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生产社会化与市场化的关系_生产社会化论文

揭示生产社会化与市场化的关系_生产社会化论文

揭开生产社会化与市场化关系的面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面纱论文,化与论文,关系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1)03-0086-03

社会主义国家对人类社会生产社会化与市场化的文明成果必须同时继承和发展。这是因为,生产社会化与市场化之间具有以下历史和逻辑不可分割的多层次内在联系与多种新内涵:

一、把握生产社会化与市场化关系的全方位视角

(一)从人类的社会性这一整体视觉来把握生产社会化与市场化的社会性、交融性

150年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个论断从人类的存在形态同一定的哲学形态、人的本质同哲学的本质的内在关联出发,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化的人类”是对分散、孤立和利己的市民社会的扬弃和超越,是人类的一种新的存在形态,并指出新唯物主义正是从人类的这种存在形态中获得自己的哲学规定和时代本质。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社会性”是表征个人和社会同一性的概念,其基本涵义,是指人们相互依赖协作的社会属性。笔者认为,人类的社会性包括:(1)人的类属性的提升;人对自身自然性和个别性的扬弃和超越。(2)生产的社会化。以上是人在两种生产中体现出的社会性。(3)人在经济关系中体现出的社会性,包括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代表其发展趋势的是公有制和市场经济。(4)人在政治关系中体现的社会性,它以现代民主化和法制化为基本取向。(5)人在思想精神层面交融展现出来的文化。

从人类的社会性、社会化这一整体视觉来考察,我们可以看出生产社会化与市场化二者都是人类的社会性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在社会整体中具有社会普遍性与相互交融性的本质属性。所谓生产社会化,主要是从生产方面来考察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是指社会生产力结构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优化组合,生产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程度大为提高,达到全社会公共化、协作化和组织化。所谓市场化,主要是从产品交换、流通领域、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来考察社会经济有效、优良运作的市场机制,是指人们依托市场,自由地交换劳动产品,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二者是近代化、现代化同一历史进程的两个侧面。我国现在倡导实现经济的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表明“四化”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简单地说,工业化、现代化是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是工业化、现代化的程度范围和形式标志,市场化是其它三化的运行机制和发展动力。我们讲“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实际上就是说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具有解放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的强大功能。

(二)从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历史视觉来把握生产社会化与市场化的社会性、交融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生产社会化表现在下列过程中:先前分散的生产资料日益集中于资本主义企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排挤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保证了大批劳动力源源流入日益发展的工业部门;机器代替手工操作,许多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起劳动,共同使用生产资料,劳动过程的分工和协作,使产品成为共同劳动的成果;新的生产部门不断增加,生产专业化和各生产部门的相互依赖日益扩大和加强;为自己的生产变成为社会的生产,分散的生产过程变成社会的生产过程,地方市场发展为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与市场化二者是历史地结合在一起的。

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在市场化的推动下资本的社会化。资本既能够充当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等价物,又是生产关系的代表,资本的社会化集中体现了生产社会化与市场化的有机结合。股份公司出现以后,社会资本运动的特征就更加明显了。首先,资本占有形式社会化了,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从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1](P493)其次,资本组织形式也社会化了。恩格斯揭示道:“现在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愈来愈导致资本积聚,导致生产的社会化,使生产成为不能再由单个资本家来管理的大企业”。[2](P318)

(三)从经济活动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来把握生产社会化与市场化的不可分割性

人类健全的经济活动必须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四个环节构成的完整领域和运行过程。在此进程中,“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3](P91)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活动四环节的原理启迪我们:(1)生产是经济活动的根本、起点,以工业化、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社会化决定市场化,市场化是为生产社会化服务的。(2)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是一切生产的客观目的。从生产到消费之间,必须通过分配和交换这两个中间环节。其中,商品交换、市场化起到了巨大的枢纽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满足生产对资源的需求,也能够把生产出来的产品转化为全社会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它在正常状态下能够满足人们千变万化的消费需求,“反过来对生产运动起作用”,“这些纯粹由贸易利益促成的发现和侵略,终归还是对工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只是由于这些国家输出的需要,才创立和发展了大工业。”[4](P481~482)斯大林在论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时,只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所有制、分配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没有把消费关系独立地提出。在认识上,斯大林提出的“两个平行市场”理论,把社会主义市场与资本主义市场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而且认为社会主义国内市场仅限于国家对个人消费品的供销、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单线交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在实践中,为了急于实现无阶级、无国家、无商品、无货币的“四无”社会,商品交换被严重压抑和扭曲。

(四)从生产的两个前提分析生产社会化与市场化的内在联系

在经济生活中,人们的需要往往是通过他们的相互交往、通过市场交换来满足,由此推动生产的发展的;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人们的交往、商品交换、文化交流,等等,构成了社会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市场化与生产社会化两者之间总是交互作用、交融并进的。

(1)从生产社会化方面看。大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5](P534)这就是说,大工业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本质上要求市场化与之相适应。在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层面上,生产社会化只是侧重于社会的范围、规模及其广度;市场机制作用于其间,对社会资源(不仅仅是生产资源)作广泛吸纳和进行优化配置,可以提升资源使用质量的高度和深度(细密度),从而有利于节约资源、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在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层面上,其核心内容是劳动分工的社会化,即分工的专业化与协作化程度;市场化作用于其间,既可以提高生产过程的速度、对市场需求反映的灵敏度,又可以通过灵活的资源配置方式刺激科技发明、扶持先进科技的推广应用,孵化出新的分工与协作,包括新产业、企业、生产线等,由此促进生产社会化的进程。在产品社会化的层面上,社会的需要只有在市场上才能得到满足,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可以刺激和推动生产,在每个企业及其职工的背后,仿佛全社会的人在监督、催促他们,使他们不敢停滞、不敢制造伪劣产品,因为社会需要总是挑选优良产品,企业只能在“更优、更高、更强”的跑道上竞赛。

