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培养和教育机制”,促进党员队伍的发展?重庆大同二矿二级煤矿党员发展的调查与思考_教育论文

如何创新“培养和教育机制”,促进党员队伍的发展?重庆大同二矿二级煤矿党员发展的调查与思考_教育论文

班组发展党员如何创新“培养教育机制”?——对重庆打通二矿注重班组发展党员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党员论文,班组论文,重庆论文,注重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来,有些企业基层党组织的具体负责者,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市场经济竞争意识、效益优先原则的负面影响,客观上放松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致使在班组发展党员的工作没打好基础、没有活力源泉,以致有的区、队、班组党支部出现了两三年内未培养发展一名党员的现象。然而,有些党支部对此却振振有辞:“他们还不符合条件,尚须继续培养考察。”以此为借口推卸自己对班组职工中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责任。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失职行为。

当然,发展党员必须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原则,应当有着“积极慎重”的工作态度。然而,对一个积极分子的成熟,基层党组织是坐等其自然成熟,还是该主动培养、教育其成熟呢?笔者认为当然是后者。那么,要想做好对企业一线班组职工中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当务之急是创新“培养教育机制”。这就是重庆打通二矿在班组发展党员的过程中产生的新思路。

“培养教育机制”如何运作?

在打通二矿,“培养教育机制”以建立两支队伍为考核基础。一是建立建党积极分子队伍。区、队、班组党组织应把那些在生产、工作以及社会生活中表现较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已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的职工,列入建党积极分子队伍进行培养。把虽然暂时还没有入党要求但在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好的职工,也要纳入建党积极分子队伍进行教育引导。组建人数必须达到职工总数的4%以上,以保证发展党员的工作后劲有力。

二是建立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区、队、班组党组织应把那些确实具有较好政治素质、各方面表现突出并已向党组织明确提出入党申请的班组职工,及时纳入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加以重点培养教育。且这支队伍的人数不得少于职工总数的2%。

“培养教育机制”应以上述两个比例数为考核依据,重点考核培养教育的全过程。打通二矿的做法是:建立培养联系人谈话制度,实行定期培养考察。该矿规定:无论是建党积极分子还是入党积极分子,区、队、班组党组织都必须确定1~2名正式党员作为其培养联系人;培养联系人必须按每半年、每季度为期,分别对建党、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定期谈话交换意见,指出不足、扬正纠偏,帮助被培养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培养教育机制”还应把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放在第一位,做到区、队、班组党组织和职能部门分头把关,做到“三落实”、“两坚持”。“三落实”即:落实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措施、落实培养人,使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察形成制度,以确保教育质量。“两坚持”即:坚持发展程序不变,坚持党员标准不变,绝不允许以任何接口或理由,违背发展程序或降低党员标准,以确保发展质量。

“培养教育机制”也应实行季度检查考核,把考核结果与区、队、班组党组织负责人或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岗位工资挂钩。但凡两年内未发展党员的以及发展党员基础工作考核得分最低的,将被取消其党组织先进集体和支部书记先进个人的评比资格。

那么,这样的“培养教育机制”是否会使企业在发展一线职工入党方面避免可能出现的盲目求数量、放松质量的问题呢?请看:

“培养教育机制”产生的效果如何?

1.从发展党员的数量上比较(以1998年初推行新机制前后3年的发展党员数为比较依据)。推行“培养教育机制”前的3年,该矿发展党员47人,其中生产一线班组职工20人。而推行“培养教育机制”后的1998年至2000年,该矿总计发展党员60人,其中生产一线班组职工32人。

2.从发展党员的质量上比较。在1995年至1997年发展的47名党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8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9人,各占发展总数的38%和62%;荣获各类先进个人称号的有22人,占总数的46%。而1998年至2000年发展的60名党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党员有15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有45人,二者各占发展总数的25%和75%,且荣获各类先进个人称号的有41人,是发展总数的68%。

两者相比,不难看出推行“培养教育机制”后比推行之前发展的党员,不仅在数量上绝对增加,而且在质量上也有明显提高。这说明发展党员工作急需创新“培养教育机制”。“培养教育机制”由于把发展党员工作纳入了区、队、班组党组织负责人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岗位职责考核中,这还让他们感到工作有了压力,从而变被动吸纳“自然成熟者”为主动帮助教育催化其成熟,客观上避免了班组职工递交了入党申请后无人管、无人问的现象发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发展党员工作能够健康发展的动力所在。

而如何让“培养教育机制”更加完善?

运行“培养教育机制”应注意什么?

一是考核着力点的选择。任何一套考核机制,都有其明确的考核目标,即要求这项工作达到什么程度,打通二矿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创新的这套考核机制也不例外,只不过它既有“达到什么程度”的目标考核(即要求区、队、班组党组织建党积极分子、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必须达到的比例数),又有“怎样达到考核目标”的过程考核(即对建党积极分子、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情况的考核)。而面对真正的发展数量,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只作了规划,并未实施考核。因此,笔者认为,实施考核机制应当把握侧重原则。

二是发展党员工作引入考核机制应坚持“质量第一、分头把关”的原则,防止有的党组织人为不接受考核而盲求发展数量、放松发展质量的问题出现。应当建立考核有别制度,即只对党组织考核两支队伍的建立情况和培养教育情况,至于入党积极分子经过培养教育,是否可以列为近期发展对象,则应当由职能部门把关。如果发现已发展党员未按发展程序进行或不符合党员标准,则应当考核职能部门。如果做了工作、达到考核条件和要求的党组织在提出发展时却因发展程序和质量不符合条件,而被职能部门审查把关未予发展的,则不予考核。只有这样,发展党员工作才能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步入既积极又慎重的良性发展轨道。

标签:;  ;  ;  

如何创新“培养和教育机制”,促进党员队伍的发展?重庆大同二矿二级煤矿党员发展的调查与思考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