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的发展需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论文,需求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5月至1996年7月,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就北京青少年的发展需求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分两步进行:一、问卷调查。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采取分层抽样和等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北京市区抽取4000个样本。二、个人访谈。问卷回收之后,又通过电话访谈、面谈、通信的方式对某些调查样本进行了专访。
一、样本的构成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0份,调查对象为14岁—34岁的北京青少年,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816份,有效率达95.4%。调查样本的性别构成为:男性2072人,有效百分比为54.4%;女性为1736人,有效百分比为45.6%。(以下百分比均为有效百分比,不再特别指出)样本年龄分布为:14—18岁为12.5%,19—23岁为29.1%,24—29岁为45.7 %, 30—34岁为12.7%;年龄中位数为25.35岁,众数为24.5岁。 婚姻状况:有配偶占28.2%,未婚占70.2%,其它婚姻状况者占1.6%。 文化构成见表1。
表1
文化程度%
文盲或识字很少 0.2
小学
0.0
初中
7.4
高中
15.8
中专、中技等
33.3
大专
17.5
大学及以上 25.9
调查样本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25.2%,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为8.2%,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占9.6%,商业、服务性工作人员占2.3%;生产运输工人和相关人员为31.4%,大中学校学生占17.8%,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为5.5%。由于样本缺失,商业、 服务性工作人员的比率较小,其他职业样本的比率与北京市人口的比率大致相等。
二、问题的提出
了解青少年的发展需求,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青少年的发展需求是什么?②青少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发展需求,即它产生的社会背景。③青少年如何实现他们的发展需求。
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运行,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发生了相当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从南到北虽有一定的差异,但对于个人的关注远远超过对社会与国家的关注;注重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的舒适,已成为青少年的主要追求。紧张的工作节奏与都市化的居家生活方式,一方面使他们必须开阔自己人际交往的领域,以求得最大的个人发展;一方面又使他们日益紧守自己的堡垒,关起大门而与外界隔绝,这导致人际关系的淡漠。相对而言,北京青少年对生活质量与工作环境都处于一种不太满意的境地之中,正是这种“不太满意”的评价,促使着他们个人的发展。
三、北京青少年的发展需求
从青少年对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的评价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青少年的某些发展需求。本次调查对北京青少年的发展需求的测评,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1)对社会环境的评价
所谓社会环境,既包括一定的社会服务设施,也包括一定的政策、制度、规范。本次调查请青少年回答“我国社会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三项选择),在第一选择中,“惩治腐败”的要求位居第一,占总样本的56.9%; 其次为“搞活国有企业”, 占样本总数的12.7%;位居第三的是“缩小地区差别”,占样本总数的10.6%。在第二选择中,“搞活国有企业”的要求跃居第一位。而在第三选择中,“打击犯罪活动”的呼声最高。(见表2)
表2 您认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选三项)
第一项选择%第二面选择% 第三项选择%
缩小地区差距 10.61.9 3.3
惩治腐败 56.98.9 4.4
解决失业问题 4.7 9.5 3.1
搞活国有企业 12.725.87.5
加强粮食生产 0.8 3.4 2.4
推动农村发展 2.1 9.3 7.1
维护祖国统一 1.5 6.4 0.0
推进外交 0.4 2.1 1.3
强化中央领导集体权威 1.3 1.3 3.5
抑制通货膨胀 2.5 9.7 10.6
打击犯罪活动 2.5 11.221.9
社会风气 0.8 4.4 16.2
金融体制改革 1.1 3.0 5.8
政治体制改革 2.1 3.0 10.6
根据加权计算,青少年认为最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依次为:“惩治腐败”(23.4%)、“搞活国有企业”(15.3%)、“打击犯罪活动”(11.9%)、“抑制通货膨胀”(7.6%)、“改善社会风气”(7.1%)。
