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系词“是”的发展
吴峥嵘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38)
摘 要: 系词“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当指示代词“是”复指前一分句,并充当后一判断分句的主语时,“是”就占据了由代词向系词演化的有利的句法位置。“是”能够演化为系词还有两个重要的条件,第一,先秦汉语的判断句在客观上有产生系词的需要,第二,“是”是一个确指代词,它不仅可以充当主语,也可以充当谓语,在适合的条件下,“ 是”就被重新分析为系词了。“是”能够成为系词,与它确指代词的用法密切相关。
关键词: 是;判断句;确指;系词
系词“是”是如何发展而来的,这是汉语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关于系词“是”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意见,王力先生认为系词“是”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1],洪心衡先生等认为先秦的“是”除了指示代词和形容词的用法外,还有一种表示确认的副词用法,系词“是”就是由这个副词用法发展而来的。[2]王力先生与洪心衡先生的说法都还有尚未确定的地方,对于王力先生来说,指示代词“是”是怎么被重新分析为系词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对于洪心衡先生来说,“是”的表示确认的副词用法是如何冒出来的,且又如何能够带上宾语的也没有解决。正因为如此,系词“是”的来源问题成了学术界的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曹国安认为系词“是”既不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的,也不是由形容词“是”发展而来的,而是汉语自发产生的。[3]因此,我们有必要再来探讨一下系词“是”的发展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具体的运行保障,是符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的,顺应潮流,体系严密,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要始终不渝的遵循。
一、指示代词“是”的特质
指示代词“是”一般与“此”“斯”“兹”“彼”等放在一起谈论。“彼”是远指代词,“此”“斯”“兹”是近指代词。很多人认为这三个近指代词是时间、空间上的分化的结果。“是”一般也被认为是近指代词。但是“是”并非一个近指代词,典型的近指代词“此”往往可以与远指代词“彼”对举,但是“是”却不可与“彼”对举。事实上,“是”是一个时间指示词,表示“这(那)时”的意思,这可以从先秦时期“是”与介词“于”组合的介宾短语做状语的情况中看出。如:
1. 秋,卫人伐邢,以报菟圃之役。于是卫大旱,卜有事于山川,不吉。(《左传·僖公十九年》)
2. 栾武子不听,遂与荆人战于鄢陵,大胜之。于是乎君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大其私匿,杀三郄而尸诸朝,纳其室以分妇人,于是乎国人不蠲,遂弑诸翼,葬于翼东门之外,以车一乘。(《国语·晋语六》)
皮副乡长走后,过了两天,李顺来了。李顺一进门就批评了我一通。说我在领导面前说话一点也不注意,还给领导讲起了道理,领导不比你一个农民强,人家不知道青山绿水的好处。可那个顶啥用,能增加GDP还是能变成金钱。不要觉得说钱俗,现在是经济社会,金钱就是经济社会的生动体现。你那个小鱼塘充其量也就一亩地吧,人家佟老板说了,给你两万块钱补偿。我一听又笑了,我说张顺,别人不知道你还不知道我是啥样的人。我那意思够明白的了,我就是想留个念想,咱村,噢不,咱社区,那些地快卖光了,虽说住上了楼,可是心里反倒空空的。有句话叫“有福不会享”,我就是个有福不会享的人,就是不习惯这些高楼大厦,还是想着那些庄稼地。
3. 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4.于是与始饭之错。(《仪礼·士昏礼》)
1.1 一般资料 材料取自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126例喉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石蜡标本,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鳞状细胞癌,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其中男77例,女51例,年龄37~69岁,平均(53.54±9.64)岁;肿瘤部位:声门上型53例,声门型43例,声门下型30例;TNM分期:Ⅰ期14例,Ⅱ期38例,Ⅲ期54例,Ⅳ期20例;分化程度:高分化64例,中分化38例,低分化24例;淋巴结转移:颈淋巴结转移阳性30例,颈淋巴结转移阴性96例。另选取100例声带息肉标本,病理证实为炎症或正常黏膜组织。本研究获得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5. 传曰:言伐言取,所恶也。诸侯相伐、取地于是始。故谨而志之也。(《谷梁传·隐公四年》)
6. 曷为恶剽?剽之立于是未有说也。(《公羊传·襄公二十有六年》)
在先秦时期,“于”与“是”的组合在句中做状语时,往往是时间状语,表示“在这时”或是“到这时”的意思。而“于”与“此”“斯”之类的代词的组合都没有这种用法。可以说与“于”组合做时间状语是代词“是”独有的用法。尤其是在叙述事件时,“于是”做时间状语非常常见。
