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重症监护室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监测与护理体会。方法:将2013年1月—2018年2月期间在我院行心肺复苏术后的43例患者的临床监测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给予患者初级复苏、严密监测以及精心护理,43例患者中存活的20例,遗留有较为严重并发症5例,放弃治疗出院的6例,死亡的12例。结论:通过有效的初级复苏、高级生命支持以及严密的监测和有效周到的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降低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以及降低医患纠纷事件发生率中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心肺复苏术;监测;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5-0300-02
心跳呼吸骤停主要是由于血流不能自然的流出(入)心脏所导致的,有很多因素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例如:各种休克、严重创伤、电解质紊乱、中风、心脏病突发以及手术中麻醉意外等。根据发生机制可大致分为两大类,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是由于自身某脏器疾患所导致的,而继发性则是由于机体其他部位或者器官的疾患引发的全身性病理改变。心跳呼吸骤停是导致人们意外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对此类患者的监测和护理工作质量是影响心肺复苏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1]。将2013年1月—2018年2月期间在我院行心肺复苏术后的43例患者的临床监测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监测和护理经验不断总结完善,现将主要内容汇总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2018年2月期间在我院行心肺复苏术后的43例患者的临床监测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在1岁至79岁之间,引起患者呼吸或者心跳骤停的原因分别包括麻醉时意外事故、肺栓塞、误息、窒息、大失血、休克等多种因素。
1.2 方法
1.2.1监测 (1)刚行完手术的患者会因为体内乳酸推挤、心脏收缩乏力或缺氧、自律传导系统功能尚未恢复等因素导致心跳再停,因此,要及时给予患者阿托品以及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提高心率,保持在80-100次/min,以保障机体重要脏器的血液流通;(2)心肺复苏术后出现心率失常的几率较高,室性心动过快、室颤以及快速房颤均是导致心博再停的因素,因此术后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电监护,一旦出现尖端扭转性室速、RonT等危险信号,应立刻进行抢救;(3)心肺复苏术后应将患者的血压维持在90~100/60~70mmHg,以保证心脑肾等机体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另外要对患者的中心静脉压进行检测,如果血容量不足要及时进行补充,如果患者的心功能不全,可给予患者多巴胺、阿拉明微量泵对血压进行维持,可有效收缩外周的浒关,增加心脏输出量,不但可以调整血压,还能保护肾脏等器官,根据实际的血压变化对输液速度进行调整[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护理 (1)术后护理要首先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选择合适的气管插管或者通气机械,妥善加固防止脱落,对呼吸道的分泌物及时清理,在湿化呼吸道的基础上,做好体位引流,另外,吸痰时要准确,动作要轻柔,避免对气道黏膜的损伤;(2)体温管理:体温的有效控制在某种程度上与治疗是否有效以及并发症是会否发生有着密切关联,如果患者的体温超过36℃,则说明治疗效果不佳,如果低于33℃,则极有可能出现呼吸、循环功能异常等情况;因此对低温过低的病人,可适当降低冬眠合剂的量使用冬眠合剂的时必须采取物理降温,亚低温治疗结束后,需要进行复温时,可先撤去物理降温,体温恢复至正常状态后,逐渐减少冬眠合剂的量,最终停用,因为一旦以及撤去,可能导致病情的反复发作,所以复温速度不可过快,在10~12小时内完成即可;(3)用药护理:解痉镇痛药的应用复苏后抽搐时严重脑缺氧的体现,临床表现为间断抽搐或者持续不断抽搐,身体抽搐会增加机体的耗氧量,进而加重脑缺氧的现状,因此应立即给予控制,常用药物有力月西、地西泮以及芬太尼,用药过程中每天对患者进行唤醒实验,以便对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准确把握[3]。
2.结果
通过基于患者初级复苏、严密监测以及精心护理,43例患者中存活的20例,遗留有较为严重并发症5例,放弃治疗出院的6例,死亡的12例。通过对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后得出,心肺复苏术是主要挽救心跳呼吸患者生命的重要方法,但术后监测和护理也是极为重要的。
所有患者在心脏或呼吸骤停后均通过心肺复苏术后转入ICU,无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患者且在15min中行心肺复苏术治疗的患者13例,其中1例伴有严重精神系统并发症,患者全部存活;在15~20min内接受治疗的患者8例,其中3例伴有严重并发症,存活5例;在20~30min内接受治疗的患者3例,其中1例伴有严重并发症,存活1例;在30~60min内接受治疗的患者17例,其中2例伴有严重并发症,存活3例;60min以后接受治疗的患者2例,全部死亡。
3.讨论
心肺复苏术主要适用于心脏病突发、溺水、窒息或者因其他意外事件导致的意识障碍或者丧失呼吸以及心搏骤停的状态,其目的是恢复患者的呼吸、心搏以及神志。心肺复苏后要维持有效的系统循环以及呼吸功能,维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防止出现脑水肿、继发感染以及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预防心脏的再次骤停,其中,脑复苏是预后的重点。
本次实验对43例心跳呼吸骤停后行心肺复苏术的患者在术后预后的监测和护理工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术后监测和护理的重点。根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心肺复苏术后如果监测不严密,对并发症处理不当,也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在术后,对患者的神志、心率、血压、瞳孔大小以及瞳孔对光的反射、呼吸变化等指标进行严密监控,对于脑缺氧的患者可采取有利的复苏措施,以免因为治疗不及时导致患者脑组织的不可逆性损伤。监测中观察患者的瞳孔大小和对光的反应变化,可有利于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出现抽搐情况,以便及时进行处理防止脑死亡,需要注意的是患者的两瞳孔不等大,可能是脑疝,要及时通知医师并立刻安排抢救;对患者的肾功能进行检查主要通过预留置尿管,观察几率每小时的尿液含量,小于30mL时,可采用20%甘露醇125mL通过静脉滴注给予患者,如果一小时后尿量仍无变化时,可用速尿40~120mg静脉注射,尿量依旧无变化时则可能出现肾衰竭,之后的护理中要严格控制水量,防止高血钾。
而术后护理中要注意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及时对呼吸道的分泌物进行清理,全程注意无菌操作,可合理使用机械通气,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调和调整机械的通气的参数,机械通气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胸部起伏,判断双肺的呼吸是否一致,呼吸机发出警报时要先快速查明原因然后采取相应措施;术后护理中进行营养支持时一般采用静脉营养支持以及肠内营养支持,前者无菌操作,采用输液泵均速泵入但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后者通常为鼻饲,期间注意患者的体位以及营养液的剂量、温度以及输入速度等。良好的术后护理是提升手术治疗预后质量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通过有效的初级复苏、高级生命支持以及严密的监测和有效周到的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降低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以及降低医患纠纷事件发生率中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全红,陈翠霞.心肺复苏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卫生,2014,12(75):94-96.
[2]邓兆露.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内蒙古医药,2017,36(7):141-142.
[3]秦悌芳.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护理观察[J].医药前沿,2014,15(15):339-339.
论文作者:杨羚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2
标签: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心肺论文; 并发症论文; 呼吸论文; 严密论文; 呼吸道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