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以来的英国电影_电影论文

1990年以来的英国电影_电影论文

1990年以来的英国电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电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0年之后的英国电影业呈现出喜忧参半、荣耀与危机并存的局面:一方面,不断出现的英国优秀影片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影坛的突出亮点;但另一方面,英国电影市场被美国电影主宰,其票房的90%以上出自美国影片。虽然英国电影制作有了一些进步,但衰退危机始终存在。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政府自1979年上台后,实行新电影政策延续下来的影响。英国政府大幅减少国家对电影业的扶植,停止自1927年开始实施的、旨在保护民族电影业的“配额制”(限定发行商和放映商至少要放映多少百分比的英国电影),艾迪征税法(向放映商的盈余课税,将部分票房回归到电影制作)同样面临废除的命运,这种几乎完全出自工业与商业层面制定的政策,试图将英国电影推向所谓“自由”的市场竞争,可面对强大的美国电影,英国电影界的忧虑与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英国政府不愿支持电影业的态度,加之英国工商和金融界向来缺乏投资电影业的兴趣,1990年以来的英国电影大部分是由电视台(主要是第四频道、英国广播公司)出资,而投资规模较大的影片往往是与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联合制作,因而,在谈论英国电影时,常常会遇到“身份”模糊的尴尬,如被称为英国影片的《理智与情感》、《英国病人》等,其实是由美国人出资拍摄的。电影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著名导演艾伦·帕克、休·赫德森、埃德里安·莱因等人已扎根好莱坞,且成绩斐然;丹尼尔·戴-刘易斯、安东尼·霍普金斯、埃玛·汤普森等优秀演员也以参演美国影片而名声显赫,有更多的人不停地穿梭于欧美各地。

尽管电影业困难重重,但英国电影依然保持了艺术上的高水准,体现了其地域、民族、文化传统与特色,虽然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不乏在国际影坛引起轰动的成功之作。按照英国文化部长克里斯·史密斯的说法:“在过去的20年里,英国的才俊拿下了全部奥斯卡奖项中30%的奖项”。1996年被誉为电影界的“英国年”,《秘密与谎言》(导演:迈克·李)、《迈克尔·柯林斯》(导演:尼尔·乔丹)、《理智与情感》分获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国际电影节的金奖,《理智与情感》还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奥斯卡7项提名。因而,1990年以来的英国电影所呈现出的状态与特点很富有启发性。

英国电影衰落的原因,一方面是得不到本国观众的支持,人们常常忽略本地的低成本制作,而崇尚大明星、大场面的好莱坞巨片,另一个原因是英国电影视野狭窄,制作者往往局限于自己的艺术趣味,其作品难于打入国际市场。电影界人士反思英国电影百年的盛衰得失,认为,一部影片只有深刻反映英国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才有可能为国际观众所理解和接受,同时要有很强的时代感,将浓厚的英国“乡土气息”与当代生活紧密结合,才会获得成功。

90年代初期,正当英国电影界哀叹,“英国电影已经死了”的时候,《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1994)的辉煌出场重新点燃了英国电影复兴的希望。这部影片仅以500万美元的投资(相当于美国影片制作费用的六分之一),36天短短的拍摄时间,却赢得了全世界范围的巨额票房收入,不仅打破了本土电影票房的最高收入,也成为6年以来名列美国票房榜首的第一部英国独立制作故事片。这部别具一格、充满智慧的浪漫喜剧片,将放诞、混乱的当代青年人的情爱生活与社会传统风俗礼仪以诙谐调侃的风格交织在一起,影片呈现出典型的英国式幽默,不依靠外部的夸张动作或噱头,而是着重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特别是妙趣横生的精彩对白体现了英国电影注重文学性的特点。该片编剧理查德·柯蒂斯之后编写了另一部浪漫喜剧片《诺丁山》(1999),描述世界上最著名的好莱坞女明星爱上了伦敦一家小书店极为普通的店主,这个天方夜谭般的“神话”故事因为加入了一个讲话结结巴巴,性格腼腆敏感的典型的英国式人物,而变得兴趣盎然,影片显然试图在美国叙事模式和英国人文性格间寻找某种连接。