(2)从市场化的层面看。市场化进程不仅直接作用于交换领域、消费领域、部分作用于分配领域,而且还深刻地渗透在全社会(主要是企业)的生产和分配中。以当今中国为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的各种体制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大方面,使若干种“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政府、企业)在企业生产社会化中起到重大作用。

二、社会主义实践作出了否定之否定的回答:社会主义国家对人类社会生产社会化与市场化的文明成果必须同时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继承和发展生产社会化而抛弃市场化吗?以前的回答是肯定的;现在,社会主义实践作出了否定之否定的回答:社会主义国家对人类社会生产社会化与市场化的文明成果必须同时继承和发展。这是因为:

第一,按照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基本原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必须是互为市场的。只有经过交换,才能使两大部类得到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但是,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社会主义市场问题时,却不肯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这样,就使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变得残缺不全,离开了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基本原理。

第二,社会化大生产不可能靠人工来塑造。这个论点是由我国老一辈经济学家薛暮桥提出的。早在1987年,他就明确指出:“在历史上,社会化大生产是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自发地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这是谁也不会怀疑的。值得讨论的是在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后,能不能不发展商品经济,而由国家通过计划来塑造一社会化大生产呢?”[6]他从社会主义经济几十年的历史发展中看到,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排斥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条块分割,缺乏横向联系,割断了经济脉络,是一种封闭式的僵化的经济结构。薛暮桥将其称之为“人工塑造”的“社会化大生产”。这种人工塑造的社会化大生产,不是由有生命力的细胞组成的生动活泼的有机体,因为缺少市场化的长期锤炼,经济资源(包括生产者的品质)未能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得到优化,未能形成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良性机制,而是由没有生命力的砖石堆砌成的不能自我生长的建筑物。

以前,我们把搞社会化大生产仅仅理解为增添新技术装备,同时却排斥市场经济,限制商品交换、商品流通和分工与协作的发展,实际上,缺少市场化的生产社会化是不健全的社会化,甚至其中还有反社会化的因素。以职业选择为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户籍、档案、住房、职务晋升等制度把人们捆绑在固定狭窄的职业上,致使许多人终身难以施展多种才能和潜力。“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导致信息机制僵化,利益激励机制严重贬损。就业由政府“一次定终身”,中国人的自主性、积极性被扼制,而懒惰和恶习都给激发得淋漓尽致。在发挥人的作用方面,存在着侧重于发挥人的体力,贬损知识、智力等反社会化的状况。

事实表明,社会化大生产绝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生产力概念,它是和市场经济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化从一定角度上看就是市场社会化,就是利用市场手段和方法满足人民需求的进程,它以在全社会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对人类的社会化作出特殊贡献。在今天的这个世界上,从斯大林开始的排斥市场经济、人工塑造社会化大生产的努力,没有一个成功。一切社会化大生产,都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反过来说,凡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都是高度社会化的大生产,无一例外。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由之路,这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第三,中国更需要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来推动生产社会化的进程。中国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就是自然经济基础广泛而深厚,市场经济迟迟难以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虽然在农村搞了生产队、人民公社,极端的抑商政策把几亿农民死死束缚在土地上,严重阻碍了农村商品化、社会化、工业化的进程,抑制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在城市,工厂搞成“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我们所走的,实际上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路子。这种路子发展到一定时候必然导致“单一线性循环式发展”和资源枯竭。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良性状态和规律是“多领域创新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这种发展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有实现的可能。实践表明,发展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本途径。

三、生产社会化与市场化关系发展的新趋势

在高新科技和市场新发展的国际条件下,生产社会化与市场化的关系正在孵化出新的形态。这就要求我国正在创建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中,面向生产社会化与市场化发展变化的新形态至关重要:

第一,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就是生产社会化与市场化在国际范围的拓展。

第二,生产社会化在18~20世纪体现为以大机器工业为主的“板块式”;在21世纪必将展现出以信息化为主的“网络式”。现代人与电脑、电视及其它信息技术一对一的互动时间越来越多,关系不断拓展深化,传统意义上由工厂、公司连接的群体,“化整为零”,“社会零碎化”了。因而,我国选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举措是正确的。

第三,市场的电子网络化、无形化发展趋势。近年来,电子商务迅猛兴起,尤其是不少生产企业装备商务网络系统推销产品。这种发展趋势表明市场的电子网络化、无形化发展的起步。阿·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论证道:“产销合一的兴起,开始改变市场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产销合一至少将使某些活动‘非市场化’,因而将急剧改变市场在社会上的作用。”“供销观念已不再是一连串的商品目录中或往货架上堆放商品,而是一种将消费者与制造商加以沟通的信息系统。”托氏断言:“第二次浪潮文明使世界‘市场化’。今天,在产销结合再度开始兴起的时候,市场化行将告终。”市场的实物性流通、中介性功能将不断削减,交易量减少,它将弱化并入生产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实现直接市场化功能,市场渐趋无形化、依附于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生产社会化。

这些生产社会化、市场化及其关系的多种新内涵与发展变化的新态势,无疑已经开始长入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中,不仅给予我们以冲击挑战,而且给予我们搞好生产社会化与市场化结合、创新发展的契机,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充分认识和利用其内涵规律,抓住机遇顺势而上,才能对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0-09-07

标签:;  ;  ;  

揭示生产社会化与市场化的关系_生产社会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