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民主和谐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博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论文,博士论文,和谐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月4日晚,陈小放刚刚忙完一天的工作走进家门,家里电话又响起一阵清脆的铃声。他抓过电话筒,脸上立刻荡漾起幸福的笑意,这是女儿陈元打来的越洋电话。原来,今天是她赴美留学一周年的日子,特意打电话来向父母问好,同时也向亲人们汇报自己的学习成绩。记者在近日的电话采访中发现陈家的教育是一种颇有特色的成功教育。
▲没想让女儿成神童
陈元的家庭可谓书香门第、教师世家。爷爷系1944年国立中央大学毕业,解放后在长沙第一中学任多年教导主任,担任过湖南省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奶奶1943年毕业于四川北碚国立重庆师范学校,是出色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在长沙市一中担任过学生生活指导老师,多年在图书馆工作。姑姑陈小卉是长沙市一中优秀的英语教师。爸爸是“老三届”,曾在长沙市电子职工大学作教导主任,在30多岁时,他又完成了电子技术本科学业。后下海经商。
陈元从小就是个聪明的孩子,在家庭熏陶下,她在两三岁的时候就背了不少古诗词,还可以用英语进行对话。有一次她在校园里玩,正碰上一个到校参观的“老外”。“老外”发现元元十分可爱,就上前拉住她的小手,跟她说:“How do you do?”元元一点也不怕生,小脑袋一偏回应道:“How do you do!”然后还补了句“Welcome to China。”那老外又是点头,又是竖大拇指。
一时间,这件事成了学校教师和邻居们的美谈,陈家的元元被人们褒称为“神童”。然而,陈元的爸爸陈小放却喜忧参半。他的观点是:“会说两句英文,背几首古诗词,当然不是什么坏事。但那时我担心的是一味地灌输这些东西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这些知识她都学过了,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玩去了!再回过头又发现人家已经学得很好,自己追不上了,很可能就没有自信心。或者她全都会,老师和其他同学对她另眼相看,结果让孩子对自己产生过高的评价,觉得‘我很了不起呀’,这样可能会耽误其他方面的发展。”
陈小放在报纸上就看过类似的报道。
陈小放作为教师,他懂得教育规律,知道该怎样育人。他只想让陈元从小就能更广泛地接触世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主动地学习,这样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用陈小放的话说:我不希望陈元因为一点点过人的表现就被认为是神童,更不希望这个观点影响她自己。陈元就是个正常的孩子,我要让她正常地成长。
▲放弃上超常班的机会
陈元因参加全国华罗庚数学竞赛,得了全国三等奖和长沙市二等奖,小学升初中时,被长沙一中抢先录取。同时,她又参加了湖南师大附中超常班的选拔考试,在一千多名考生中考进了前40名,取得了升入附中的资格。
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同时被两所名校录取,这是求之不得的事,然而,此时的陈小放却犯难了。他分析:一中是湖南省的重点中学,每年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一中都是竞争最激烈的一所。附中超常班也不逊色,它的毕业生一般都会升入重点大学的少年班,这是很有诱惑力的。
两所重点中学,究竟上哪一个?为了作选择,陈小放征求父母的意见,征求亲朋好友的意见,还同陈元的妈妈一道进行“实地考察’——一连几天早上,夫妇俩从家里出发,坐公共汽车到两所学校去仔细计算路上需要的时间,不同路线汽车的拥挤程度,想从中确定一个最佳的上学方案。
最后,他还是决然放弃了附中超常班,原因是该校不分初、高中,采取“中学直通车”,通常用4年或5年一口气学完中学的全部课程,然后参加高考。陈小放觉得,陈元本来上学就早,这样算下来,到大学只有15岁,而她周围可能都是20岁左右的同学。和比自己大那么多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能适应吗?用那么短的时间学完别人6年的课程,孩子累不累,会快乐吗?