比《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获得更大成功是《恋爱中的莎士比亚》(1998),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7项奥斯卡奖。这是部充满想象力、风格另类的爱情浪漫片,在表现青年剧作家莎士比亚热烈爱情的叙事中,杂糅了粗俗滑稽、调笑讽刺、悲剧命运等成分,充满智慧地将莎士比亚的语言和感情编织进一个令人陶醉、富有魅力的爱情罗曼史中。执导该片的导演约翰·马登,此前还拍摄了表现维多利亚时代女王与乡野马夫微妙情感的《布朗夫人》(1997)。类似的浪漫情感片还有英国著名导演安东尼·明赫拉1997年执导的《英国病人》,影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意大利和北非为时空背景,集中描述了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战争、间谍和沙暴,爱情、忠诚和背叛共同编制了一个具有浓郁怀旧色彩的故事。安东尼·明赫拉是拍摄爱情片的行家里手,1990年曾执导人鬼相恋的悲情片《真正地、疯狂地、深深地》。

除了浪漫喜剧片外,英国一些表现严肃主题的影片也获得了非常理想的票房收益,这是英国电影的最大收获。

1995年的《迷幻列车》(又译《猜火车》,导演:丹尼·博伊尔)被认为是英国富有革新精神、令人振聋发聩的影片。影片以爱丁堡的一群空虚、无聊的吸毒青年为题材,描写他们贩毒、吸毒、性行为混乱,并由吸毒发展为偷窃、抢劫,几乎无恶不作的生活历程。影片关注英国严峻的青少年问题,电影语言极富创新意识,流行音乐营造出快捷变幻的节奏,超现实的视觉意象凸显吸毒后的迷幻恐怖与精神分裂,这种现代性的语言手段打破了传统的写实主义观念,将严肃主题与现代手法结合起来。评论界认为:“《迷幻列车》是我们一直在期盼的电影,是第一部以我们现在在英国生活的方式描述1990年代英国人的电影”。该片仅在英国就达到了1230万英镑的票房,导演丹尼·博伊尔之前还执导过风格类似的黑色喜剧片《浅坟》(1994)。《枪机、枪托和两个冒烟的枪管》(1998,导演:盖伊·里奇)也是一部十分卖座的黑色喜剧风格影片,除了受到《迷幻列车》影响之外,美国导演塔伦蒂诺的《水库狗》(1992)、《低级小说》(1994)等影片刻意展示疯狂暴力的后现代叙事风格,也是其模仿对象。

《完美的蒙蒂》(1997,又译《一脱到底》或《光猪六壮士》,导演:彼得·卡坦纽)是英国电影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之一。影片题材其实并不好笑,几个谢菲尔德钢铁厂的失业工人贫困潦倒,无所事事,为谋生计跳起了脱衣舞。影片沿袭了英国影坛时兴的黑色喜剧手法,将惨痛的生活场景化为忍俊不禁的调笑,色彩丰富的幽默感化解了题材的严肃性,这或许因应了现代人无力派遣现实压力而常常采取的自嘲与自慰的心理,因而大受英国和世界观众的欢迎。

另外,比较纯粹搞笑的喜剧片《憨豆先生》(1997)也获得很大成功,全球票房达到1.98亿美元。以上是1990年以来英国票房收益最好的影片,其共同特点是:题材大都表现英国现实生活,自觉地将英国文化传统中的幽默诙谐精神贯注其中,既有浓厚的“英国味”,又亲切生动,悦人视听。

英国电影有着深厚的写实传统,关注现实、表现民生始终是其重要内容。英国当代史上,持续的北爱尔兰宗教冲突,天主教徒和新教徒间长达30年的怨恨与争斗,已使3600人死亡。1990年以来的英国电影不断地碰触和揭开这个无法掩饰的巨疮,这部分影片显现了英国电影的现实力度和艺术勇气。