《说文解字》:“是,直也,从日正”。段注曰:“十目烛隐则曰直,以日为正则曰是”。段玉裁解释了“直”与“是”的意义的同与异,它们都有正确的意思,“是”的强度超过了“直”。但段玉裁的解释也给了我们另外一种提示:“是”可以指示时间。先民对于时间的观察、表述都是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而来的,尤其是太阳的运行,关乎春夏秋冬季节的更替,是先民们特别关注的。“以日为正”发展出指代时间的用法并不奇怪,这个时间是以某个事件点为对照的相对时间。
我们没有发现先秦时期“是”单独使用表示“这时”的用法。在先秦,“是”单独使用时,一般被看作是近指代词,相当于“这”,但这可能是个误解。《说文》:“此,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陈年福认为“此”以双脚并在一起停止不走表示就在此之意,是“这里”的意思。[4]“此”本来是个空间指示词,表示“这里”的意思,后来发展成了一个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是”本来是个时间指示词,后来意义也泛化,不局限于指示时间,但也并不是近指代词,而是一个确指代词,相当于“就是这”的意思。空间指示词“此”以说话人所在的位置为参照点,近指代词也是以说话人的位置为参照点的。时间指示词需要有某个事件做为时间的对照点,确指代词同样需要某事、某人、某物作为对照点。
“是”在先秦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用法,“是”作宾语时可以无条件前置,“是”还可以作为宾语前置的条件紧随宾语之后复指宾语。如:
7.是刈是蒦,为絺为绤,服之无斁。(《诗经·葛覃》)
8.下土是冒。(《诗经·日月》)
10.这人呐,一生就是少不了沟沟坎坎。
代词作宾语可以无条件前置,只有“是”享有这个特权。这可以从信息焦点的角度来解释。汉语中,句末的位置是自然焦点的位置,但是“是”是一个确指代词,含有确认的意味,不容易成为信息焦点,所以把它放到前面去,把焦点位置让给动词。其它的指示代词由于没有确认的意味,可以充当信息焦点,因此也就没有无条件前置的用法。作为宾语前置的条件紧随宾语之后复指宾语的除了“是”以外,还有“之”。郭锡良认为“之”是泛指[5]。用作泛指的“之”与用作确指的“是”都不适合作信息焦点,它们紧随宾语之后复指宾语时使得宾语也带上了确指或泛指性,也不适合做信息焦点了,因此它们才可以作为宾语前置的条件紧随宾语之后复指宾语。而其它的指示代词往往没有这样的用法。
自2003年8月正式投入发电运行以来,沙集泵站积极利用徐洪河行洪弃水开发水力发电,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对2003—2011年发电运行数据统计,年平均发电340.4万kWh,机组年平均运行14 183.3台时(按照单台机组平均出力240 kW)。经测试进行降低转速后,每台机发电功率增加约100 kW,全站共增加发电功率500 kW。考虑变频机组等相关设备消耗电量约40 kW,改造后泵站年均发电量可增至470.9万kWh,相当于火电厂燃烧578.7 t标准煤产生的电量,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均比较显著。
在现代汉语之中,也有指示代词用作确指、泛指的用法。如:
9.这方梅发誓,要给自家的儿子,找个如花似玉的媳妇回去。
丝机收到新一批次的来料信号后,烘丝机即切换至新的启动状态。若生产结束,则启动烘丝机冷却系统,烘丝机切换至冷却状态,待冷却结束后即可停机进入停机状态(图1)。
例9中的“方梅”是一个人名,句中的“这”既不起指示作用,也不起指别作用,它起的是确指的作用。例10中的“之”起的是泛指作用。现代汉语中,指示代词只有“这”和“那”,所以确指、泛指等功能都由“这”“那”承包了,但在先秦汉语中,“是”是表确指的专有代词。
二、由指示代词“是”到系词“是”
但这样的用例比例极小,先秦的判断句更多的是以下的情况:
1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12.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荀子·仲尼》)
13.树鸣星陨,是自然之变也。(《荀子·天论》)
其中,壁板桩全部集中在B楼宣礼塔的下面,宣礼塔地下2层,地上40层,采用筏板基础,基础埋深15.5 m,筏板基础下布置60根壁板桩,嵌固深度为48 m,截面尺寸及数量分别为:6 m×1.2 m的24根;7.2 m×1.2 m的24根。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C 25/30-C 50/60。
1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例 11至例13中,“是”复指前面的分句,它又是所在的分句中的主语。“是”所复指的分句都是描述出某种状况,“是”所在的分句是个判断句。例14中,“是”复指的是“富与贵”,这是一个简单的短语,做句子主语,整个句子是个判断句。
例11至例13中的“是”如果去掉,句子也可以成立,但它们就成了表判断的单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树鸣星陨”作为短语在句中充当主语。而且由于主语过长,结构就变得有些松散,整个判断句有点突兀。有了“是”复指,“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树鸣星陨”就成为分句,有了描述性,而紧随其后的由复指代词“是”作主语的判断分句结构也更紧凑。例14中,“富与贵”已经是一个简单的并列词组了,它充当判断句的主语,不会导致结构松散,但它依然由“是”来复指。在这样的情况下,“是”的复指有些多余,这促使它发展出其它的用法。以上例子显示指示代词“是”已经占据了向系词“是”演化的有力的句法位置。
