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力量的综合分析与理论结论_看不见的手论文

市场力量的综合分析与理论结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分析论文,结论论文,力量论文,理论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市场力量是内生于市场的力量,产生于市场的本质、形态、性质、结构。它包括市场吸引力、市场激励力、市场均衡力与市场整合力四种主要形态。市场力量的运作相对于传统指令性计划力量而言,具有过程有弹性、方式多样化、动态和谐性以及作用力度大等特点,因此是一种优化的资源配置力量。本文的基本结论是:(1)“看不见的手”即市场力量;(2)市场力量是市场重要的功能性要素;(3)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多种市场力量相互关联、相互协同实现的。

研究市场力量的直接目的,是通过对这一范畴的分析,剖析市场的结构及其内在运行机理。本文试图通过对市场力量范畴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有关市场结构与内在运行机理的几点理论结论。

一、市场力量的基本框架

在对市场力量进行综合考察之前,必须对各类市场力量的形态、来源及运行进行具体剖析。限于篇幅,在此仅将笔者研究的有关结论陈述如下,见表1。

二、市场力量的综合考察

如表1所示,各类市场力量具有不同的内涵与形态, 其具体产生根源、运作机制与方式也是不同的。但是,市场力量是一个整体,有必要将各类市场力量当成一个有机整体,对其产生、与运作进行综合考察。

(一)市场力量产生的总体根源

市场力量作为一个整体,其深层次根源在于市场的内涵、形态、性质、结构及其特征。

1.市场本质内涵。市场从本质上说是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而且是一种以经济利益导向为出发点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历史上存在的“习惯”、“命令”以及计划式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市场通过市场利益导向、产权制度以及市场机制实现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这一点构成市场力量产生总体根源的一个方面。例如,市场激励力量的产生直接根源于这一内涵。如表1所示, 市场激励力量来源于市场主体对市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以及明晰化的产权制度。所有这些,根源于市场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本质内涵。

表1 市场力量的基本框架

2.市场的形态。市场是一个“场”,市场呈现“场”的形态。市场关系、市场因素在市场经济中无处不在,弥漫于整个市场经济内部。我们所观察到的有形市场,不过是整个市场“场”中市场能量最密集的区域。市场从属于市场“场”。不能将有形市场与整个市场“场”割裂开来。市场的这种“场”态,构成市场力量根本来源的一个方面。现代场论表明,任何“场”,包括自然场和社会场,都是能量的存在方式。“场”的存在以能量为前提,“场”的运作必然形成新的能量,即“场能”,“场能”的释放形成“场力”。同样,市场“场”一旦形成,也必然形成和释放各种市场能量。市场力量归根到底是市场“场”的“场能”的释放。

3.市场的性质。市场的社会经济性质在于,它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相互之间经济关系的总和。这一性质使市场客观上成为社会生产组织过程中诸多矛盾的协调方式,即其一,财产权归属局部化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其二,专业化与社会化的矛盾。正是由于这种协调功能,派生出市场的力量。例如,市场整合力量来源于这一点,市场之所以能将整个经济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主要是由于市场关系的这种社会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市场的开放性、市场的组织化等。

4.市场的结构。从总体上说,市场力量是市场的功能性要素,市场力量及其作用程度体现着市场的功能大小。从系统论角度看,系统功能是由系统结构决定的。系统的“功能……揭示了系统外部作用的能力,因而是由系统整体的运动表现出来,是系统内部固有能力的外部体现,它归根到底是由系统的内部结构决定决定的。”〔1〕市场功能从而市场力量也是由市场结构决定的。首先,市场结构的要素及其素质决定着市场力量与功能的大小。其次,市场要素的组合方式也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市场力量和市场功能。

(二)市场力量充分运行的条件

在讨论市场力量充分运行的条件之前,有必要先确定一个价值判断: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力量必须尽可能地发挥作用,这是因为,市场经济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力量的作用程度与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是呈正向关系的。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市场力量没有也不可能充分地发挥作用,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作出这一价值判断。

同任何自然力量的作用一样,市场力量要充分运行,其基本条件在于:其一,市场力量的作用对象对于它的作用是敏感的;其二,这种力量的传递是畅通的,即力量传递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最小;其三,力的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反作用力要尽可能地小。但是,与自然力量不同的是,市场力量的产生与作用程度是同一过程。因此,这里讨论的条件,主要是市场力量充分运行的条件,同时也是市场力量产生的条件。

