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业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中国农业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1997年7月2日,泰国央行宣布放弃泰铢对一揽子货币的固定汇率,转而实现浮动汇率,触发了一场金融危机。1998年6月, 日元与美元的比价急剧下跌,进一步加剧了这场危机,从而引起了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动荡。
自1978年以来,中国一直奉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与世界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亚洲金融危机必然会冲击中国的经济,对其主要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农业所受的负面影响最大。根据海关的统计,1998年1—7月与上半年同期相比,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和总量下降了15%左右;1998年与1997年相比,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下降至少10%。据我们对一些农业企业和出口基地所做的实地调查分析,其亏损面在40%以上,以出口为导向的农业企业和农业基地,亏损面在50%以上,相当多的农业企业(包括农产品加工企业)濒临破产。
为什么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业产业有如此大的冲击力呢?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业产业所造成的风险能否转移或减弱呢?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中国农产品的贸易格局和外资利用结构做深层次的研究。
二、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结构及其影响
见图1,中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发展较快, 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所确定的口径计算,1997年与1980年相比,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增加了23倍,年均增长率为7.3%,进口总额增加了0.58倍, 年均增长率为2.7%;贸易顺差增加了64.9亿美元,年均增加3.82亿美元。
中国出口到亚洲及周边国家的主要农产品占各农产品总出口的比重:大米1985年为24.6%,1990年为42%;1995年增至87%;玉米1985年为92.1%,1990年为95.2%,1995年略有下降为89%;粮谷类1996年为84.5%,1997年为91%;食用植物油1985年为19.4%,1990年为42.7%;花生仁1985年为60.6%,1990年降至40.2%,1995年又升至40.2%,豆类1996年为57.3%,1997年为56.6%;畜产品出口市场几乎全在这一地区,冻猪肉1985年为77.1%,1990年降至68.8%,1995年增至95.7%;冻牛肉1985年为100%,1994年降至85.7%,1995年又升至94.4%;罐头1985年为39%,1990年为45%,1995年为63.2%;桑蚕丝1985年为40.5%,1990年为3.4%,1995年增至62.8%;茶叶1985 年为25 %,1990年为34.8%,1997年增至50%;棉花1985年为55.2%, 1990 年为62.2%,1995年为62.5%。从以上的计算和分析可知, 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一直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亚洲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1985—1996年中国出口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总额占中国所有出口农产品总额的75%以上,近年还略有上升。我们知道如果一国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难以分散其出口风险,回旋的余地很小,容易遭受损失。亚洲金融风暴,导致泰铢、印尼盾、韩元、日元等各国和地区的货币纷纷贬值,贬值幅度很大,最少的30%多,最多的高达60%以上。货币贬值大大降低了亚洲国家及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出口成本,促进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出于稳定亚洲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的愿望,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汇率坚挺,产品出口成本相对亚洲货币贬值国家和地区无疑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使中国农产品出口价格的竞争力下降,丧失一部分出口市场。并且,亚洲金融危机引起亚洲及周边国家和地区自身需求的巨大减少,而中国75%以上的出口农产品输往这些国家和地区。因此,当这些国家和地区遭受经济动荡时,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急剧下降便成为必然。
中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相对分散一些,没有那么集中。据程国强博士的计算,1992—1996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的26%来自北美地区,20%左右来自于亚洲地区,16%左右来自于大洋洲,11%左右来自于拉丁美洲地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一些农产品的进口大部分来自亚洲诸国,1995年中国进口大米的99.7%来自于泰国、台湾、缅甸,其中泰国占74%;马来西亚、泰国是中国重要的食用植物油、食糖的进口市场;1996年中国进口天然橡胶的91%以上来自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其中泰国占了近50%,马来西亚和印尼还是中国重要的木材进口市场。
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诸国竭力降低其出口成本,中国从这些国家进口单位农产品的外汇支出将会减少,中国可抓住这个机遇,适当地进口一些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进行农产品生产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
三、中国农业外资利用结构及其影响
见图2,中国农业历年利用外资协议额总量很小,变动幅度较大, 总的趋势是外商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近五年年均为84.4%。
