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注与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呕吐98例论文_谭凤芝,张超凡,王宏,栾艳芹

穴注与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呕吐98例论文_谭凤芝,张超凡,王宏,栾艳芹

谭凤芝 张超凡 王宏 栾艳芹

大兴安岭地区人民医院康复科 黑龙江大兴安岭 165000

【摘 要】目的:评价穴注与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98例患者都出现长时间呕吐,应用其他方法或药物疗效欠佳。采用穴注与穴位埋线相结合方法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结论:穴注与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呕吐,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穴注;穴位埋线;顽固性呕吐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8-0404-01

1 临床资料

笔者自1986年至2013年治疗98例患者,门诊69例,住院29例。患者年龄在7岁到92岁之间.其中7-35岁有8人,35-60岁有56人,60岁以上34人;患者发病时间最短20天,最长10年;首次发病23例,反复多次发病75例;饭前呕吐的11例,饭中呕吐16例,饭后呕吐71例;病发时间多为夜间23点-3点之间。 给予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并排除其他器官器质性病变。

2 治疗方法

2.1穴位注射

取穴:足三里 内关 膈俞 胃俞 脾俞 肝俞 膻中

取材;1毫升注射器、维生素B6注射液1毫升

操作: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膻中穴平刺, 针尖朝咽喉方向进针0、5—0、8寸,膈俞、脾俞、胃俞,用提捏进针法直刺0、5-0、8寸,抽无回血注入药,轻轻刺激,使之有酸胀感,快速推药,用无菌棉球按压2分钟,每次选两个腧穴,隔日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

2.2 穴位埋线

取穴:上脘 中脘 天枢 足三里 上巨虚

取材:埋线针、羊肠线1-2号 剪刀 持针钳 手套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术者根据所选穴位不同和有无透穴情况,分别剪0.8-1、5寸长的羊肠线,用持针钳将羊肠线送入埋线针管里,常规消毒,盖洞巾,压手固定腧穴,刺手进针,达到相应深度后,施一定量的刺激,然后一边缓慢退套管针,一边推压针芯,将羊肠线植入穴位,出针按压2分钟,盖无菌敷料,用胶布外敷。每次埋两个穴位,7-10天一次,三次为一疗程,穴位交替取,穴注和穴位埋线同时治疗时,俞募配穴最佳。

3

3.1诊断标准:呕吐反复发作,伴有胃脘胀痛,畏惧进食进水。

3.2纳入标准:呕吐反复发作,多种方法治疗无效的

3.3排除标准: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妊娠、异性蛋白过敏者。

3.4疗效标准:治愈:呕吐停止,伴随症状消失;好转:呕吐减轻或持续时间缩短或间隔时间延长;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5病案举例

姜山,男,65岁,2000年2月11日初诊,饮冰镇啤酒后,胃胀满,呕吐不止,肌肉注射654-2略缓解,饮食后又呕吐不止、滴水不进,又肌肉注射爱茂尔,静脉点滴能量合剂、甲氰咪胍注射液,未能止吐。十天前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将维生素B6注射液分别注射左侧个膈俞、胃俞穴上,15分钟后呕吐缓解,中脘、上脘穴位埋线,隔日来诊呕吐减轻胃部胀痛消失,继续穴位注射五次呕吐止,为巩固疗效又穴位埋线两次,一年后随访呕吐未复发。

3.5治疗结果 本组98例中,治愈79例,占80.6%;好转14例,占14、3%;无5例占5、1%,总有效率94.9%。

4 讨论与体会

顽固性呕吐是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之一。虽然临床发病率较低,一旦发病治疗不当对患者身体影响较大。口服止呕药无效,西药打点滴治疗时间一般在三天左右或无效且费用偏高,而用穴位注射与穴位埋线患者恢复快,费用低。因此采用穴位注射与穴位埋线较为理想。

顽固性呕吐导致患者情绪紧张,影响进食、休息等,不利于患者的健康。少数严重者因为频繁呕吐,一则影响呼吸,导致胃食管反流,窒息而危及生命。二则加重患者烦躁情绪,使患者血压升高,有脑血管病爆发的危险,三也有导致电解质紊乱的可能。因此,应给予及时的诊断治疗,尽快止住呕吐。