具体来说,市场力量充分运作的总体条件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1.完备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与微观基础。它的完备性是市场力量充分作用的重要条件。市场主体是市场力量的直接作用对象。市场力量通过市场主体的活动作用于资源配置过程。因此,市场主体对市场力量感应的灵敏程度,直接决定着市场力量作用程度的大小。而市场主体的这种灵敏性直接决定于市场主体是否具有充分的主体性。

2.统一的市场体系。如果说市场主体是市场力量的感应者,那么,市场体系则是市场力量的传导者。市场吸引力量直接地通过多层次市场体系传递,市场激励力量、市场均衡力量、市场整合力量都必须通过各种有形市场及其相互关系加以传导和扩散。作为一个整体的市场力量,其传导顺畅与否,取决于市场体系是否统一和完善。

3.完备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市场力量实际运作机制,即实现机制。如表1所示,市场吸引力是通过竞争机制、信息机制、 资源流机制实现的;市场激励力量是通过动力机制、约束机制、惩诫机制实现的;市场整合力量则是通过市场内部各种整合机制实现的。正如机械力量以及自然界的一切力量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机制才能实现一样,市场力量作为一个整体,也需要通过完备的市场机制才能得以实现和运作。

4.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市场力量充分运作的外在条件。从系统论角度看,市场系统,只是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运作必然受到社会经济大系统的直接制约。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历史和现实可以看出,市场力量只有在社会经济环境宽松和稳定时,才能发挥得最为充分。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早期阶段,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呈现周期性激化趋势,市场力量的运作时而比较充分,特别是在经济高涨时期;时而难以充分实现,特别是在经济的停滞时期。当然,这种状况本身就体现了市场力量运作的周期性和弹性特征。但是,从规范角度看,只有在社会秩序与经济运行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下,各种市场力量才能比较充分地实现。在这种状况下,各种市场力量较少遭到扭曲,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能够最大限度地合乎理性。

(三)市场力量的作用特征

纵观人类经济生活史,真正能较全面地作用于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的力量,主要是两类,即计划力量和市场力量,将这两种力量作比较,可以发现市场力量的诸多作用特征。

1.市场力量的作用过程具有弹性。计划力量作用于资源配置的过程是刚性的。计划制定者在制订计划过程中,试图消除资源配置过程的随机性,试图规划社会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由此形成的计划事无巨细、包罗万象,这本身就制约了资源配置过程的灵活性和机动性。计划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指令性方式,这种方式也不允许有任何的灵活性和随机性。市场力量作用于资源配置的过程则具有弹性。如市场均衡力量是在“均衡→不均衡→均衡”的过程中实现的,市场整合力量也往往是在经济本身“整合→分化→整合”这一动态特征中体现出来的,市场吸引力量则表现为市场对资源的吸引与扩散,即在市场对资源的“吞—吐”的动态循环过程中表现出来。

市场力量作用过程的这种弹性特征不仅保证了市场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灵活性和随机性,而且构成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动态和谐性的客观基础。关于这一点下文还要专门论及,在此不拟详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市场力量的弹性还构成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计划化得以获得一定成效的客观基础。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计划化的总体特征在于,它是一种指导性的计划,如法国70年代以前的计划主要是指导性计划,日本则实施“天气预报式”的计划。这些计划是粗线条的、指导性的,因而具有灵活性、协商性、变通性。这种计划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中是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因为这种计划的存在和作用,是建立在发达的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充分运作的基础之上的。换句话说,有弹性的市场力量是有弹性的计划得以实施的客观基础。

