜,它不属于一种独立的结合方式,而仅是在字迹与纸张发生吸收或粘附结合时出现的一种现象,但是,它对提高字迹材料与纸张的结合牢度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液态还是固态字迹材料,只要其中有结膜物质存在,那么,它们所对应的结合方式的结合牢度就好,即比单纯吸收、粘附的结合牢度大,特别是吸收加结膜的字迹材料,既耐磨擦,又不会扩散;相反,无结膜物质的结合牢度就差。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在吸收方式和粘附方式下再分出一层次,即“吸收”下分为单一吸收和结膜吸收;“粘附”下分为单一粘附与结膜粘附。当然,简明起见,也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层次来处理:吸收、结膜吸收、粘附、结膜粘附。其中的“吸收”、“粘附”分别指不伴有结膜现象的结合方式。现在也有尝试着把结膜和吸收放在一起作为一种结合方式来考虑的,由此分出的三类结合方式是“结膜和吸收方式、吸收方式、粘附方式”。(注:金波主编:《档案保护技术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33页)这是否可以认为也是对结膜作为独立结合方式的一种重新思考?
根据常见及常用档案字迹材料的成分和使用形态,我们即可以在以上四种结合方式中找到它们的归属:墨(固态存在液态使用)、墨汁、各种油墨、印泥归属结膜吸收;各种书写墨水、打印墨水、圆珠笔、复写纸、印台油、复印图铁盐和重氮盐线条等归属吸收(尽管有的重氮盐线条的形成过程为干法的氨熏显影,但其结合方式上有气态渗透,故仍属吸收方式);铅笔当属单一粘附;可以归属结膜粘附的是比较新型的字迹材料,如计算机的激光打印件字迹、大多数的静电复印件字迹。其字迹材料均以固体存在并使用,被称为墨粉或色粉,但他们在转移过程中由于热作用,其中的热塑性树脂会出现熔化,其溶液具有粘性,在一定的压力辅助下,使字迹成分与纸张发生粘附。恢复常温后,树脂便固化结膜。可见,这主要是发生在粘附中的结膜。在此基础上,如果色粉质量高,温度、压力及作用时间又能达到使树脂熔化乃至向纸页内部渗透的程度,那么,这种字迹除了结膜粘附这一基本结合方式,还伴有吸收结合方式。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档案字迹材料的种类必定会更丰富多彩,而且它们与纸张的结合方式也在现有的几种中组合变化着,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在分析字迹材料结合方式时,应客观、科学,要结合考虑字迹材料的成分、存在形态、使用形态以及转移过程,避免单一化和生搬硬套。
最后,关于这些结合方式的结合牢度(即耐久性)的评价,笔者认为结膜吸收和单一粘附可分别居于首位于末位。单一吸收与结膜粘附介于上两位之间。至于这两者的前后之分,在此还难以定论。我们知道,单一吸收的字迹材料耐磨擦,但较易扩散;而结膜粘附的字迹材料虽然不易扩散,耐磨性方面也胜于单一粘附,但它对外来的压力和高温抵抗能力差。如静电复印件,在实际保存和使用中就会出现字迹整体脱离原纸页而转移、粘附到相邻材料层上去的现象,从而使原档案成为没有内容的白纸或内容缺损的残件。因此,单一吸收与结膜粘附在耐久程度上的差别,我们将会通过以后的实验、调研再作定论。
标签:档案保护技术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