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论文_徐嘉林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论文_徐嘉林

徐嘉林(重庆市武隆区火炉中学 重庆 武隆 408500)

摘要: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本文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具体措施有抓教材处理,抓知识形成,抓学习节奏,抓问题暴露,抓课堂练习,抓解题指导,抓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9-026-01

有效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定时间的教学后,帮助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能力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道德和人格的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一种愉悦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它关注教学的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引发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的研究。本文重点谈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吸引、启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角的比较》一课时,我采用了讲故事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我先在黑板上画了美丽的森林,然后出示一棵拟人化的老树。这时我开始给学生讲故事:“在森林里面住着一位树爷爷,他慈祥善良,与森林里的小动物相处得非常好。树爷爷经常给小动物们讲故事,瞧今天谁来了?课件出示松鼠、小白兔、小鸟等。”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抓住这一契机提出问题:“你们谁能说说这三个动物的相互位置呢?”通过这一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

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往往容易被忽视。然而这些知识在课堂上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教师在对新知进行讲解时更应注重对概念的分析和性质的证明,而不是让学生机械性的记忆。只有使学生对数学的概念、公式、性质等真正的理解,才有更好地运用这些数学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十章讲授方差时,由课本思考题引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一次女子排球比赛中,甲、乙两队参赛选手的年龄如下:

甲队:26、25、28、28、24、28、26、28、27、29

乙队:28、27、25、28、27、26、28、27、27、26

(1)两队参赛选手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2)你能说说两队参赛选手年龄波动的情况吗?

笔者在给第一届学生处理第二问时,先画出折线统计图,从图像中体现出来的折线波动不同,然后直接介绍了方差的概念,我深知方差的概念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课堂上对方差公式的结构也进行了分析,提炼出:“一差、二方、三平均”帮助学生记忆,然而在课后批改作业时笔者却发现这样的开门见山式的讲授概念,学生并没有牢固的掌握方差的公式。

所以在给第二届学生讲授方差的概念时,我改变了思路,更为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样画出折线统计图,提出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呢?给学生以下几个问题思考:1.能否用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累积数来表示?2.能否用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和来表示?3.能否用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来表示?……通过以上几个问题,以如何有效反映数据的波动程度为主线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同时让学生知道反映数据波动程度的方法有多种,并不只是方差一种,只是在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功能”上,方差更强些,应用更为广泛。这样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来源,对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疑问,让学生动脑思考,用疑问激发思维,强化训练,长期培养,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上,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互逆因素,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变式训练,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实践证明,“变式教学”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在相同条件下迁移、发散知识的能力,通过思维分析,规律探讨和对习题的多角度“追踪”,“以少胜多”地巩固基础知识,往往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

教师通过对某些典型例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的演变,互换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指导学生经过一题多变的观察和思考,提高自身发散思维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开阔思路,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办法总比问题多的快感。

五、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的讲授始终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这种单调、沉闷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缺乏主动性,思维没有创造性,成绩也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厌恶上课,更不爱发言,教师没有成就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分析、实践中自觉地接受新知、探索疑难、总结规律,还可以把讲台借给学生,让学生争当“小老师”,这样即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笔者只是列举了五个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一线的教师都会以更为理性的态度对待教学,更能积极地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加强教学中多项信息的交流。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怎样灵活处理多变的课堂,相信通过我们教师的积极实践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一定会更趋于完善,并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成长[J].中国教育报,2007.6.

论文作者:徐嘉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  ;  ;  ;  ;  ;  ;  ;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论文_徐嘉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