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实践的三个层次_英语论文

英语课堂实践的三个层次_英语论文

英语课堂练习的三个层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层次论文,英语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要完成和达到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其根本在于有大量的练习和活动。一方面,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练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大量的、丰富的、有效的练习、活动形式和内容。

现代外语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重视学生的参与,强调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练习和活动,以保证学生在单位时间里有足够的机会接触目的语。这就是说,要让学生自己不断地进行听、说、读、写运用目的语的活动。D.A.威尔金斯在说到学生练习和活动的重要性时指出:他(学生)并不是通过观看和听别人使用语言才学会说话的,也不是通过向他作一番描述或解释学会的。……总之,一个人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把语言学到手。学习语言,就好比学骑自行车、学习游泳、学习打字等,虽说这些技能的获得离不开一定的理论指导,但更为重要的是学习者必须放开手脚去实践。塞利格(Seliger)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大量实践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课内外积极参与活动、大量使用英语的学生与参与活动少、使用英语少的学生相比较,前者进步更快,受第一语言影响产生的迁移错误相对来说也比较少。《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就有关学生的语言实践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详尽的描述,提出“增加语言实践的量,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在其第四部分“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后,先后出现12次“训练”这一字眼,“实践”这一字眼先后出现7次。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练习和活动是何等重要!

大纲中提到的教学目的具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获得基础知识;二是获得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两个层次的目的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是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获得英语基础知识是为获得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能力的基础,没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就成了一句空话;另一方面,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本身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既不断地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又反过来不断地巩固了所学的英语基础知识。因此,为达到这两个层次的教学目的,教师所设计的练习和活动也应具有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练习,采用形式各异的活动方式和循序渐进的练习内容。本文拟就英语课堂练习中的三个不同层次,略陈管见。

一、控制性练习

控制性练习(controlled practice),也叫做指导性练习(guided practice),这是第一个层次的练习。所谓控制性练习是指学生所说出的句子或产生的话语,无论是从语言结构,还是从其所表达的意义,都完全受到教师的控制。也就是说,学生只能依据教师或另一个学生提供的指示词或指示结构说出一个或一连串的句子。一般来说,学生在这一阶段所说出的句子,或者说所作的反应,以及所表达的意义是可以事先预知的。由此可见,这种练习只不过是一种机械的反应,学生甚至无须理解其意义就可以说出或写出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虽说这种练习带有一定的机械性,但却是不可缺少的。设计这一层次练习的目的有三,一是旨在帮助学生熟悉掌握新授的语言结构,使学生达到对某一语言结构脱口而出;二是旨在使学生熟悉掌握这一语言结构的语音和语调;三是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这一语言结构所表达的意义。这一层次练习的典型形式有模仿、重复、替换、简单的问答等。这一层次的练习往往与新教材内容的呈现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凡是向学生第一次呈现的某一语言项目,尤其是新的语言结构之后,紧接着就应向学生提供这一层次练习。例如,第一册第81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there is的句型,使学生学会表达“什么地方存在着什么东西”。在向学生呈现这一句型结构之后,先让学生跟着教师重复说上一、二遍之后,可作适当的替换练习,即教师提供替换词,要求学生说出结构完整的句子:

T:There is a football under the desk.

S:There is a football under the desk.

T:cat(替换词)

S:There is a cat under the desk.

T:box

S:There is a box under the desk.

T:on the desk

S:There is a bag on the desk.

T:in the bedroom

S:There is a bag in the bedroom.

T:behind the door

S:There is a bag behind the door.

T:on the floor

S:There is a bag on the floor.

应该指出的是,教师提供替换词的做法也可以改用向学生展示实物、动作、图片。此外,替换词也可由学生来提供,也就是说,一旦所有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以后,教师的这一提示角色就可由学生来扮演、完成,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半控制性练习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使用所学语言进行自由地交流、表达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由控制性练习进而发展到自由练习,跨度较大。因而,在这两者之间应该要设计一种承上启下、具有过渡性质的练习形式——半控制性练习。从前一种练习特点来看,控制性练习具有明显的机械性,学生在完成此类练习时,几乎没有选择的自由。在半控制性练习阶段,学生所作的反应在内容上受到限制外,在所用的语言结构方面,学生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也就是说,学生所产生的话语,只要所表达的内容与教师所提供的信息保持一致,意义完整,语法结构正确,就可以了。由此可见,完成半控制性练习比完成控制性练习,其难度更大些,学生没有理解意义是不可能完成练习的。半控制性练习的典型形式有改变句子的练习(缩短、扩展)、根据课堂情景或阅读短文问与答、连锁反应练习、复述课文及阅读短文内容等。还是以第1册81课为例加以说明。学生熟悉了there is…的句型结构之后,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实物,放置在不同的地方,学生二人为一组,不断地进行问与答的练习。学生也可以用自己的学习用具,运用这一句型结构进行问答练习:

S:Is there an apple on the teacher's desk?