《神秘的备忘录》(1990,导演:肯·洛奇)以侦探恐怖片的模式,叙述了发生在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一个永远难以查清的谋杀案,控诉了英国警察当局实行的残酷无情的“枪杀政策”,影片具有记录片般的真实氛围。《哭泣的游戏》(1992,导演:尼尔·乔丹)不仅展示了北爱尔兰的政治冲突,还涉及到不同种族青年人间的关系,以及爱情与同性恋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影片试图在性、种族、政治等诸种矛盾中,谋求沟通与理解。《以父亲的名义》(1993,导演:吉姆·谢里登)取材于英国现代史上声名狼藉的一个真实案件,无辜的贝尔法斯特青年被诬为恐怖份子,警察局压下了对他有利的证据,将他判处无期徒刑。影片借北爱尔兰题材,抨击了英国不合理的司法制度。《迈克尔·柯林斯》(1996,导演:尼尔·乔丹)的主人公是爱尔兰抵抗运动领袖,他领导了反对英军在爱尔兰恐怖统治的运动,最终迫使英国坐到让爱尔兰独立的谈判桌上。这段历史在英国和爱尔兰教科书上一直讳莫如深,编导尼尔·乔丹通过影片恢复了这个被人遗忘的爱尔兰革命者的历史地位,第一次对爱尔兰历史上的这个恐怖时期用艺术手法作出形象记载。但在英国人眼里,柯林斯是一名恐怖份子,在爱尔兰共和军那里,柯林斯又被视为叛徒,因而,这部史诗性的影片受到多方面攻击,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影片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血腥的星期天》(2002,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是最新近的爱尔兰题材影片,表现英军士兵对手无寸铁的北爱尔兰民权运动的游行队伍开枪射击,长达一刻钟的机关枪扫射下,13人死亡,14人受伤,而实施屠杀的英国士兵后来被宣判无罪,北爱尔兰的局势因而更加严峻复杂。影片追求尽可能逼真的写实风格,用手提摄影机拍摄,没有附加的照明设备,演员们即兴表演,带有很重的爱尔兰口音,不要好莱坞影片惯常的渲染气氛的音乐和其他种种修饰。影片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肯·洛奇是致力于反映社会问题及下层小人物生活窘境的少有的英国导演。《石雨》(1993)的风格近似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偷自行车的人》,关注一个天主教街区处于贫困线上的失业者们的生活状况,失业的中年男子为给女儿买件衣服费尽周折,坑蒙拐骗。影片具有记录片般的写实特色,同时融入了轻松滑稽的成分,可在笑声中包含着凄凉的苦涩。《瓢虫,瓢虫》(1994)表现了一个倍受摧残的贫苦女子争取孩子哺养权的辛酸故事,该片根据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对英国政府的社会福利系统进行了抨击讽刺。《土地与自由》(1995)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一个失业的英国男子参加反法西斯的西班牙内战的故事,影片体现了肯·洛奇强烈的政治意识,是对历史饱含深情的悲剧性反思。《卡拉之歌》(1996)叙事范围扩展到南美的尼加拉瓜,抨击美国中央情报局插手南美事务,酿成人间惨剧的悲剧故事。肯·洛奇的其他影片还有《我的名字叫乔》、《航海者》,最新近作品是《甜蜜的16岁》(2002)表现了一个少年为了给母亲争取光明前途而贩卖毒品的严峻题材。

迈克·李也是善于表现下层人物生活状态的英国导演。《赤裸裸》(1993)是部令人不寒而栗的绝望之作,描写了一群失业的、被遗弃的年轻人,他们丧失了生活目的,将生命消耗在酗酒、斗殴、性虐待和冷酷无情的人际仇恨上。这群粗俗不堪、不满现状的愤怒青年揭开了现代社会中黑暗恐怖的一角。之后的《秘密与谎言》(1995)则要温情得多,主人公辛西娜生活贫困,与做清洁工的女儿住在肮脏的公寓里,当年她未成年怀孕生下一个混血女孩儿,现在回来寻找她了。影片围绕着母女相认,带出了复杂的家庭伦理关系,尽管每个人都有心中的秘密和谎言,但家庭的温馨和亲情还是让大家走到了一起。影片表述了一种超越种族、阶级和辈份的温柔情调,叙事风格带有典型的英国特征,在静默含蓄中传达细腻委婉的情感,其对下层人物生活窘迫的氛围营造也真实感人。迈克·李的新近作品是《全部或没有》(2002),描述伦敦工人居住区一个漫长周末的生活情景。