2.市场力量运作方式多样化。市场力量的运作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因而具有计划机制与计划力量难以比拟的优越性。以市场对经济的整合力量为例。市场对经济的整合,是通过市场信息、市场规则、市场主体与市场组织等机制实现的,这使得市场对经济的整合具有明显的优点。其一,计划对经济的整合主要采取单一的行政指令性的方式,这一过程易于遭受行政因素的分割。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中,伴随行政性分权改革的过程,经济生活中一再出现“条”、“块”分割的交替甚至两者的并存,这表明,部门关系、地方关系实际上割裂了国民经济的整体联系;这同时表明,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削弱了计划对经济的整合力度。市场对经济的整合是通过多种市场机制实现的。市场机制对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形成强大的冲击,因而冲击部门分割与地区分割状态;而且,市场机制的运作形成统一的市场利益导向,这也有利于冲击各个部门、各个地方形成各自独立的利益格局。其二,从整合类型来看,计划经济条件下计划对经济的整合是纵向的、自上而下的,属于纵向整合类型,而市场对经济整合主要是横向的复合型整合类型。从系统论角度看,系统的整合存在两种类型,即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其中,横向整合方式具有明显大的整合力度。因为其整合幅度要宽一些,整合范围要大一些,而且,整合力量的传递遇到的行政等非经济因素的制约要少一些,从而力量的损耗要少一些。相反,计划主要运用纵向整合类型,其整合幅度受到行政权力划分的制约,因此,幅度与范围均小,而且,整合力量的传递遇到行政因素如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的干扰,整合力量的损耗较大,甚至被扭曲。

3.市场力量作用动态的和谐性。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通过指令性计划的力量配置资源,其出发点之一是避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盲目性,从而获得经济的稳定增长。但实际上,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实际上并未能做到这一点。单纯的指令性计划力量难以保持经济增长动态的和谐性。首先,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制订与实施往往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往往人为地打破经济体系实现均衡的内在要求。中国“大跃进”时期经济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是一个突出例子。其次,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当作整体来考察,可以发现,虽然在某些经济稳定性的标志方面,计划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比市场经济要强一些,但这只是表现现象,在这种现象背后,潜伏着巨大代价,即资源配置效率损失与人民消费的牺牲。

市场力量的运作则相对来说可以获得较全面的稳定性以及与效率的结合。市场力量的运作具有一定的自我稳定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周期正是这种自我稳定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崇尚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学派也认为“看不见的手”可以将失衡的经济拉向“均衡状态”的观点是正确的。正是“这种因受其他因素干扰偏离最优状态,然后又由‘看不见的手’拉回最优状态的过程,就形成了经济周期”。〔2〕新古典学派则认为,“市场机制实际上还是有很强的内在稳定机制,市场经济比凯恩斯描绘的要稳定得多”。他们认为,30年代大危机并不能否认市场力量作用的稳定性和和谐性,因为“30年代的大危机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失败引起的,而是政府的愚蠢政策引起的:美国政府在1929年股市场危机后错误地把所得税提高了一倍,进口税提高了一半,从而导致商业信心的崩溃,把整个经济推了大萧条的深渊”。〔3〕

我们认为,新古典学派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市场经济作为一个开放的、耗散系统,具有耗散系统的诸多共同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得市场力量的运作可能保持动态的稳定性、和谐性。其一,市场具有自组织特征。系统论认为,系统在进化中,“在没有外界关于系统内部模式的任何现成的信息输入的情况下,通过适当的物能流,可以自发地形成某种时间模式、空间模式或时空模式。这种现象被称为自组织”〔4〕这种自组织可能是通过控制参量的变化引起的,也可能是通过系统构成要素的质与量的变化引起的。在市场力量运作中,可以观察到这种情况。价格是市场系统的重要控制参量。价格是市场主体的基本决策依据,因而是资源配置最基本的信号。从理论上说,只要价格是在充分竞争中形成的,那么,价格倾向于引导整个市场主体的活动,使市场成为以价格为中心的有机结构,使市场运行成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序过程。其二,市场具有自控制特征。系统论认为;系统要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往往形成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控制机制。在市场运行中,存在着这种机制。市场扩张构成市场系统运行的正反馈机制,这种机制导致生产迅速增加,当供给严重大于需要时,会出现市场危机这一负反馈机制,阻止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当代市场经济中波动频率下降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其三,市场具有自恢复特征。现代系统论认为,开放系统能自我纠正一定幅度内的失衡状态,自行恢复到均衡水平。市场力量的运作也存在这种特征。西方经济学研究成果以及市场经济历史表明,在市场经济中,当市场力量运作失衡,出现了失业率超过“自然失业率”,失业人数增加会使市场需求减少,市场价格于是下降,这样,人们手中的资产和财富的实际价值提高,这种相对富裕会引导人们消费,带动经济复苏。〔5〕