先秦汉语有产生系词的客观需求,“是”又由于复指占据判断主语与判断谓语间的有利位置,这二者并不能成为“是”演变为系词的充足条件。因为“此”也可以占据相类似的位置,但“此”并没有发展成为系词。如:
指示代词“是”能演化成系词也与汉语判断句在客观上需要一个系词有关。先秦汉语的判断句没有系词,可以由判断主语和判断谓语直接组成的。如:
18.百里奚,虞人也。(《孟子·万章上》)
16.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我们同意王力先生的看法,系词“是”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的。指示代词“是”发展为系词,首先要有合适的句法环境。在先秦汉语中,“是”有时会出现于如下的位置:
由上述研究可知,6月26日14时前后,控制区西侧有线对流触发,随后东移发展成线状MCS。这些对流为什么会触发和发展?MCS有怎样的结构特征?下面利用数值模拟资料进一步分析。
17.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15.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19.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逍遥游》)
20.厥土惟白壤。(《尚书·禹贡》)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数学课程教学标准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选择时更加慎重,能够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一些辅助教学手法进行数学教学。多媒体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代表,能够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于一体,具有很好的表现力,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复杂的数学问题,比如在进行图形的相似、勾股定理、图形的变换等章节内容的教学时,采用多媒体将数学知识动态表现出来,可以使数学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强化对抽象数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21.是乃狼也。(《左传·宣公四年》)
22.桀溺曰:“子为谁?”(《论语·微子》)
例17中,判断主语“兵”之后,有一个语气词“者”表示停顿,例18中判断句的句尾有一个语气词“也”表示肯定的语气,例19中语气词“者”与“也”配套使用,例20中判断主语与判断谓语之间加入了语气副词“惟”,例21则是语气副词“乃”加入到了判断主语和判断谓语之间。例22“子为谁”这个判断句中运用了高频动词“为”。
在所设所选磁钢性能、漆包线规格、气隙长度等其他相关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将理想梯形槽参数与传统作圆求交点法所制梯形槽参数代入Maxwell建模计算电枢齿部、电枢轭部磁密及电机负载效率图,如图14(a)、(b)。
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事物或不属于某一类事物。典型的判断句包括A与B两种事物,判断句则表示A是(或不是)B,或者A属于(或不属于)B。其中A与B都应该是名词性的,除了A与B本身就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这样的典型的情况外,还可以使A与B表示的事件事态化,从而变成名词性的。
从语义角度上来讲,一个谓词可以把几个体词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述谓结构,在这个述谓结构中,一个谓词与多个体词形成多种多样的语义关系。述谓结构是人类经验的映像。事物是离散的,但物体又总是与性质、状态、动作结合在一起,并因性质、状态和动作与其它的物体发生联系。因此,有动词做谓语的句子符合人类的经验,是最自然的句子。但是先秦汉语由于没有系词,最初的判断句由判断主语(名词性)和判断谓语(名词性)直接组成。 二者之间缺少联接的纽带,判断关系没有东西来直接标明,需要对方自己领悟,这样的结构的表现力是不够的。正因为如此,人们采取了一些补救的方法。在判断主语后加一个语气词“者”停顿一下,是为了提醒前后二者之间的对等关系,在句末加上表示肯定的语气词“也”也是一种方法,将语气词“者”与“也”配套使用,更是一种强化,在判断主语和判断谓语间加入语气副词“乃”“惟”“即”,或是高频动词“为”同样也是补救的办法。这一切都说明,由判断主语和判断谓语直接组成判断句,这样的结构是有缺陷的,在先秦时代,主要还是用语气词或是语气副词,通过语气来加强判断主语与判断谓语之间的联系。这也说明在客观上,判断句中有产生系词的需求。
对于衰退期企业,其产品市场开始萎缩,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外部投资者的关注重点是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债务清偿能力,而无暇顾及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情况,此时企业若选择过度进行碳信息披露,不但无法使其摆脱经营困境,还会造成企业不必要的人力投入和财务负担,加大企业获取外部融资的难度。据此,提出假设5。
23.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薮泽居什一,溪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商君书·算地第六》)
