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视角浅析东北方言称谓语中“老”字
蔡 悦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3)
摘要: 东北方言虽然与普通话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社会、地理、历史等因素的不同,二者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始终不同,对于称谓语来说更是如此。在东北方言中,“老+称谓语”的表达方式在实际使用中与其在普通话中的语义有所不同,且不见于其他地区亲属称谓中,这种独特的称谓方式与东北方言独特的文化内涵大有联系。
关键词: 东北方言;称谓语;“老”;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地域方言是语言地理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承载着多元的地域文化。产生于黑土地的东北方言,被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广大地区人民所使用,受到了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影响,虽然与普通话具有众多相似之处,但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同时由于自古以来,称谓语作为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反映着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情感态度,更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特色,因此,研究东北方言中的称谓语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东北地区社会、语言文化现象。
“老+称谓语”的指称方式是东北方言称谓语系统中极具代表性的称呼方式,其语义与普通话中“老+姓氏”/“老+职位”所表示的语义截然不同。本文以东北方言称谓语中“老+称谓语”为例,探讨其使用方式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东北方言文化内涵。
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必然会遇到多种问题,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必然要面对和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与思考,笔者认为,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应充分准备、形成合力、文化引领。
一、“老”的一般使用
在李学勤的《字源》中,全面为我们展示了“老”字的形体变化,见图1。[1]
图 1《字源》中“老”字的形体变化
许慎《说文解字》对“老”这样释义:“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凡老之属皆从老。”段玉裁注:“言須髮變白也。說會意之恉。”[2]“老”字在甲骨文中与“考”字为同字,像老人扶杖之形,从老人形从杖会意,老人形像老人戴帽之形。[3]可见其最早是用来形容年纪大或者用于对年纪大的人的尊称。如:
1.七十曰老而传。(《礼·曲礼》)
部件任务对应物料视图中的部件节点。这里,虚拟一个总装部件以对应总装任务,将部装任务、总装任务和部件分解故检任务统称为部件任务,有
6.老饭粒儿:指老年人饭量大,越老越能吃。讽刺性用语。
3.与子偕老。(《诗·郑风》)
4.贵老。为其近于亲也。(《礼·祭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此词义基础上,“老”作为常用字也发展出了丰富的词义和词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老”有四种词性,十七个义项。一是作形容词,有八个义项:(1)年岁大(跟“少、幼”相对);(2)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老练(跟“嫩”相对);(3)很久以前就存在的;时间久的(跟“新”相对);(4)陈旧;(5)原来的;(6)(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7)(食物)烹调时间过长,火候火大;(8)排行在末了的;(9)(某些颜色)深。二是作动词,有两个义项:(1)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2)(某些高分子化合物)变质。三是作名词,有三个义项,(1)老年人,也用作尊称;(2)前缀,用于称人、排行次序、某些动植物名;(3)姓。四是作副词,有三个义项:(1)很久;(2)经常;(3)很,极。[4]
可以看到“老”字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形容词,具有丰富的形容词性义项,在用于形容人时常见的意思为年岁大,有经验,或直接用作尊称。在用作排行时,用于形容排行在末了的人,现代汉语词典中为此词义给出的词例为:老儿子、老闺女、老妹子。东北方言中“老+亲属称谓”的亲属指称方式与此用法比较相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延伸。
二、“老”在东北方言称谓语中的使用
其中“老”用于尊称时,大抵是受到中国传统敬老爱老思想的影响,对经验丰富、见识过人的老年人带有天然的崇敬心理。而带有贬义的称呼方式,相信同样也是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过去生产力低下的农耕社会中,孤弱无依、无法接受新鲜事物、无生产能力或劳动力衰弱的老年人在整个社群中属于弱势群体,很容易受到排挤、偏见或歧视,对于一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素质低的人来说,老年人自然也就成为了他们首要欺蔑的对象,这种对于老年人的贬义性称谓实际上就是这种现象残留在语言中的体现。
(一)用于形容老年人或对中老年人的称呼中