北京青少年对社会风气、社会治安问题也表现出相当的关注。本次调查进行之时,正是全国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之时,各种新闻传媒所揭示的刑事犯罪活动骇人听闻,这无疑会增加青少年对社会治安问题的关注。我们的调查发现,社会治安成为青少年最担心的社会问题之一,对于自己的人身安全普遍认为不能得到保障。(见表3)
表3 当前您最担心的是哪些问题(选三项)
第一选择% 第二选择% 第三选择%
物价上涨 44.4 3.6
4.2
医疗等福利
9.5 14.8 4.0
待遇失去保障
分配不合理收入
18.8 16.7 9.3
差距悬殊
市场供应紧张 0.2 0.6
0.4
个人职业没有保障 5.7 8.2
4.5
人情淡漠 5.9 7.4
3.0
社会治安不好 9.3 23.2 15.9
社会风气不好 3.0 13.5 15.1
环境污染 1.3 7.6
22.9
战争爆发 0.2 1.3
4.2
受惠机会不相等
0.8 1.5
7.0
家庭生活不如意
0.8 1.1
4.2
其他 0.0 0.6
5.1
大众传播媒介的收视率,反映了人民的心声,从中可以看到青少年对某些社会问题的关注。本次调查表明,北京青少年收视最多的是社会新闻,其次是重大新闻和体育新闻,排在第四和第五位的是国际新闻和政治新闻。也就是说,北京青少年对社会发展的关注程度已远远超过了对国际、国内政治问题的关注,这意味着北京青少年视点和热情的转移。它不仅表明社会问题诸如官员腐败、社会治安、社会风气等已成为社会的重大问题,也表明了北京青少年对国际、国内政治问题的某种淡漠。
(2)北京青年的工作环境评价
所谓工作环境,既包括工作场所的各种技术设备、安全设施、操作手段,还包括工作场地的远近、交通条件、技术程度、劳动紧张程度、福利待遇、社会声望、个人收入等等。调查表明,北京在业青年对工作环境的总的评价较低:表示“满意”者,占在业青年总数的15.7%;认为“一般”者,占在业青年总数的58.0%;表示“不满意”者,占在业青年总数的26.4%。中位值由“一般”滑向“不满意”。在具体指标的测试上,北京在业青年对工作场地的远近、工作兴趣等的满意程度上高于其它指标;而在个人收入、福利待遇、社会地位上的不满意度最高;其对技术程度、劳动强度的评价,“不满意”者的比例也略高于“满意”的比例。就就业机会而言,北京青年的机会、可选职业都比较多,特别是近年来,商业贸易机构、外国公司驻京办事联络机构、旅游机构、以及商厦、金融机构在北京触目皆是。这些迅速庞大的行业、职业,工作环境较好,社会声望也普遍较高,这不仅为北京青年提供了充分就业的机会,而且也改变了他们关于职业评判的标准。
我们的调查还表明,在业青年对自己工作环境的不满意,大大增强了他们“改换门庭”的决心,明确表示要“跳槽”的比例高达70.8%;另有23.7%的在业青年对自己的工作持“无所谓”的态度。我们认为,“无所谓”的态度,实际上表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境,他们既对自己的职业或工作不满意,又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要使这些青年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工作是不可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条件具备,他们也会加入到“跳槽”大军的行列中去的,这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人才流动是十分自然的现象,不流动而停滞则是不正常的。据报载,北京某大饭店在人员流动最频繁时,年流动率达到18%,近年来降到8%左右。而在国外某些行业人员的流动率一般在20%—25%, 所以他们认为,在某种行业,人员流动维持在15%左右是正常的。它们认为,一定的流动率能够保持高效率,使其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地位(《北京青年报》,1996年7月8日)。而在北京高校中,人员流动率也在5 %—10%左右。人员流动保持一定的比例,不仅是企事业单位本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这为青年的职业流动提供了可能。正是有这种极大的“可能”,才有相当比例的北京青年期望改变自己的工作。对一个企事业单位来说,如果有高达70%的成员想要离开自己,其发展的机会将随着这些青年一起流失。当然,青年寻求发展、寻求新奇的特性使其对职业的选择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其对未来的设计也需不断地调整,但不容忽视的是,社会的浮躁心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青年们对自己工作环境的重视,与他们的成就感、事业心相联系。他们把“有工作成绩”视为他们自己最大的幸福与愉快。与此相应的是,他们的忧虑与苦恼也集中在“工作不顺、学习压力”上。可以认为,青少年们把“事业”视为个人发展的最重要条件。尽管对事业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愿望却都是十分强烈的。他们开始认识到,自我的价值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奋努力、创造性地工作而实现的,他们的视野已经转向了社会这个更大的领域。他们自觉地把自我实现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这可以说是一个根本性转变。青年们强烈的事业心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应该珍惜这一点。
(3)北京青少年的人际交往
