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初探_教学过程论文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初探_教学过程论文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有效性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课程下,教师的“教”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如何立足于课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方式的转变,如何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本文以范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及探究式教学法为例,探讨如何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引入范例教学法。转变教学方法

范例教学是指以典型地理事物为基点,以问题为导向,以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为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探究地理事物可从个别事物特征到一般事物特征的方法。范例教学的一般程式包括典型范例、问题类比、问题拓展、总结归纳几个环节。该程式是以过程与方法为途径,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法,从而获得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例]高中地理必修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

1.典型范例。选择亚洲季风水田农业为范例,通过多媒体呈现“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我国水稻种植”的景观图,指导学生对课本“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图、课本文本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影响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季风水田农业生产特点。

2.问题类比。指导学生用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方法,自主对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和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农业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在发展条件、生产特点、发展方向等的异同点。

3.问题拓展。指导学生深入探究农业的区位问题,找出农业地域类型是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的认识。

4.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在认识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自然、交通、技术、社会、政策等因素是影响一般农业生产的条件,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更深刻的原因是这种地域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需要外,还能提供区外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才形成的。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各地区农业中的商品性生产乃是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标志,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上述范例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四点:①通过范例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情境,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向,带着问题学习,运用范例分析、归纳,总结出基本规律,实现对知识的感知过程。②在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个人或小组对范例的探究来实现,教师只起鼓励和指导的作用。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对范例的对比、剖析、引申拓展,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也更趋灵活和更具深刻性,创新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③学生在进行范例分析或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筛选,以获得对探究活动有意义的信息。经过训练,学生筛选、提取、整合加工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④运用范例进行地理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全过程,而且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面对新情况,掌握处理新问题的技能与技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引入合作学习,增强学习主动性

合作学习是以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方式,以参照标准评价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其学习的本质是“利用人际交往对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该学习方式的基本程序为:确定主题-小组设计-安排课堂形式-呈现学习资料-实践活动-总结评价学习结果。地理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核心,针对学习内容较多,个人难以解决的学习任务,经个体发散地收集资料,最后交流、完善,得出正确结论。合作中的教与学多维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引导,设置情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对知识自主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交往意识、相互协调意识和团队精神。

[课例]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中“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的教学

1.建立学习小组。根据性别、才能、个性、成绩、爱好等方面的合理差异建立4~6人学习小组。它的主要特征是: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相合作奠定了基础,组间同质又保证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②任务分割,结果整合。有分有合的做法保证了全组学生共享资源,积极投入。③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这样每个人既要独立拿分又要互相帮助,才能在小组比赛中领先。

2.合作学习过程。

第一步:情境创设,设置疑问。①展示“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指导学生读取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列表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②展示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案例,阅读材料并归纳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图解英国的城市化进程。③读“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曲线图,对照“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列表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随时间的发展阶段。④读“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曲线图,结合刚学到的知识分析不同国家的城市化随时间的发展阶段。

第二步:小组讨论。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探究世界城市化的时间和空间差异的特点,列表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各小组形成书面简要的文字结论。此过程是学生之间合作的主要环节,体现在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相互交谈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和共同验证小组结论等合作行为。此过程结论必须由学生自己得出,教师此时的角色是积极的辅助者,即使发现学生讨论出错误的结论,也需耐心聆听,只是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才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协助。

第三步:交流总结。各小组借助投影、图片等,通过语言、文字、图画等展示各自对探究问题的解释。这里再次回到师生间的合作。这个步骤很重要,一来可以让学生看到自我的成功,二来学生的结论往往是点状或线状的知识联系,要使知识联系结构化,教师的点拨归纳起关键的作用。至于错误、荒谬的结论则更需教师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及时修正。

第四步:评价。以正面激励为主,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激励学生不断争取进步。小组的评价要顾及小组学习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推动全体学生合作达标。如上述例子对各组的评价,如果满分为10分,则小组结论有一点是正确就得1分,另外根据小组展示过程中成员参与情况评分,如有一个同学参与讨论结果解释就得1分,依此类推,这样可反映出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交流度,也为小组增设依靠群体得分的机会,增强群体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提高学习的效能。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是大有好处:①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善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拨归纳。学生的学习是在动态中完成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还掌握了技能和方法。②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参与探究活动,通过对探究问题的合作分析,学生的不同观点都能够暴露出来,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小组达成共识,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讨论分析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仅促进了知识发展,发展了批判思维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将其所学应用到合作情境之中,使新课标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三、引入探究式教学,活化地理学习

探究式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它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到升华。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教师提出问题(或任务)、学生自制方案、分组实践、收集证据、汇报交流。

[课例]关于“热力环流”原理的探究

1.创设问题情境。以6~8人为小组合作做一个实验。实验材料包括:一只长方形玻璃缸,塑料薄膜,一盆冰,一盆热水,一根香烟或一束香,火柴等。实验步骤:①把一盆冰和一盆热水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②用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盖严。③在放冰块的塑料薄膜的一侧开一个小洞。④将点燃的香烟(或香)放入小洞内。

2.观察。描述烟在装冰和热水的盆子上面是如何运动的,在两盆之间烟又是如何运动的。

3.发现与提出问题。垂直方向上的烟,为什么热水处上升而冰块处下沉?有什么规律?

4.讨论与交流。对上述问题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5.得出结论。结合这一实验,得出地理学科上的结论:①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②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③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近地面空气受热或冷却→引起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垂直、水平运动构成地区间的热力环流。④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最后,让学生画出冷、热两个地区间热力环流图。

6.验证和应用。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山谷间昼夜热力环流以及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并能画出它们的热力环流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应用:结合2002年春上海市取消统购粮后进行城市新规划设计时,决定拿出三分之一的土地大搞植树造林的事例,让学生读图回答“根据城市环流原理上海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在什么区域、造林重点区对上海市的作用是什么、上海的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的气温和气压特点”等问题。

上述案例显示探究式教学具有如下优点:①通过演绎推理法进行探究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果索因,使学生容易发现问题的所在,抓住问题的本质,有效掌握知识,体验成功的满足。②在原理的推理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亲身的实践、合作与交流、认真的观察、积极的思考、清晰的归纳和深入的分析,不仅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读图、绘图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③通过对现实生活事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养成。

四、总结

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范例教学的策略和引入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但是,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①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地理素养与灵活的教学设计能力,需要教师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和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修正已设计的课程,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②由于学生本身拥有的地理知识、智力水平差别大,学生之间的参与程度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加上地理素质教育是一个潜在的发展过程,较难立竿见影,与当今基本上还是围绕考试而教学的现实存在一定的落差,对教学产生压力。③受教学目标指向和课堂时间约束,对问题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可能不够。

总之,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发展为核心,教学过程已不再是如何“教”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学”的过程。在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无论运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民主、平等、愉悦的气氛中,激活思维,探求创新,促进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和运用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标签:;  ;  ;  ;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初探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