陈小放的观点是:人的年龄不同,快乐也会不同。10岁的时候应该有10岁时候的快乐,20岁时候应该有20岁时候的快乐。这种天赋的快乐,无论何种理由都不能被剥夺。他不想让陈元过早地经历一些事情,他只想让她正常地成长。
▲孩子不感兴趣,决不勉强
陈元上小学的年代,许多家长都热衷请家教、送孩子进各种培训班、培养孩子特长等。陈小放最初也想效仿,但看见一个朋友的家教状况之后,他犹豫了。陈小放告诉记者:“我们也想过让陈元学钢琴。但我曾在一个朋友家里看一个孩子练风琴,作爸爸的拿着尺子在一旁看着,哪个手指弹错了就打,两个人都哭丧着脸。当时,我就想,要是陈元学钢琴也变成这个样子,家长和孩子都是很痛苦的。”
经反复考虑,他最后决定先买个电子琴让陈元学,如果陈元喜欢,再向钢琴发展。几个月的学习下来,陈元没有表现出兴趣,这项计划就放弃了。
陈小放喜欢集邮,他觉得邮票里有很多故事,还能学习知识,也不像学钢琴那么累。他也很想让陈元学,可陈元毫无兴趣,把本来很珍贵的“四方联”撕成单张;把好邮票揉成一团,然后扯烂……
然而,陈元有她的爱好:她喜欢看动画片、看漫画书、玩电脑游戏、读金庸武侠。这似乎有些“另类’,但陈小放并没有阻止。据陈元自己说,最迷漫画书的时候,开始一天租两本,周末租6本,就是参加奥赛国家集训队时也不例外。学校门口租书的小店老板甚至已经不向她收取押金了。而金庸的武侠小说,是在陈元上高二时,陈小放介绍给她读的。当时陈元因为有读金庸的“特权”而在班里骄傲了很长一段时间。
陈小放深有体会地说:“孩子喜欢的和大人想的相差太远了,我们不能用自己的脑袋代替孩子的思考。孩子不感兴趣的,就不要勉强,感兴趣的就要积极引导和帮助。我从来都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对我来讲,孩子的快乐和健康是最重要的。我家对元元也没有太高的期望,我也没有给她设计过未来。我总相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得快乐了,健康了,他的未来就会是光明的。”
陈元从6岁开始就迷上了电子游戏。什么《沙罗曼蛇》、《明星志愿》,什么《侠客英雄传》、《古墓丽影》等,她玩得都很熟练。常常为了游戏当中的一处难关,她会苦思冥想,不厌其烦。
对此,有不少朋友曾提醒陈小放:“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而陈小放不这样认为。他不但不反对,还经常和元元一起玩,父女俩互相比赛。陈元也曾自豪地向其他同学表示:我们家从没阻止过我玩游戏,所以我也知道不应该辜负这种信任,从这点上讲,我也得好好表现,珍惜这种机会!
因为玩电子游戏,他们家的电脑拆了又装,装了又拆,从286、386、到486、奔腾,一路升级。陈元因此不仅成了电子游戏的高手,对电脑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他们家是长沙市较早上网的用户之一。到北大报到的时候,她是寝室里6个女生中惟一带电脑上学的。在这点上,陈元非常“时尚’。
▲要给孩子玩的机会
陈元的兴趣爱好跟同龄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这些兴趣的共同特点不是别的,就是爱玩。为什么所有的兴趣和爱好在陈元身上,都一律有所收获?陈小放的经验是,孩子好玩没有什么不好,只是要引导孩子从小事做起,把每一件小事都认真做好,尽可能做到最好。尊重、鼓励和发展孩子的兴趣,才可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陈小放的观点有效地影响了陈元。她是个理科学生,但也经常参加征文比赛,还连续两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作文比赛一等奖;得过校游泳比赛女子蛙泳的第二名;临近毕业,还参加了“首届大学生形象代表、新千年阳光女孩”的评选。
大三时,陈元给爸爸写信说,觉得时间太多,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好。陈小放咨询了朋友,认真想了几天,给陈元定了一个目标:考取MCSE。
MCSE即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获得这一证书,意味着持有者具有较高层次的微软操作系统和相关产品知识,是全世界普遍认可的计算机资格证书,也是许多大公司录用人员、提升职务、提高薪金的依据。2000年,全世界得到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证书的总人数也不过3万多人。
陈元打算试试。从那时起,除了正常的上课和活动,周末陈元就到中科院软件所参加相关培训。有了通过玩电子游戏得到的电脑知识,加上学校里的计算机教育课程,还有陈元从网上查找和下载的相关题目和资料,两个月后,陈元顺利通过了MCSE所需的6门课程的考试。
这时陈元19岁,据说,她是中国最年轻的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
采访中,陈小放回忆说:“她的兴趣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她的成长过程就是我的学习过程。比如,我们一起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一起讨论‘三国’、‘红楼’。一直到她上大学,我还是很习惯每周去书店给她买书或者软件。我们相互影响,而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很愉快的。”
