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信铁塔是无线通信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在通信网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基于我国通信行业的现状,首先分析了定期维护通信铁塔的重要性,然后探究了铁塔定期检测与维护的技术要求和内容,并介绍了系列通信铁塔的防护经验,旨在推动我国无线通信设施的建设维护水平向高质量、高安全性发展。
关键词:通信铁塔检测维护防护
前言
近年,随着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特别是4G网络的全面铺开,通信铁塔的数量逐年增多。在广东,由于天气多变,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加上铁塔所在地点分散于城市、农村、山区、沿海等地,环境复杂,铁塔更易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而受损。对于目前拥有铁塔数量居世界第一的中国铁塔公司来说,这意味着管理难度加大,铁塔的定期检测、维护与防护也随之变得更加重要。通信铁塔的检测、维护与防护的技术含量较深,要求较高,需引起行业及企业相关部门的重视。
1、通信铁塔定期检测、维护与防护的重要性
通信铁塔是无线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各种无线通信场景中。通信铁塔的塔型主要有三种:单管塔、三管塔及角钢塔。还有其他衍生塔型,如景观塔、美化树、支撑杆等。通信铁塔的分布比较零散,管理起来比较困难。通信铁塔各个部件的材质主要是钢质,具有一定的使用期限(一般是25一45年)。由于长期处于室外,风吹、日晒、雨淋都会对铁塔塔身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在人文环境复杂的地方,还可能受到人为的破坏。通信铁塔若不能做到定期的检测、维护与防护,一旦钢材生锈、线路损毁、构件受损,极有可能造成铁塔功能异常,严重时将导致该区域整个无线通信网络瘫痪。若长期失修导致铁塔倾斜、螺栓松动、构件缺失,则可能造成倒塔等严重安全事故。
2.通信铁塔检测与维护的技术要求
2.1铁塔基础质量检验技术要求
铁塔检测维护主要包括铁塔基础检测、塔体构件质量检测及塔体连接件螺栓强度等方面的检测。一般检测采用由低到高的顺序,先基础后塔体、先受力构件后辅助构件,确保铁塔之间的拉线符合设计要求后再对塔体进行维护。
沉降量是检测塔体基础质量的重要参数,要保证铁塔基础沉降量符合要求,首先要确定塔体基础地表层具有良好的承载力。对于土质较差的地区,采取换土或扩展地板基础等方法。
混凝土基础在铁塔通信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现场浇筑基础底板厚度不低于200mm,钢筋直径不小于6mm;采用预制阶梯式底板厚度不低于巧150mm。基础一般埋深在冰冻线以下20mm。铁塔基础完成后应保证基础顶面的平整度允许
偏差在1.5mm以内,从而保证塔体施工的平整性。
2.2塔体构件质量检验技术要求
通信铁塔高度一般在20一30米之间,这就要求铁塔使用的材料不仅强度要高、而且空间结构也要合理。对于塔体主杆、平台等,所使用的材料刚度、强度、尺寸稳定性等要符合设计要求,构件之间连接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一般来说,同一平面上的对角线或长度偏差应控制在5mm以内;主杆之间连接偏差应在2mm以下。各结构中心线应相互重合,平台护栏的高度控制在1100mm一120mm以上。
在焊接方面,焊缝表面不得有裂纹、焊瘤等缺陷。不得有表面气孔、夹渣、弧坑裂纹、电弧擦伤等缺陷,表面光滑,焊透。
构件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受力要符合施工设计要求,以保证塔体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对于圆筒构件在安装过程中,应保证上表面处于封闭状态,从而保证塔体尽可能的少积水,来减轻塔体的自身重量。
2.3塔体螺栓质量检验技术要求
除了上述对铁塔基础质量及塔体质量的技术要求之外,还应注意检测塔体螺栓的质量。螺栓连接是连接机械构件之间常用的方法之一,一般采用双螺母来固定塔身与基础预埋的螺栓。对于基础部分连接时禁止采用垫圈来找平基础平面;在穿进螺栓时禁止采用敲打方式,且同一连接件采用的螺栓穿进的方向应一致。
塔体连接件安装完成后,应进行螺栓连接复查,保证每个螺母与螺栓之间的力矩符合设计要求。塔脚锚栓应用双螺母锁紧,单管塔法兰螺栓、角钢塔塔柱螺栓应采用双螺母锁紧,紧固程度以用活动扳手较难紧固为准。拧紧后外露丝2一3扣。
2.4铁塔的防腐层质量检验技术要求
铁塔表层金属对塔体起到保护作用,能够隔离外界空气的氧化。铁塔长期暴露在空气中,风吹日晒雨淋,表面保护层破坏金属与周围介质产生化学反应,使金属产生腐蚀破坏,因此需要对塔体表层金属进行定期检测与维护。防止金属腐蚀常用的方法包括改善金属本身,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腐蚀介质的处理及电化学保护等。通常通信铁塔采用表面形成保护层的方法进行保护,常见的方法包括涂漆和镀锌。
在涂漆方面,漆层要均匀,无鼓泡、气泡、漏漆。铁塔表面的防腐层使用年限不应低于30年;采用250g小锤敲打构架时不能有防腐层脱落;漆膜的附着力应符合设计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镀锌方面,镀件厚度小于5mm时,锌层厚度应不低于65mm,镀件厚度大于或等于5mm时,镀锌层厚度应不低于86mm,偏差应小于一10mm。镀锌层应平滑,无滴瘤、粗糙和锌刺,无起皮、无漏镀,无残留的溶剂渣,并不得有过酸洗或露铁等缺陷。镀锌层应与基本金属结合牢固,经锤击试验,锌层不剥离,不凸起。