1994年,德里克·贾曼的去世使英国先锋电影创作黯然失色,在过去的30多年间,贾曼已成为英国先锋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诗人、画家、植物学家和同性恋权利活动家。他不仅敢于面对自己的同性恋性取向,同时为同性恋者寻求正义和公理,成为先锋艺术家和同性恋者膜拜的偶像。60年代中期,贾曼以画家身份进入电影界,《塞巴斯蒂安》(1976)是其第一部长片,其中有许多男子裸体及男子同性恋的性爱场面,90年代之前的重要影片有《庆典》(1978)和《卡拉瓦乔》(1986)等。

1990年,贾曼的《花园》被认为是本年度英国电影的杰作,影片没有常规的叙事情节,由一系列看似零乱的段落组合而成,贾曼借此展示了自古以来同性恋者所受到的迫害,因此本片被称为同性恋的“启示录”。全片只有三四段旁白和诗句,音乐结合自然音、人声、噪音、回声等形成了全片的叙事语言。《爱德华二世》(1991)表现了一位同性恋的英国国王,该片部分回归了传统叙事,但贾曼通过影片,将同性恋作为了理解英国社会结构的一个钥匙。1994年,贾曼制作了告别人世前的最后作品《蓝》,这部长达了76分钟的影片从头到尾的画面只是一片蓝色,放弃了任何传统技法,非常接近“观念艺术”,引发观众进入冥想的状态。在贾曼生命的最后几年,艾滋病让他失去了视力,《蓝》成为贾曼面对死亡体验的直接呈现。

彼得·格林纳韦是英国另一位著名的先锋派导演,早年从事绘画,70年代主要拍摄实验短片,80年代开始编导长片,其丰富怪诞的隐喻效果和特立独行的叙事风格,成为英国影坛的怪才,《厨师、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1989)是80年代格林纳韦电影实验的顶峰之作。90年代之后,格林纳韦拍摄了《魔法师的宝典》(1991)、《魔法圣婴》(1993)、《枕边书》(1996)、《8 1/2女人》(1999)和《图尔斯·卢佩手提箱》(2003)。

《魔法师的宝典》改编自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格林纳韦应用最新数字合成技术,打破了电影叙事边界,将绘画、舞蹈、音乐、摄影和高保真音响效果等艺术因素容纳一体,影片如同一部打开了的艺术百科全书。《魔法圣婴》是一部启示录风格的寓言体电影,将宗教、死亡、性欲,人性的贪婪与背叛,以及舞台表演、超现实意象等内容错综复杂地交织起来。《枕边书》的艺术趣味和实验眼光转移到了古老的东方文化,借用日本在身体上书写文字与诗句的独特行为方式,延续其艺术与情欲、艺术与暴力、艺术与死亡的寓言主题,以及电影与其他媒介载体相辅相生的语言试验。《8 1/2女人》是部向电影大师费里尼致敬之作,以荒诞怪癖的生活场景,展示了男女隐秘的欲望和心理。

德里克·贾曼、彼得·格林纳韦等英国先锋派电影作者,其开放的电影观念和另类的电影样式成为世界影坛上与好莱坞商业体制进行对抗的力量,使电影呈现出特殊的魅力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除了以上两位极端另类的电影作者外,英国还有一些影片在叙事风格上进行了探索。《奥兰多》(1992)是女编导萨利·波特的作品,叙事起始于1600年的伊丽莎白时代,年轻贵族奥兰多因为爱情失意沉入梦乡,1650年才醒来,开始写诗。1700年他出使中亚时再次沉入梦乡,1750年作为一个女人醒来。100年后的维多利亚时代,奥兰多爱上了一个行为放诞的美国探险家。在20世纪,奥兰多终于怀孕并生下了一个女儿,完成了一部书稿。《奥兰多》高度形式化的结构勾勒出英国历史和传统特征,萨利·波特也借此探讨了女性身份和女性经历。《滑动的门》(1997)的女主人公海伦赶乘地铁,随着列车门的滑动开闭,赶上和没有赶上地铁的海伦经历了不同的生死命运,两层叙事平行展开,中间有着宿命般的交叉,演绎着生命的神秘与无奈。

在电影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探索的影片,还有《闲逛》(1997,导演:安德鲁·克汀)、《罗宾森的孤独之旅》(1997,导演:帕特里克·凯勒)、《爱的魔鬼》(1998,导演:约翰·迈布雷)等。