4.市场力量的作用具有较大的力度。比较市场体制与计划体制两种不同资源配置方式的效率,可以发现,市场体制的资源配置效率要高一些。格雷戈里和斯图尔特发现,在动态效率方面,原有计划经济在6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呈现出粗放型特征,大约60%的经济增长是通过投入而取得的。由此在消费方面造成巨大代价,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同一比例为36%。在静态效率方面,“计划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的单位要素投入产出量一般都低于资本主义国家”。〔6〕这种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市场力量与计划力量作用于资源配置过程的力度不同。市场力量的作用力度明显要大一些。

把市场力量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可以发现,市场力量作用力度较大的原因在于下述几个方面:其一,市场力量基于人们对市场利益的内在追求,市场力量的运作与市场主体内在动机的表现过程是一致的,因此具有作用强度。其二,市场力量具有作用广度。市场力量呈现“场”态分布,渗透到并作用于资源配置各个领域。其三,实现市场力量的手段多样化,机制多样化。其四,市场力量作用具有深度。计划力量往往只作用于资源实物形态的配置,而市场力量是从价值形成着眼配置资源,具有作用深度。其五,市场力量的运作具有强大的合力效应。各种市场力量是有机地关联在一起的。多种力量的结合,会产生一种“新的力量”,即“合力”。而计划机制由于其手段与形式的单一性,不可能产生这种巨大的合力效应。

综上所述,相对于计划力量而言,市场力量是一种相对优化的资源配置力量。

三、理论结论与启示

从上述对市场力量的综合考察中,可以获得有关市场结构及其内在运行机理的若干重要理论结论与启示。其中主要是:

(一)结论之一:市场力量即“看不见的手”

从亚当·斯密和后来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都十分崇尚“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但对于“看不见的手”的内涵,则至少存在三种解释。一是象斯密那样将“看不见的手”归结为一组市场机制,由此得出的逻辑结论就是,只要形成一组市场机制,如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看不见的手”就会充分实现。但事实证明,情况并非如此。二是象瓦尔拉斯那样,把“看不见的手”当成是“一套数学原理,”,“一套转换系统”。〔7〕而且只是一套均衡价格形成的原理。但是,实践证明, 单纯的价格运动,无法充分说明市场的运行。三是象冯·哈耶克那样,将“看不见的手”归结为某种“超出人类知识与感觉的界限”〔8〕的玄妙的东西。如此看来,“看不见的手”的运作就是难以把握,难以被人们认识的过程。

我们的分析表明,“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即市场力量,“看不见的手”即市场力量及其运作过程。“看不见的手”不能仅仅归结为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只是市场力量的作用机制和体现形式。“看不见的手”也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均衡方面,而是体现在对资源配置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同样,“看不见的手”也不是虚无飘渺的,而是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市场力量,即前面所分析的四种市场力量。

我们的分析表明,市场力量产生于市场的结构、形态及其性质,它是市场功能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又是一个包括多种力量的体系。市场力量通过市场机制的运作,实现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因此,“看不见的手”是一个由多种市场力量及其运作构成的体系,“看不见的手”从动态上看即市场力量实现资源配置功能的过程。

(二)结论之二:市场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结构

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市场力量是市场系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市场力量范围的分析有助于完整地认识市场的结构。

我们认为,整个市场系统包括两大类要素。一是结构性要素,即构成市场基本框架的显性构件和隐性构件。目前理论界对其中的显性构件的结构已形成基本共识。但需要补充的是,还有一类结构性要素,即市场隐性构件,包括市场规则、市场文化、市场观念等。同时,市场系统还有功能性要素。从系统论角度看,功能性要素即产生于系统实体结构的、体现并实现系统功能的元素。市场力量是市场系统的重要的功能性要素。

市场系统的功能性要素包括诸多有机联系的方面。其中,主要是三个层次,即市场规律、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

市场力量是市场规律的运作过程。市场规律是一个体系,它包括深层次的规律,如稀缺规律、收益递减规律、市场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规律等,以及表层的规律,如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等两个层次。这一规律体系体现了市场运行中诸多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而这些联系,正是通过市场力量的运作承载并得以实现的。如前所述,市场机制及其运作则是市场力量的运作过程。可见,市场力量是市场功能性要素中的一个关键方面,是市场规律与市场机制的中介。它的完善与实现程度,决定着市场功能的实现程度。