3、通信铁塔检测与维护的内容
在通信铁塔满足上述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还需要定期进行检测。通信铁塔检测与维护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铁塔基础情况检测、铁塔塔身垂直度检查、塔身构件情况检查。
3.1铁塔基础情况的检测
铁塔基础情况的检测范围较广,包括铁塔自身情况的检测和铁塔周围环境的检测。首先是铁塔自身,观察铁塔表层是否由于风吹日晒磨损,是否有零部件的缺失,铁塔塔身垂直度是否偏移等。若有上述情况发生,需及时联系相关技术部门及时解决。铁塔周围情况即以铁塔重心为中心,以2米的长度为半径的圆形范围。观察周围是否有积水,因若周围长久积水,会引起铁塔塔身下陷;观察铁塔周围地面有无裂缝缺损等,若有则需将地面填实。
3.2铁塔塔身垂直度检查
在上述铁塔基础情况检测环节介绍到,需观察铁塔塔身有无倾斜,这说明铁塔垂直度对铁塔本身结构功能的重要性。铁塔垂直度的检测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对铁塔的垂直度进行测量。经纬仪和全站仪可从空间的层面对铁塔各个方位的角度值进行测定并记录,从而计算出塔身垂直度。
方法二:在铁塔的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测定塔身的偏移量,从而计算塔身垂直度。需要声明的是,每次测量的铁塔垂直度的数据都应做到详实的记录,并与之前测定的数据进行比较,观察分析铁塔垂直度有无变化。
广东铁塔对于塔体垂直度偏移指标要求是:整体垂直度≤H/1500,相邻两层垂直偏≤h/750,塔柱顶面水平度≤±2omm,法兰顶面相应点水平高差联结板孔距水平高差(每层断面相邻塔柱之间的水平高差)≤±1.5mm.
3.3塔身构件情况检查
塔身构件情况的检查首先是对塔身构件数量的核实,查看构件有无丢失、被盗,并对丢失的零部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部件的型号、货号尺寸等。此外,塔身构件情况检查还包括对塔身构件外观的观察,即观察铁塔部件有无变性、损坏、扭曲情况发生,若有也应及时联系当地技术部门进行矫正或更换部件。最后,还需对铁塔塔身金属层有无磨损氧化等情况进行调查。塔身表层金属对铁塔起到保护作用,若保护层有损,则内部金属也会逐渐氧化变质,因此注意对铁塔表层金属做好保护处理。
4、铁塔防护措施介绍
通信铁塔数量多分布广且较零散,对铁塔的防护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稍有不慎,就会发生铁塔零部件被盗、丢失或损坏等事件。作为铁塔资产管理单位,有必要重视对铁塔的防护,并采取系列防护措施。
4.1人员防护措施
为做好铁塔的人员防护工作,可以通过几方面开展。首先,加强与当地公安和治安联防机构的合作。争取报案绿色通道,发现铁塔及配套设施被盗案件,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创新合作模式,如与公安机关和当地治安联防机构开展联合打击通信铁塔及配套设施防盗的专项活动。其次,加强对合作单位人员的管理。合作单位人员是掌握最详细的铁塔设施信息的人员,有必要长期开展安全培训和警示教育工作,对于参与铁塔施工或维护的人员,有必要开展名单制管理,并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第三,开展社区宣传工作。少数不懂法的居民出于对通信辐射的误解或封建迷信,会发生破坏通信设施的行为。积极开展宣传活动,普及通信技术知识,强调破坏通信设施是违法行为,可有力避免由于居民误解带来的铁塔设施破坏。
4.2技术防护措施
技术防护措施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开展铁塔的防护。常见防护手段一般包括创新防盗技术手段,推广新型防盗设备。介绍如下。首先,安装新型防盗锁和防盗门。新型防盗锁和防盗门配有特殊钥匙,除了钥匙之外,只有专用的防盗工具才可打开。其次,安装防盗笼。对于路边站、山上站等容易被盗的场所的铁塔设施,根据现场情况设计安装防盗笼,降低被盗可能性。第三,配置监控系统。通过红外监控、视频监控等手段,发生异常情况第一时间上报告警,维护人员可远程查看、处理告警信息。广东铁塔采用了动环监控系统和智能门禁系统,有利于远程监控铁塔设施安全。
结语:
通信铁塔是通信网络的重要配套设施,在无线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转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受到自然环境、人为条件等的限制,通信铁塔的安全、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通信工作者。因此,做好通信铁塔的检测、维护与防护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铁塔检测、维护与防护的技术要求、内容及措施,希望可以借此提高通信铁塔的质量和安全性,也为通信行业从业人员提供工作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曾春晖.电信设施建设与保护应遵循的十大法律制度—解析《黑龙江省电信设施建设与保护条例》.中国电信业,2015.04
[2]马娟.基于铁塔公司多运营商多制式室分建设项目实践与案例分析2016.09
[3]李翠萍.民航空管通信导航监视设施设备防雷工作研究.江苏科技信息,2015.09
论文作者:温康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8
标签:铁塔论文; 通信论文; 构件论文; 螺栓论文; 防护论文; 基础论文; 情况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