英国悠久深厚的文学传统是其民族艺术的骄傲,也是电影创作的主要来源。英国电影的这一独特优势,是形成英国电影民族风格的重要因素。

《理智与情感》(1995)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文学改编影片。19世纪女作家简·奥斯汀以精炼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上个世纪的生活画卷和情感爱恋,英国女演员埃玛·汤普森尽可能保持小说原作的叙事风格与人物性格,将之改编为一部浪漫爱情片。华裔导演李安细腻深刻地把握角色个性,将这个古朴雅致的爱情故事张徐有度地娓娓道出。加之休·格兰特、埃玛·汤普森等优秀电影演员和莎士比亚国家剧院一流资深演员的参演,《理智与情感》获得成功便是顺理成章的结果了。简·奥斯汀的另一部小说《艾玛》也在1997年改编成了电影。重要的改编作品还有《卡灵顿》(1995)、《乔治王的疯狂》(1995)、《理查三世》(1995)等。

肯尼斯·布拉纳是改编莎士比亚剧作的圣手。他被誉为英国戏剧舞台的“神童”,23岁就在英国皇家剧院主演《亨利五世》,是该院有史以来担任该角的最年轻演员。布拉纳对莎士比亚剧作有着深刻理解,1989年成功地改编了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五世》,影片不追求壮观场面,大部分镜头为中景和特写,以此来集中刻画亨利五世的复杂性格和勃勃野心,将莎士比亚原著中的情感和内涵渲染得更为强烈突出。1993年,肯尼斯·布拉纳将莎士比亚的喜剧《无事生非》搬上银幕,充满智慧的艺术处理,使该片成为莎士比亚喜剧改编中最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1995年,布拉纳还改编了莎士比亚的另一部喜剧《仲夏夜之梦》。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布拉纳执导了一部怀旧影材影片《彼得的朋友们》,他对情绪氛围的把握和对演员表演的熟练调度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文学改编方面,最持之以恒、最有成就的当属著名导演詹姆斯·艾沃里。从影30多年来,艾沃里大部分时间游离于好莱坞主流电影之外,不断制作充满智慧、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艺术片。从60年代开始,詹姆斯·艾沃里就与制片人伊斯梅尔·麦钱特、编剧鲁斯·普洛厄·贾布瓦拉建立起紧密的创作群体,共同制作了30多部影片,3位电影人的持久合作成为电影史上光辉的典范。艾沃里执导的影片大都改编自文学作品,包括根据亨利·詹姆斯原著改编的《波士顿人》(1984)、根据埃文·S·康内尔原著改编的《布里奇夫妇》(1990)。艾沃里被认为是诠释E·M·福斯特作品的最佳人选,1985年改编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获得了世界性影响。《霍华德庄园》(1991)是他根据福斯特的小说改编的第四部影片,影片表现20世纪初发生在英国乡间关于欺骗与恋情的故事。1993年的《昔日残恋》改编自卡朱奥·伊希古罗的同名小说,影片有着浓重的怀旧色彩,展示了一段英国味儿十足的爱情经历。新近影片《金碗》(2001)再次根据亨利·詹姆斯小说改编,描写了败落的欧洲贵族徘徊在金钱和情感之间,最终逃不过被金钱操纵的命运。

詹姆斯·艾沃里虽然生于美国,但却被认为是最具英国风格的导演。除了他主要在英国拍片,影片主要改编自英国文学作品外,其叙事主题往往以反映和揭示英国等级观念和种族偏见为核心,这恰恰是英国传统文化中最大的痼疾,而且在当代社会依然留存影响。艾沃里的叙事风格也明显地带有英国古典文学的舒徐自如、雍容典雅的特点,并不追求外在的戏剧冲突与激烈动作,而是在细腻委婉、不动声色间传达微妙的心理与情感变化,幽默也是英国式的会心一笑,引人寻味。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英国电影仍然面对着喜忧参半的境遇。英国拥有世界上一流的电影人才和电影设备,但其电影规模、电影制作不能与之相符。除了期待政府政策的支持外,英国电影其实早就自觉行动起来,探索民族电影生存之路。1990年以来斐然的成就,预示着英国电影会在艰难中不断前行。其实,英国电影一直就是在强大的好莱坞压力下发展的,以前和现在不曾垮掉,料想今后也是如此。

标签:;  ;  ;  ;  ;  ;  ;  

1990年以来的英国电影_电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