图2 中国农业利用外资协议额(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1986—1998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业利用外资有两方面的影响;其一,亚洲及周边国家对中国农业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较大,受其经济危机的影响,财政紧缩,势必会减少对中国农业的投资;其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吸引外资的措施和政策,吸引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国农业利用外资的总量和成本。尽管如此,但我们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业利用外资影响不会太大,且影响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其主要原因是:(1 )中国农业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是很大,见图2,1996年为14.12亿美元,1997年为10.66亿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较大,在90%以上,其中外商中、长期投资所占的比重在85%以上,短期投资不到15%。(2 )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虽然生产成本相对降低,但国内政治和环境恶化,成为外商投资的障碍因素,而中国社会稳定,市场容量大,许多投资者仍然看好中国的农产品市场。
外资利用在中国农产品出口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根据我们的计算,中国农产品总的出口额中,1996年中外合作企业占1.8%, 中外合资企业占17.4%,外商独资企业占5.4%;在中国农产品总的进口额中, 1996年中外合作企业占2.5%,中外合资企业占20.7%, 外商独资企业占5.9%。因此,积极地利用外资,特别是中、长期的投资, 有利于促进中国农产品的进出口。
四、政策建议和措施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业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总的来说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亚洲金融危机给了我们启示:要减轻一国或地区因政治、经济等因素给中国带来的损失和风险,就需要对中国农业进行政策和结构上的调整。
(一)多元化中国农产品的进出口市场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目前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占大约75%左右,欧洲(不包括俄罗斯等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和地区)大约占13%,北美洲大约占4%左右,非洲大约占2%左右,拉丁美洲大约占1%左右,而大洋州等占不到1%。一国的出口市场愈集中其风险就愈大,亚洲金融危机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教训。今后中国应逐步分散其农产品出口市场,逐步拓开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非洲和欧洲市场,形成多极化的农产品出口市场格局,这样不仅有利于减轻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风险,而且还有利于中国农产品竞争优势的增强。与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相比,中国农产品的进口市场要分散得多,分散的进口市场,有利于中国进口价廉物美的农产品,减少外汇支出。目前,中国可增加亚洲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的进口量。
(二)进行中国农产品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给中国农业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但也带来了契机。中国可以适当地从亚洲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多进口一些农产品,缓解中国某些品种的农产品的供给压力,为中国农产品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在中国发展高品质的农产品和名特优产品,以出口为导向,建立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出口基地。
在进行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调整的同时,应积极进行农产品贸易结构的调整,最重要的是进行农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地区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简政放权,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同时搞好宏观协调。
(三)吸引外资,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十几年的经验表明:引进外资有利于促进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改善中国农产品的品质,引进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办法,引进外资对中国的农业贡献很大,尤其是在目前中国农产品品质普遍较差,缺乏竞争优势,且中国加入WTO 在即的大背景下,适度引进外资改造和更新中国农业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加快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未来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农业技术的竞争。新技术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来说无论是在品质上,还是在外形上均要优于常规技术产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未来谁掌握了新的农产品生产技术,谁就占有了世界农产品市场,在竞争中谁就立于不败之地,谁抗风险的能力就会增强。在中国广袤的农村推广运用新的品种和耕作方法,可以说是中国农产品在未来世界农产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当务之急。
(五)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依靠团体和个体的力量,成立一些中国农产品的促销机构或协会,广拓海外市场 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均有一些农产品的海外促销机构,如美国的小麦协会等。同时各国政府对其农产品的出口也十分重视,澳大利亚农业部下面有一个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各国的农产品市场,他们不仅分析一国农产品的总需求、总供给、农产品需求的地区结构,而且还研究分析该国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和风俗民情,为其农产品出口组织、公司或农场主提供详尽的市场导向,促进本国农产品的出口。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家农产品的海外促销机构或协会,也没有一家为农产品出口提供服务的研究机构,要促进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政府应该倡导和扶持这些机构或协会或研究小组的成立,促进中国农产品的出口。 在中国加入WTO之即,做好这些工作其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