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播分离电视台期待“轻装上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轻装上阵论文,电视台论文,期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电视台工作的一位朋友最近成立了一个节目制作公司,说是想在不久的将来台里搞“制播分离”时占点先机。对电视台绝大多数职工来说,制播分离最核心的问题也许是手中的“金饭碗”还能不能继续端下去?对电视台来说,制播分离好比是给自个儿动一次“大手术”,期待用新机制投入竞争;对制播分离寄予厚望的还有众多跃跃欲试的社会资本,期待从由此产生的“制作”商机中分一杯羹。观众最实际,他们关心的是眼下这种电视台“千台一面”的局面能否因此而打破,能不能看到更多的好节目?
制播分离意味着什么
记者打电话给中央电视台副台长胡恩,表示想采访央视有关制播分离的思路。他说,我们的专门小组目前正在讨论,还没有成形的方案,不好透露。据悉,一些省市台也大多在观望和“讨论”阶段。
其实,国家广电总局提出除新闻类节目之外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分离这个概念,少说也有四五年了,但进展一直不大。从最近的迹象看来,也许是因为全社会都在掰着手指头讲成本讲效益,也许是因为国家对事业单位拨款逐年减少,也许是眼看就要“入世”……“电视老大”不得不认真考虑与国际惯例接轨——制播分离就这样被推到了前台。
制播分离,是与“制播合一”相对而言的,就是把节目制作职能从电视台剥离出来,电视台主要负责节目的规划、评估、审查、收购与播出,电视台与节目制作公司是一种买卖关系。完全意义上的制播分离意味着节目制作和经营的公司化、市场化和社会化。
据中央电视台人事办公室黎斌介绍,在世界前100名电视台中, 完全实行制播分离的占95%,没实行制播分离的只占5%。比如,日本TBS(东京放送)现有员工150人左右,除新闻节目完全由自己制作外, 其它节目都采取与外界合作的方式,为TBS制作节目的公司有4000 人左右。美洲国家电视台的运作方式全部商业化。英国电视台数目不到中国的1/250,却拥有700多家电视节目制作公司。
在国内,一些电视台已在悄悄进行着制播分离的探索。香港凤凰台只有3/8的节目是由自己制作,其它节目是外购或者订制的。北京电视台成立了体育节目制作公司,实行成本核算。四川电视台则采取独立制片人承包体育节目制作的方式,台内只给一分钟广告时间,不再拨款。一些颇有影响的栏目如《欢乐总动员》、《环球影视》、《中国娱乐报道》等,实际上都是由社会公司制作和营销的。与制播合一相比,制播分离的优势显而易见:
一是降低成本,遏制浪费。制播分离使节目制作单位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制作者前期投入的成本意识和质量意识将大大增强,浪费现象将得到根治,竞争将降低电视台购买节目的经费。
二是保证节目质量。制播分离意味着节目制作的专业化。生产者必须充分考虑节目的市场面和观众量,想法创作精品,促使节目品种日益丰富,电视荧屏更加繁荣,平庸、粗糙之作将遭到市场的无情淘汰。
三是精简人员,压缩队伍。长期以来,凡增设频道和栏目,就要不断增人,甚至每次改版就增加不少人员,电视台人满为患。
四是调整机制,激发活力。制播分离后,制作单位将极力网罗优秀人才,提供高薪和发展舞台,但同时又对节目创作水平有严格要求,庸才、冗员将无法立足,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逐渐形成。
五是优化资源,增进效益。电视台技术部门也将面向整个制作市场,盘活规模庞大、先进的设施,产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技术系统与制作单位的关系,也将打破过去的行政调拨和“强买强卖”的格局,变成简单的商业关系。迫于竞争压力,技术部门将被迫改善服务态度,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此外,业内人士注意到,近年来,社会资本看好新兴的电视节目市场,制播分离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电视节目制作,在频道增加、栏目扩版的形势下,这将有效地减轻节目扩大再生产给电视台带来的资金压力。随着更多社会资本的涌入,电视节目制作力量将进一步壮大,向原有黄金时段的栏目发起冲击,从而推进整个电视业市场化的进程。
现行的“制播合一”非改不可
我国电视台现行的节目生产管理体制是制播合一,即电视台用行政手段对节目制作与播出集中统一管理,自制、自审、自播节目,这种方式有利于组织重大宣传报道、节目统筹规划和导向把关,保证安全播出。但其中的弊端也不少,尤其是在传媒业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即将加入WTO、国际传媒虎视眈眈的背景下, “制播合一”显然已经走到了尽头。黎斌认为,制播合一的弊端至少表现在四大方面:
一是成本意识缺乏、浪费现象严重、资源效益差。节目经费、技术设施、服装、化妆、道具、租房、用车等节目生产的各环节都有严重浪费,节目制作成本太高。
二是队伍膨胀、人员素质偏低、缺乏人才竞争机制。目前我国电视系统有50万从业人员,近年来各电视台临时用工数也在不断攀升,临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临时心态和短期行为严重,低素质人员出口不畅。同时,由于缺乏激励约束机制,一些正式人员“躺在大锅饭里”不思进取,顶尖人才得不到高额报酬和发展空间,优秀人才开始流失。