24.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告子章句上》)
“是”不是一个一般的指示代词,它是一个确指代词。正因为如此,“是”还可以在句中做谓语。如:
25.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26.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微子》)
例25中的“是”做谓语,指代“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例26中“是”做谓语,指代“滔滔者”。“是”之所以可以做谓语,是因为它是一个确指代词,具有确指性。先秦汉语中还有一个代词可以做谓语,那就是“然”,但是“然”只能做谓语,不能做主语。“是”是独一无二的既可以做主语也可以做谓语的代词。
环保清淤技术主要是在清淤作业后可以对河道水质进行改善,具体就是应用专门的螺旋式挖泥装置或密闭式旋转斗轮挖泥设备,疏浚河道河底的淤泥,利用压缩空气和静水压力来清除河底的淤泥。相应的设备不会扰动河底,同时不会污染周围水域。环保清淤技术可以避免出现漏挖、超挖或损伤河道底部原生土的问题,同时不会扰动河道或污染水体,不会对周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2]。
先秦判断句客观上需要产生一个系词才更完善,“是”又取得了判断句中判断主语与判断谓语之间的位置,它本来是复指前面的判断主语的,但是由于“是”是一个确指代词,它本身既可以做主语,又可以做谓语,随着判断主语的简化,它就有可能被重新分析,从而走上发展为系词的道路。而“此”尽管也取得了判断句中判断主语与判断谓语之间的位置来复指判断主语,但因为“此”没有确指性,没有被重新分析为系词的条件,因此也没能走上向系词演变的道路。
8月20日中国磷酸二铵零售价格指数(CPRI)为 2950.54点,环比下跌0.41点,跌幅为0.01%;同比上涨118.80点,涨幅为4.20%;比基期下跌271.23点,跌幅为8.42%。
王力先生认为汉语真正系词的产生,大约在公元第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年。并举出如下例子:
27.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篇》)
28.海外西南有珠树焉,察之是珠,然非鱼中之珠也。(《论衡·说日篇》)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测量基础”课堂教学设有82个课时,学期末有2周的实训,课程教学中涉及 “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为了能让学生扎实掌握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经过认真的教学设计,把该课程概括为:基础知识模块、基本测量技能模块和普通测量技能模块,各模块包含的知识点[2-3],如图1所示。
“是”发展为成熟的系词的标志应该是“是”所在的判断句已经不需要语气词或语气副词来帮助表判断了。例27这个判断句还有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词“也”,例28中,“察之是珠”这个判断分句已经没有语气词,但也有可能只是因为这是句中的一个分句,并未处于句尾的位置,而且“察之是珠”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结构,其中的“之”是一个兼语。因此,这里的“是”依然是表示强调,还不是成熟的系词。到了《世说新语》时期,“是”就已经是成熟的系词了。
三、结语
关于系词“是”的来源,一向都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系词“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一种认为系词“是”由表强调、确认的副词“是”发展而来,这两种说法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事实上,“是”能发展为系词,是因为它是一个确指代词,既可以做主语,又可以做谓语。在汉语有对系词的客观需求的情况下,“是”又占据了适当的句法位置,它就能被重新分析为系词,从而走上向系词演化的道路。“是”是由时间指示词发展而成的确指代词,这样的特质也是它能够发展为系词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402.
[2] 洪心衡.孟子里的“是”字研究[J].中国语文,1964,(4).
[3] 曹国安.关于古汉语判断动词的来源[J].古汉语研究,2008,(1).
[4] 陈年福.甲骨文“何”“此”用为代词考论[J].中国语文,2006,(5).
[5] 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24.
中图分类号: H021
文献标识码: A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 OSID):
文章编号: 2095-4654( 2019) 05-0098-04
收稿日期: 2019-08-30
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指示代词“是”的特质及其发展(YY1309)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熊 瑛
标签:是论文; 判断句论文; 确指论文; 系词论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