祖国医学认为呕吐当责之于脏腑气机逆乱胃气上逆所致。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气逆于上,则发呕吐。导致胃气上逆的原因很多,如风、寒、暑、湿之邪或浊秽之气侵犯胃腑,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发呕吐。或饮食不节伤脾胃,食滞不化,胃失和降,或因肝气横犯脾胃,胃失和降呕吐,或劳倦内伤中阳不振,津液不布饮邪上逆可发呕吐。治当和胃降逆,调畅气机,宽胸利膈。足三里是胃经合穴,具有统治一切脾胃疾病的特殊作用,主要作用为调胃肠、降气逆、补虚益气;内关心包经的络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而主治胃心胸之疾,起宽胸利气,降逆止呕作用,内关注射可以消除各种呕吐症状,内关穴是治疗呕吐的常用穴;中脘奇经八脉之任脉穴,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胃之募穴,胃俞穴是胃的背俞穴,意指胃腹水气由此外输注膀胱经,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功效,俞募配合理气和胃止呕;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具有通条腹气的功能;膻中心之募穴,具有宽胸理气之功,调理肠腑、理气消;膈俞穴养血和营、理气止痛;上巨虚起到调理肠胃气机、泌别清浊的作用。笔者根据中医“合治内腑”、俞募配穴理论,诸穴合用,相得益彰,疏肝和胃,理气调中,降逆止呕,则呕吐可消。

维生素B6,泛指比哆类物质的通称,因含有维生素B6活性的物质即是属于比哆醇。维生素B6为人体内某些辅酶的组成成分,参与多种代谢反应,尤其是和氨基酸代谢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应用维生素B6制剂防治放射病呕吐。将该药注入胃俞、、膈俞、脾俞、肝俞穴中,持久刺激,加强其治疗效果,从而达到治疗呕吐的目的。《内径、海论》:有“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灵枢、卫气》:“气在腹者,止之背俞”,内脏和体表关系密切,临床常见内脏疾病在体表特异部位有反射区,如内脏相应部位的脊柱两旁软组织压痛肿胀、出现条索或结节、肌肉痉挛或萎缩,其部位与膀胱经上背俞穴位吻合,体表某部位变化可反映内脏疾病,治疗内脏疾病选背部俞穴。现代医学认为背俞部位的分布规律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特点大致吻合,内脏疾病反应区常是相应穴位所在,对体表各种良性刺激不仅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缓解神经管的受压,消除减轻躯体神经对内脏的影响,同时治疗的良性刺激作用于躯体感觉神经末梢,及交感神经末梢,通过轴突反射、节段反射途径作用于脊髓相应节段的植物神经中枢,调整内脏功能。良性信息作用于大脑皮层激发高级神经的整合,调整功能,产生一系列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调动自身抗病能力。穴位注射维生素B6是针刺、药物、穴位协同作用达到恢复生理平衡、消除病理过程、抵御疾病的能力。古人强调“气至病所,气速至而速效”,在穴位注射中强调得气后再注射,通过经穴-脏腑相关体系而得以直达病所。

穴位埋线(针刺、放血、穴位封闭)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其机理为多种刺激同时发挥作用。(1)埋线的针刺效应;(2)柔和持久的羊肠线穴位刺激作用;(3)羊肠线是一种异性蛋白,埋入穴位后可使肌肉合成代谢增高,分解代谢降低,肌蛋白、糖类合成增高,乳酸肌酸分解代谢降低,从而提高机体的营养代谢;(4)穴位埋线后可在大脑皮层建立兴奋灶,从而对病灶产生良性诱导,缓解病灶放电,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穴位埋线,疗法,初为机械刺激,后为生物学和化学刺激,具有速效和续效两种作用,针具刺激产生的针刺效应和埋线渗血起的刺血效应是短期的速效作用;羊肠线在体内特殊的留针和埋针及其组织疗法效应疗法起到长期的续效作用。这多种刺激融为一体同时发挥作用,形成一种复杂的持久而柔和的非特异刺激冲动,一部分经传入神经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后内脏腑起调节作用,另一部分经脊髓后角上传大脑皮层,加强中枢对病理刺激传入兴奋的干扰,抑制和替代,再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来调整脏器机能状态,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提高其免疫防疫能力,使疾病达到治愈目的。

穴位注射和穴位埋线,能激发针、穴、药的协同作用,达到理气调中,减少呕吐的作用。大部分患者1个疗程即可临床治愈,可见本方法对本病有积极的治疗作用。此疗法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论文作者:谭凤芝,张超凡,王宏,栾艳芹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0

标签:;  ;  ;  ;  ;  ;  ;  ;  

穴注与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呕吐98例论文_谭凤芝,张超凡,王宏,栾艳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