三是专业化分工和科学管理水平低下。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导致了节目制作的专业化水平低、管理水平低、效益差,如技术、节目部门的关系长期不顺,在节目评估、成本核算等方面都缺乏科学的测评体系。
四是节目创新机制缺乏,队伍发展后劲不足。在制播合一体制下,电视台多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压力不足,从而导致栏目多、精品少;守成多、创新少,节目收视率滑坡、观众满意度降低。
从外部环境来看,电视台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严峻。迄今,我国电视台实行的是事业体制,电视节目作为非商品制作,经费依靠政府财政的事业拨款(至少名义上如此),由台统一核算;广告收入被看成是事业资源带来的收入,未同节目的制作相联系进行投入产出分析。而国家对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除了教育等少数行业外,其它事业单位从1999年起逐年减少1/3的拨款,三年内实现事业经费的自理和自我生存发展。此外,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显然,电视台必须尽快走出制播合一的低效运行状态,导入制播分离的新机制,增强竞争力。
为制播分离营造“环境”
国家广电总局有关人士接受采访时认为,制播分离之所以多年难推进,关键在两大障碍:一是人员分流的压力很大。各电视台也很想改革,但一涉及到人,问题就复杂了。
二是配套法规、尤其是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法律法规跟不上。比如,按照现行有关法规,成立节目制作公司的首要条件是找一个可以挂靠的“上级主管单位”,而对挂靠单位的资质也有一系列严格规定。但据广电总局去年调查表明,挂靠单位符合现行规定的不到30%,现行规定已经名存实亡。也有人建议取消“上级主管单位”,但出问题怎么办?我们的制约力量仍十分薄弱,目前仍无法追究节目制作公司的责任。
电视节目既是商品,同时又属于意识形态,不是一般的商品。节目制作公司虽是生产意识形态产品的,同时也是经济实体,怎么管?上限和下限分别定在什么地方?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据悉,广电总局十分重视并鼓励各级电视台实行制播分离,将从外部创造有关条件:
一是合理配置电视频道资源。全国上千家电视台,因为节目缺乏特色,频道资源浪费严重。目前广电系统正在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即电视台的合并。去年完成了县级电视台、有线台和广播电视局的合并;第二步是地市级和省市级有线与无线台的合并,最终的目标是实现电视频道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电视节目的社会化、专业化奠定基础。
二是培育节目市场。除了新闻类节目之外,其他节目都可以让社会化的节目制作公司来完成,电视台都到节目市场去购买节目。据介绍,过去节目发行市场的暗箱作业、回扣问题比较严重。随着收视率日益受到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有所好转。现在的节目市场还只是单一的电视剧市场。但人们也惊喜地发现,一些好的电视专题片也开始卖出好价钱。
据介绍,国家有关主管部门近年来对培育电视节目市场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比如今年2月15 日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引进影视剧不能在19:00—21:30的黄金时间档播出。过去各电视台都眼睛向外,以为国产电视剧挑选余地不大,一部港台剧的价格能够卖到1.5万美元, 这是很不正常的。这一规定出台不到半年,就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国产剧价格飞扬,优秀国产剧毛利能达50%甚至100%。 从电视剧市场得到启示,国家广电总局规定从2000年6月1日起,各电视台所播出的引进动画片不能超过本台播出动画片总量的40%。可以期待,这一举措将给近年来低迷的国产动画片市场注入新鲜活力。
三是逐步建立出品人负责制。随着社会节目制作量大幅上升,广电部门的审查压力将空前增大,因为在电视台和节目制作商之间尚缺乏有效的行业组织。据悉,法国对电视节目的管理方式是“事后管理”,有专门机构负责对各电视台播出的节目进行不定期抽样调查,一旦发现问题就实行严惩,重罚,甚至让节目制作公司倾家荡产,因此市场很规范,很少有人敢闯红灯。
国家广电总局打算今后实行出品人负责制。出品人要对节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负责,出了问题可以追究。同时要扶持一些好的出品人,国家主管部门将对出品人进行年审,并评定A、B、C类出品人, 根据变动进行年度考察,能上能下,从而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优秀出品人。此外,出品人协会要对行业自律真正负责, 比如规定片酬等。 对全国145家具有电视剧长期制作资格的单位也要进行年审, 根据业绩评定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