从更高一个层次看,市场力量作为市场最重要的功能性要素,在整个市场系统结构中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的运作将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发挥出来;另一方面,通过其运作过程,将整个市场系统的各结构要素连成整体,使整个市场形成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

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市场系统的完整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市场系统的完整结构

(三)结论之三: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多种市场力量的综合运作实现的

西方古典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已经揭示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基本过程,即在一组假设前提,即市场主体具有充分理性,市场上具有完整的、对称的信息,消费者主权等基础上,完全竞争必然导致均衡价格,均衡价格必然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这一分析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其一,这一分析所揭示的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及结果是理想化的,与现实相距较远;其二,从总体上看,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将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当成“黑箱”,对市场配置资源过程的具体过程与层次,没有充分揭示。

我们的分析表明,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通过一组市场力量的运作及其合力进行的。图2表明, 四种市场力量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作用于资源配置。任何单一市场力量的运作都不可能最终导致资源优化配置,只有在四种力量相互协调、互相关联的情况下,社会经济资源才可能获得真正优化配置。这样,就揭示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过程,初步显示了市场这只“黑箱”的内在运行机理。

图2 市场“黑箱”:市场力量综合作用于资源配置的过程

图2表明,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是诸多市场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过程包含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其一,市场要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这四种市场力量缺一不可。因为,这四种市场力量分别对资源配置过程起不同的作用。市场吸引力量主要通过对商品和资源的吸引、聚集和辐射,促进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流动。市场激励力量则促进既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时促进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水平的提高。市场均衡力量促进社会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在此基础上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诸种比例关系的平衡。市场整合力量将社会经济领域各个部门、地区、环节的资源配置过程连接和关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资源配置整体优化。缺乏其中的任何一种力量的作用,都不可能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二,经济资源的配置过程不是这四种力量作用过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这四种力量相互关联形成的“合力”的运作过程。系统论认为:“系统整体的性质具有构成它的部分所没有的性质,因而反应整体质的整体也不等于组成它的部分功能的总和”。〔9〕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协作、分工时曾指出,“许多力量溶合为一个总的力量”。“就造成了一种‘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10〕因此,市场力量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资源配置“合力”,远远大于四种力量的简单相加。

(四)基本理论启示:确立市场力量范畴的重要理论地位

从前述有关市场力量的分析与结论中,可以获得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理论构建的诸多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充分认识、确立和重视市场力量范畴的重要理论地位。

首先,市场力量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它是一个理论范畴,有自身特定的内涵、外延;它是一个现实存在,有自身的来源、机制与运作条件;它是一个历史范畴,伴随市场产生而产生,伴随市场发展而演进,最后必然伴随市场灭亡而消失。市场力量是对现实市场运行具有很强解释力的范畴。通过对市场力量的分析,可以剖析市场模式、市场发育、市场结构、市场功能、市场规律以及市场机制。

其次,要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理论,必须重视对市场力量范畴的研究。这是因为:(1)如上所述,市场力量的分析, 是打开市场“黑箱”,了解市场内部结构、功能、规律、机制等内涵的钥匙。对市场力量的分析,可以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理论构建的逻辑起点。(2)构建市场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弄清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及其实现过程,从而指导现实的市场发育与市场调控。这一点决定着,对市场的功能分析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理论中有突出重要的意义,而市场力量是市场最重要的功能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剖析市场力量的结构与运行机理,并以此为主线探讨中国的市场结构、市场模式、市场发育、市场调控等重大现实问题,构成中国市场理论发展和内容体系的逻辑线索。

注释:

〔1〕〔4〕邹珊刚等编著:《系统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4页,第181~182页。

〔2〕欧阳明:《简明宏观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3〕〔5〕陆丁:《看得见的手—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6~77、78页。

〔6〕保罗.R.格雷戈里和罗伯特.C.斯图尔特:《比较经济体制学》,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559页。

〔7〕让.帕斯卡尔.贝纳西:《市场非均衡经济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前言。

〔8〕冯.哈耶克:《不幸的观念》,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9〕邹珊刚等:《系统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92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166页。

标签:;  ;  ;  ;  ;  ;  ;  ;  ;  ;  ;  

市场力量的综合分析与理论结论_看不见的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