▲正视孩子学习上出现的“问题”
面对今天的陈元,也许有人很难相信,在陈元的中小学学习生活中,曾有过不少次的尴尬。第一次是在陈元刚入小学时,奶奶几次去接陈元,都看到她孤零零一个人站在教室外面。一问,原来是被罚站。罚站是因为陈元太“笨”。那时,陈元同班的同学大多都上过学前班,一年级的内容都学过了,所以老师就把进度加快了。可像陈元这种没进过学前班的孩子就吃亏了。她听不懂,就有压力;有压力就紧张,更听不懂了。其实,陈元只是一时不适应小学课程。
于是陈小放决定让陈元转学。转到新的学校,陈元一开始还是跟不上,但新的班主任老师每天单独给陈元辅导;回到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鼓励她,每天也抽空帮她补课,成绩慢慢提高了。
陈元的新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做作文,不会的汉字就用拼音代替,虽然这样的作文写出来卷面上又是拼音又是汉字,显得不大好看,但陈元积极性可高啦,她觉得自己已经会做“作文”了。学得很用功。不久,她的班主任特意安排她当小老师,原因是她比别人迟来了两个月,本来是最差的,可最差的都能学好,其他同学没有理由学不好。这对其他小朋友是种激励,也使陈元信心大增。到一年级第二学期,她已经算是不错的学生了。
今天回忆起来,陈小放还不无感慨地说,一所学校,一个老师或者家长的一个观念都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
第二次尴尬是在上初二时,由于几何和物理学得很吃力,陈元的情绪很低落,甚至逃课。他买了许多几何、物理参考书,自己先看,分析女儿会在哪些问题上不明白,然后再选出一些适合她的题目让她去做。
不久,陈元已习惯于每天晚上把不懂的题目放在爸爸枕头边,等爸爸回家后帮她解答,第二天早上再到自己的书桌上找爸爸做出的答案和布置的练习。
“我这样做,主要想从我的解答和我为她选择的练习中,让她学会学习,比如如何举一反三、如何寻找困难中的突破口、以及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一两次考试成绩并不代表什么,如果她获得了这种能力,将来的困难就无需我们来为她分忧了。事实上,陈元也是这样理解我对她的帮助的。”陈小放如是说。
两年后,陈元成了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的“种子选手”。陈元过关斩将,冲到最后一关,只是因为实验中的一个小错而失去了参加世界大赛的机会。陈小放没有责备女儿,投去的依然是关爱和鼓励的目光。
从中科大集训地返回长沙后,她在一篇日记中写道:“尽管如此,我还是带着优异的成绩与惟一女生的骄傲踏入了国家集训队。从此,独处单间的我,是不是也少了一份投入,多了一份放纵?我在一次实验中翻了船,虽然后面几次都考得很好,可终究与国家队失之交臂。在离别科大前的晚上,我望着远处的灯光,独自坐在宿舍的楼梯口,泪流满面。我心里有悔恨,恨自己放纵,恨自己不珍惜曾经的努力,恨自己无能。母校,对不起了,请再原谅你的孩子这一次吧,这份罪过,我会在大学中补偿的。”
面对陈元的平静,陈小放说: “如果说真有什么东西比金牌更有价值,我觉得就是陈元的这种态度。——承认失败,自省,同时面向未来。”
篇外评点:
采访时,记者还了解了一些有关陈元的“幕后新闻”,诸如:陈元自理能力不强,在家里不会做家务,她自己也曾承认“我的房间像狗窝”;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集训时,因为怕她不能自理,其母亲向单位请假,千里迢迢赶到集训地,租了房子,做她的“保姆”;刚上大学时,连怎么到邮局寄信都不知道,不懂得市场交易,有一次买了3个苹果竟花了15元钱,其中还有一个是烂的;在大学里,她事无巨细都得向家里请示、汇报,几年中,打过的电话磁卡,堆在一起将近有一米高……
对此,不少人大惊小怪、议论纷纷。甚至还有人担心:陈元的自理能力这么差,将来该如何生存?
面对这些议论和贬责,陈小放依然十分坦然。他说:“陈元在中小学阶段生活能力不强,但实际上,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话题,生活能力并不代表学习能力。”
“至于孩子不会干家务,算不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觉得学生的学习就是他们的劳劝,而且这种劳动比大人要辛苦。每天6点多就要起床,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才能休息,这要比有些大人喝喝茶看看报辛苦多了。不承认学习也是一种劳动,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对于女儿常打电话,他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好,遇到事情与大人交流交流,并不意味着没有处理的能力和办法。再说,经常打打电话问候一下家人,也是一种关爱和回报。”
说来也是,如果我们今天再看陈元过去的所谓缺点,都已不复存在了,并且做得很出色。不能不承认,陈小放的家教观点,也许值得教育界和广大家长们深思。
标签:陈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