2.老把头儿:(1)传说中保护猎人、挖参人的保护神;(2)一伙挖参人的领头人;(3)对每个放山人即采集山货人的尊称。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的胸神经阻滞可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老儿:对自己媳妇的昵称,多用于中老年人身上。
课外阅读中体悟,阅读中思考,思考中成长。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大有裨益,也会给他们未来人生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各个指标的平均分值相差不大,其中指标3“活动的环境”平均分相对较低,指标5、7、8的得分相对较高,指标10“家长的满意度”、4“活动的互动性”得分最高。可以看出,家长对该活动的开展极为满意,活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3)提倡女性参加政治。秋瑾有较强的政治意识,提出妇女应当关心时政,拥有爱国思想。因为如果国亡,权利亦亡。保国,就是保权利。应把权利与义务联系起来,把女子尽义务,参与革命,作为争取女性权益的条件之一。岸田俊子首次以国家观念为媒介而开始参与政治活动,在这种国家观念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强烈的“爱国之情”。不仅如此,岸田还将矛头指向男性民权家,期待将女性解放伸张纳入到男性民权家的话语中去,以图谋求女权。
4.老爷子:(1)对年龄较大的男子的尊称;(2)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或称对方年龄较大的父亲,是一种尊称。
5.老膏药:泛指老人,戏称有一定资历、阅历、能力的老人。
2.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公羊传·宣十一年》)
(二)用于普通的社会称谓中
1.老妹子/老妹儿:对比自己年龄小的成年女子的称呼,即“小妹妹”,是一种尊称或客气性的称呼。
1.老灯:即“老头子”,对年龄较大的男人的戏语,有时含贬义,有时是一种玩笑语。
3.老疙瘩:(1)兄弟姐妹排行中最小者;(2)集体中年龄最小者。
4.老姑奶/老姨奶:对父系亲属中排行最末或年龄最小的女性祖辈的称呼。
(三)用于亲属称谓中
用于形容老年人时,带有“老”字的东北方言称谓常常带有两极分化的感情色彩,不是用于尊称中就是用于带有贬义的称呼中,几乎没有中间地带。例如:
1.老闺娘(niang)/老小子:最小的女儿/儿子。
2.老舅/老叔:对排行最末或年龄最小的舅舅/叔叔的称呼。
3.老姑/老姨:对排行最末或年龄最小的姑姑/姨妈的称呼。
以观创新之丰:“嫦娥”飞天,可上九天揽月;“蛟龙”探海,可下五洋捉鳖;“天宫”“天眼”“墨子”“悟空”,静观苍穹之无极,深究造化之奥妙。
3.老公母俩:老夫妻俩,诙谐性称呼。
4.老乜:最后一个,最末一个。
东北方言的语言特征鲜明,具有活泼、生动、幽默又不失粗犷、豪放的特点,其方言词汇更是时时体现着这样的语言特色,在这其中,“老”字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极具表现力的语素,在用作副词和与其他词素组成称谓语时充分展现着东北地区方言特色。在用作副词时,“老”字语义与普通话中的“很”比较相似,表示程度的加重,但却表现了更夸张的感情色彩、具有更灵活的使用性。如:这部电影老好了。而当“老”在东北方言中与其他词素组合在一起用作称谓语时,其使用范畴和语义与以上使用情况相比又有所不同。
在用于社会称谓时,带有“老”字的称谓往往是带有尊敬意味的。这与东北的人情社会风气有关,在由重重人情网编织而成的社会中,无法判断对方身份背景时,与对方保持亲昵礼貌的社交关系无疑是一种客气、“不伤感情”而稳妥的做法。
而当用于亲属称谓中时,“老”摒弃了其常见的“年长、老、旧”的意义,反而代表着亲属中排行最末或年龄最小的亲属。这可能与东北方言中习惯将家中的幼子/女称为“老疙瘩(gā da)”的语言习惯有关,父辈在称呼自家最小的子女时也会称其为老儿子/老闺娘(niang),于是晚辈在指称自己的父辈/祖辈时仍沿袭了这样的称谓习惯,一方面使用“老”字仍带有对长辈的尊重之意,另一方面也表明在东北的家族中,幼子/女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升级了自身的辈分也还是备受长辈娇宠的“老疙瘩”身份,体现着东北地区宠爱子女的传统思想。而在中国的其他地区,晚辈对于长辈的称呼则常常是依照父/母辈所在的排行,按照大X、二X、三X……,如:大伯、二伯、三伯……这样依次排行指称的。
与之产生对比的是,在普通话中当“老”字在用于称谓语时,常常为“老+姓氏”/“老+职位”的用法。如:老王、老张、老李;老班长、老厂长、老辅导员等,在这个时候词素“老”为“年岁大”的义项,仅代表着尊敬、亲密的意味,与用在东北方言称谓语中的感情色彩是相同的,义项却不尽相同。
三、东北方言称谓语中的“老”的文化内涵
语言,特别是方言,受社会、文化等影响极大。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5]而称谓语作为社会关系网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称呼的用语,反映着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关系及社会地域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关系较为密切。同时,从社会建构主义角度来说,社会认同的各种身份并非是事先存在的,而是由历史、社会性建构,并通过语言的使用最终表达的。那么,我们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东北方言称谓语中“老”的文化内涵,就首先要由东北地区的社会形态着手。
(一)东北方言称谓语体现着家庭结构
与南方相比,东北方言中亲属称谓的泛化情况非常明显。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近代东北地区少有南方地区常见的枝蔓交错的大家族,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在东北宗法制度始终没有得到完整而严格的贯彻,再加上东北地区人民直率、大大咧咧的性格,在基本辈分没有错位的情况下,称谓语的准确性并不会被严格要求。
