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 辽宁大连 116000
摘要:目的 分析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我院收治的140例脑梗死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临床可采取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借鉴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脑梗死;临床疗效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于脑血液供应不足,脑组织缺氧、缺血,从而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1]。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为探讨脑梗死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4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现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9月收治的140例脑梗死患者。将其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40例,女性30例;年龄为40~75岁,平均年龄为(60.5±7.2)岁;其中观察组男性42例,女性28例;年龄为41~75岁,平均年龄为(61.3±7.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经各项检查确诊为脑梗死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损伤者;精神障碍者;严重语言障碍者;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者;入院治疗前一个月服用过他汀类药物者;对本次研究拒不配合者[2]。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纠正电解质紊乱、营养神经等。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用药方法:一天一次,一次100mg,口服,连续用药3个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用药方法:阿司匹林用法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一天一次,一次20mg,口服,连续用药3个月。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
1.3观察及疗效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NIHSS评分法进行评定)。疗效评价:显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各项指标趋于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均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患者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P<0.05表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对照组70例患者,显效15例,有效30例,无效2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4.3%。观察组70例患者,显效38例,有效22例,无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5.7%。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对照组70例患者,治疗前纤维蛋白原(g/L)、血浆黏度(mPa/s)、全血黏度高切(mPa/s)、全血黏度低切(mPa/s)分别为(3.7±0.8)、(2.6±0.7)、(6.7±1.5)、(22.3±4.0);治疗后分别为(3.4±0.7)、(2.4±0.5)、(6.1±1.0)、(20.1±4.0);观察组70例患者,治疗前纤维蛋白原(g/L)、血浆黏度(mPa/s)、全血黏度高切(mPa/s)、全血黏度低切(mPa/s)分别为(3.8±0.9)、(2.7±0.6)、(6.8±1.4)、(23.0±4.3);治疗后分别为(2.7±0.8)、(1.6±0.3)、(5.3±0.7)、(16.9±3.6)。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且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对照组70例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为(13.1±4.1)分,治疗后NIHSS评分为(5.0±1.0)分;观察组70例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为(13.3±3.9)分,治疗后NIHSS评分为(2.8±0.9)分;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差较小(P>0.05),治疗后,神经缺损评分均有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近年来,脑梗死已成为老年人群中致死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目前针对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降低颅内压、减少脑水肿、营养神经、控制血压,防止复发。
对于脑梗死的发生,血小板活化是其重要因素,因此,临床常采用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适量使用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原理是为抑制环氧酶、干扰血栓素A2的生物合成,从而产生抗血栓作用。除此之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抗炎作用[3]。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疗效,但单一用药,总体疗效并不显著。阿托伐他汀是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血脂调节药物,具有较好的血脂调节作用,且可一定程度上保护患者神经,抑制炎性反应、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栓形成、增加患者斑块稳定性[4]。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可有效改善脑梗死症状,临床效果显著。
本研究将我院收治的140例脑梗死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单独给予阿司匹林的对照组和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的观察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综上,对于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临床可采取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文敏.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预防性治疗脑梗死后复发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8,16(01):93-94.
[2]王玉红,刘晖,冼志莲.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及炎性反应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01):64-66.
[3]李亮.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复发率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01):72-73.
[4]姚广明,赵真真.抗凝药物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0):146-147.
论文作者:方骁,邢惠娟,郝文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4
标签:患者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两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脑梗死论文; 黏度论文; 评分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