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二中学 256600
现在有些学校的语文教学,过分追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把主要精力用在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而忽略了对语言的品味,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
“语文”也就是语言文字,它是一门语言的艺术。面对这门艺术,首先要探究的就是它是如何使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情感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言简意赅。这就要品味语言,品出语言之独特魅力。通过品味语言,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品味语言要“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生平,还要联系上下文,不能孤立地断章取义。
品味语言的经典例子比比皆是,许多例子大家已经耳熟能详,比如“推敲”的故事,又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再如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这些事例已深入人心,无需再说。下面就说一说我在语言品味上的几点看法。在一次学习中,有一个语文教学专家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贾平凹《我不是个好儿子》中“母亲然后一个人去灶房为我包天明起来要吃的素饺子”这一个“素”字有何深意?以前对这一“素”字还真没考虑过,不得不佩服专家对语言的敏感性。在专家的启发下,我开始反复考虑这一个“素”字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试想我们这个地方有一个习俗,就是年三十晚上包饺子时,有的人家喜欢包素馅的饺子,图个素净,祈求明年平平安安,没有烦心的事。是不是有这一含义呢?母亲惦念远离家乡独自在外读书的儿子,希望儿子素素净净、平平安安的。这不正充分体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深情吗?更何况我们这个地方还有“出门饺子,进门汤”的习俗,就是离家远出之前吃饺子,回家后吃面汤(条),图个平安吉利。还有一个解释就是“素”有“淡”的含义,是不是体现了母亲对生活寡欲少求的淡泊态度,表现母亲对生活的淡然、坦然?再有就是,是不是表现了作者小时候家里较穷,买不起肉,只能吃素饺子?记得有一著名节目主持人,在一次采访节目中问一个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吃不吃肉,孩子摇了摇头,主持人又问为什么,是不喜欢吃吗,孩子低下了头。这个贫困地区的孩子不是不喜欢吃肉,而是吃不起肉,这一点身份尊贵的主持人又怎能体会得到呢?作者贾平凹出生在陕西,属于欠发达地区,他上大学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正是中国较贫困的时候,家里贫穷是可想而知的。试想儿子明天就要离家到外地读书去了,作为母亲想给儿子做顿好吃的,但即使是这样也就是包一顿素饺子而已,但也许已经是平常的奢望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不也体现了母爱的温暖吗?
又如,《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的句子:“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不少资料、参考书对“相”字的解释为“互相”,也就是男女主人公刘兰芝和焦仲卿互相见面的日子少,这一解释似乎也说得过去。但解释为“互相”是不是就突出不了女主人公刘兰芝的悲苦之情呢?我看“相”字解释为“偏指一方,即代词,指代女主人的丈夫焦仲卿”更恰当一些。首先,这段文字是刘兰芝的自述,强调的是她很少见到自己的丈夫,自然解释为“偏指一方,代词,代焦仲卿”更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试想,年纪轻轻的刘兰芝,整日在家干苦力,与外人很少接触,婆婆还不待见她(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这时候,她多想见到自己的丈夫,向他诉说自己的苦闷啊。但是老实本分的焦仲卿却忙于工作,很少回家,刘兰芝的寂寞悲苦之情也就可知了。其次,对焦仲卿而言,虽然他也想见到自己的妻子刘兰芝,但他毕竟在官府里应酬,还不至于那么寂寞悲苦吧。所以,解释为“互相”远不如“偏指一方”更能表现人物的内心。
再如,苏轼《临江仙· 夜归临皋》中有“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的诗句。“鼻息已雷鸣”生动地再现了家童酣眠的程度之深,以至于连主人“敲门都不应”了。家童熟睡,连主人敲门都听不见,这应该是失职的行为。面对仆人的失职,苏轼没有勃然大怒,而是超然地“倚杖听江声”这足以见得苏轼的宽容与博爱。“倚杖听江声”,我们仿佛看到苏子因江声而陶醉,忘却了人生“营营”。这种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也体现了苏轼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
还有《项脊轩志》中,通过老妪回忆先母事: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一个细节,其情其景历历在目,无怪“(妪)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就是读者,我们能不感动流泪吗?孙犁《荷花淀》中有这样的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个。”作者用“震动”“吮”两个动词准确、细致而生动地写出了水生嫂得知丈夫明天就要上大部队去的消息之后丰富、复杂、细腻的情感世界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一个关心丈夫,体贴丈夫,但又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思想进步的青年妇女形象跃然纸上。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的《套中人》中对别里科夫的描写 ——“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作者正是运用这种夸张的语言,漫画式的勾勒来揭示别里科夫种种有形的套子及自愿入套的心理,因循守旧的性格。这种独特的肖像描写,显得幽默诙谐,令人忍俊不禁,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药》中的一段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使人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这段文字写的是革命者夏瑜被杀的情景,而那些无聊的人们都伸长了颈项在欣赏着,就像一群“鸭”,生动形象,一个比喻就展现了国民的麻木、不觉悟。
论文作者:杨改荣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9月总第2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7
标签:语言论文; 这一论文; 自己的论文; 家童论文; 饺子论文; 丈夫论文; 中有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9月总第24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