在建立好系统模型后,本文在Simulink环境下进行仿真校验,以验证模型可靠适用。将第20个实验日的回跳电压和温度值输入模型中,得到的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从图6可知,该电池的SOC值为0.609 3。查询当日实验数据得SOC值为0.607 1,与0.609 3相差仅为0.002 2。
在没有供暖的时代,冬季的东北生活环境称得上是艰苦寒冷,为了度过漫长难捱的冬天,家族内部需要一个颇具领导力的“大家长”做出正确决策来带领家庭成员团结一致,共同度过严冬,这也使得东北地区虽然没有受到封建宗法制严重影响,在家庭内部却同样拥有着等级分明的长幼尊卑观念。
同时,由于生存环境苦寒,家族中下一代的头生子需要尽快地成长起来,为家族分担更多的工作与责任,因此家族中的头生子往往会获得重点培养、关注并被予以重任,所以在东北方言中“大哥/大姐”的称谓语中也带有与众不同的崇敬意味。相反,由于家中的幺子/女出生时,家庭的经济环境一般都得到了不小的改善,所以他/她们的能力出众与否并不会决定家族的生死存亡,那么家族对他/她们的管教也并不会如头生子/女般严厉,比起兄姐他/她们也更容易获得来自长辈的更多娇宠和爱怜。在这种情况下,家中排行最末或年龄最小的孩子被亲密爱怜地称作“老疙瘩”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MSComm控件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根据Windows API封装出自己的串口类,但需要较长的编程调试时间。文献[11]采用的CSerial类是已经封装好的串口类,但是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直接使用。
(二)东北方言称谓语体现着社会人情
在东北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界限分明,家人之间会时刻热心地互相帮助、扶持,凡遇好事也都会先想着家人,一旦与外人产生了矛盾,一家人同样也要一致对外,抱团应敌。但同时,东北人对于“自家人”的概念非常宽泛,被划入东北人羽翼下的“自家人”可能是血脉相连的兄弟姊妹,可能是关系亲密的好友近邻,甚至可能是异地结识的陌生老乡。这是因为在极易遇到大雪封山的冬季中,东北地区的各个社群基本处于一个较为封闭保守的环境中,冬季物资的匮乏,经济的欠发达,使得邻里之间、甚至陌生人之间总不会缺少守望相助的时刻,因此,在东北地区熟人之间非常讲究你来我往的“人情”,大家对于陌生人也总是抱有热情、亲切的态度,这并不都是由于东北人的豪爽、好心肠,也带有着人们历经苦难生活之后的烙印和生活智慧。体现在称谓语中,因为“老”在东北方言称谓语中是一个带有表达亲密关系、拉近彼此距离意味的词素,所以,东北地区的人们过去对于陌生人也会不吝热情地称其为“老哥/老弟/老姐姐/老妹儿”等。这种通过称谓语的改变将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营造出的一种拟亲属关系,可以有效拉近对话双方的距离,从而收获与来自“自家人”的较为类似的优待。
我拿出一包向阳烟,抽出一根给他。他耷拉着脑袋,接过来,从一个口袋里摸出一片火柴皮,从另一个口袋里掏了几次,才掏出一根火柴,划了几下,终于划着了。他狠狠地吃了一口烟。
四、结语
东北方言是中国方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老”作为东北方言中极具地域特色的语素,在与其他语素组成称谓语后,拥有着与普通话中“老”常用义项不同的语义,虽然在“老”的所有义项中显得并不突兀,却仍蕴含着东北地区方言独特的魅力及文化内涵,值得人们进一步揣摩研究。
参考文献:
[1][3]李学勤.字源[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740,740.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14-715.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辞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781-786.
[5][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86.
An Analysis of the Word “Old ”in the Address of Northeast Dial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CAI Yu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33, China)
Abstract :Although northeast dialect has many similarities with Mandarin, due to different social,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and other factor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two are always different, especially for the address. In the northeast dialect, the title of “old + the address” is different from the semantic meaning in Mandarin in actual use, and is not found in the kinship address of other regions. This unique method of the addr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northeast dialect.
Key Words :northeast dialect; the address; old; cultural connotation
中图分类号: H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3118( 2019) 07- 0022- 04
收稿日期: 2019-05-21
作者简介: 蔡悦(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管晓莉
标签:东北方言论文; 称谓语论文; “老”论文; 文化内涵论文;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