S:Yes,there is.

S:Is there a broom in the classroom?

S:Yes,there is.

S:Where is it?

S:It is behind the door.

三、自由练习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一旦学生能够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或者说,某一句型结构一旦学生能够脱口而出,就认为教会学生了,教学到此也就结束了。实际上,这一想法与我们现代英语教学强调使学生达到“运用”(use)语言的程度、与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相差甚远。使学生达到“运用”语言是指学生能够运用课本上所学语言结构,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能够较为贴切、妥当地表达某一语言功能的目的和能力。这一教学目的只靠控制性或半控制性练习是难以完成的,只有通过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运用语言的实践机会才能达到。虽说在课堂教学中,这种运用语言的实践机会可以说是极为有限的,但教师应尽量设置一些模拟的、相对真实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这种语言情景中进行实践。我们称之为自由练习。自由练习的特点之一是具有信息差距(information gap)。所谓信息差距是指一个信息传递者知道信息的接收者所不知道的信息内容,从而产生一方向另一方传递信息的必要性,一方想知道另一方所知晓的信息的欲望。例如,一个学生指着教师问另一个学生Who is he(she)?另一个学生作出He (She)is our English teacher.的反应,这样的交流就不具有信息差距的特征,因为学生双方都是知道他(她)是谁。相反,若一个学生看见教室外站着一个人,在不知道又想知道那人是谁的情况下,用以上的句子问另一位学生,另一学生作出回答,这样的交流就具有一定的信息差距,双方就达到交换信息的目的。阅读具有信息差距的自由练习类型,可以包括根据实际情况回答问题、开展调查、根据阅读短文和听力短文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解决问题、开展游戏等活动。现以开展调查为例予以说明。

开展调查是一项具有信息差距的活动。要求这生就某一项未知内容在教师、班级、同学范围内开展调查,并作记录,然后就这项内容进行统计,并向全班同学报告。例如,学完第二册第49课Whenwere youborn?Iwas born in…He was born in…这些句型后,每组学生由一人用When were you born?或When was he(she)born?询问调查该组学生的出生年月,并逐一登记。然后由该同学作统计,并用××students were born in Jan-uary.等句型向全班同学报告。再例如,学完第一册第102课之后,就学生之间所喜欢的食物、饮料也可作一互相调查,然后作出统计并向全班同学报告。教材中提供了很多的这类内容。开展这些具有信息差距的活动具有三个方面的优点:1.可以达到满足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接近于真实交际活动的好奇心和成功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这类活动中,学生大量地运用所学句型结构和词汇,从而提高了所学语言的重现率;3.不断地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表达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情况等诸方面的能力,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语言内容的综合运用情况,而且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供依据。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无论是控制性练习、半控制练习,还是自由练习,都不是具体的、微观的一种练习形式,而是设计具体练习类型的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宏观的策略,这三者之间呈现出由低到高逐渐递进的层次。它们的目的、着重点以及教师在不同的练习阶段充当的角色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别。第一,控制性和半控制练习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语言结构和词汇,着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的语言知识,是一种语言训练性质的练习,是为达到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第一个层次教学目的而设计的练习;而设计自由练习的着重点则在于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结构和所学词汇,旨在培养学生达到“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是一种着重表达意义的练习;第二,在控制性练习和半控制性练习阶段教师应注意学生所用语言的准确性;而在自由练习阶段,注意力往往集中于学生表达思想的流畅性和完整性这两个方面;第三,在不同的练习阶段,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同。在控制性练习和半控制练习阶段,教师起着一个示范者、组织者、指挥者的作用其主要任务在于向学生示范正确的句子结构,告诉学生做什么练习,怎样展开练习,向学生示意参与练习的人数、人员。而在自由练习阶段,教师则扮演着学生的帮手、咨询者、鼓励者、有时是记录员的角色。其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如何开始、衔接、结束话题;学生遇上问题时及时地给予解答和配以脸部表情、动作、手势表示赞许和鼓励;学生在表达思想的过程中,若出现一些严重错误,则给予记录,为讲评提供依据。若自由练习为游戏活动时,教师则充当记分员的角色;第四,在这三个阶段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参与活动、产生的话语及占用课堂时间则由多到少。刚开始,教师起主要作用,一旦学生学到了基本材料之后,教师则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向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实践机会。

标签:;  ;  

英语课堂实践的三个层次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