在本次调查中,有一道这样的测试题:“您认为改变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表4),其中选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比例达22.3%,位于各种选择的第二位,北京青少年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由此可以显现。但他们的人际关系究竟如何呢?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其亲属、老师、上级领导、同学、战友、邻居、同事,以及工作关系所形成的客户、熟人等等。就现代社会日益广泛的流动而言,青少年的交往对象应该越来越多,交际领域也应不断地扩大,但实际上,青少年的交际范围在逐渐缩小,可以结交的“知心”也越来越少,也就是说,“都市冷漠症”在充满朝气的青少年一代身上也已经显示出了它的症候。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们欢乐与苦恼的倾诉对象,主要是他们的朋友、丈夫(妻子)等;领导是最不受欢迎者,只有不足1 %的青少年愿意与他们交流自己的欢乐与苦恼。
我们的调查还显示出这样一种现象:“父母”既是某些青少年最乐意倾诉的对象,同时也是另一部分青少年最不乐意交流的对象。
表4 您认为改变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
有真才实学勤奋工作 62.0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受人拥戴有朋友帮助 22.3
运气好、时来运转
3.8
领导提拔老师器重
2.5
有钱财 3.4
父母有权有势
3.4
其他
2.5
表5
%
对父母说自己的苦恼 12.8
不对父母说自己的苦恼
39.5
对父母说自己的快乐 34.6
不对父母说自己的快乐
4.0
可见,一部分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其乐融融;而在另一部分家庭中,这样快乐的景象就难以寻觅得到。这至少可以说明,一部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即使是对自己的双亲,也是封闭的——他们对自己的父母也采取一种不信任的态度。
那么,北京青少年的朋友关系又密切到何种地步呢?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在闲暇活动中缺少活动的伙伴,在闲暇时间内极少“走亲访友”,这说明北京青少年的朋友关系也并非密切,能够建立长久信任的朋友很少,以致他们感到在闲暇生活中无伙伴而孤独。就此而言,我们认为,北京青少年的个人生活在趋于封闭,交往的范围在逐渐缩小。所以尽管他们希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这种美好的愿望还有待他们的努力才能实现。
那么,北京青少年认为怎样才能搞好人际关系呢?从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首先把“遇事为他人着想”、“待人入情入理”、“有人缘”、“不图恩报”作为搞好人际关系的第一准则(59.3%);其次是“努力工作,增长才干,有业绩”(12.9);列于第三位的是“有良好的社会风气”(12.5%)。也就是说,要与他人搞好关系,自己首先要“入情入理”,为他人着想,这种奉献式的交往方式,颇有着“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气概,折射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来。当然,这种被近60%的北京青少年认同的交际方式,究竟有多少青少年在实践着它,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北京青少年已经充分意识到,人际交往也是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方式,因此,建立一定的业绩,本人有才干,就能赢得朋友的依赖。人际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在北京青少年这里,更多的是从个人的角度去限定,带有严格的自律意味。
我们注意到,北京青少年对“老好人”式的人际交往方式基本上是不赞同的,对“相互利用”式的人际交往方式也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反对,这说明北京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准则基本上是健康的,这与其崇拜“人格”、“知识”的力量是相关的。
(4)北京青少年的发展方向
发展方向表明了一种追求的趋势和努力的方向,表明了青少年塑造理想自我的模式。调查表明:青少年们视之为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首先是人品,其次是知识,第三是健康。从我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来看,这三者恰好是其主要部分的三个构架。因此可以说,青少年所认同的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相符合的。如果说,我们青少年是在道德的意义上对“人品”表示认同的话,那么足以说明青少年们已经意识到道德对整个社会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当然,在青少年的心目中,人品与道德修养是不能等同的,尽管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但这也丝毫不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北京青少年认为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协调地进行,既包括知识,也包括人品——当然含有道德修养的意味。道德沦丧是人们对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丑恶与不良现象的痛切评语,青少年们对人品的重视已经表明了他们重树道德风范旗帜的决心。青少年们对人品的重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即他们已经开始冷静地审视人生,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认同,开始从理想化向理性化转变。
从对自我的强调,到追求人品,表现出一种文化的回归,但这种回归并非简单意义上的重复,它已经融入了知识、健康等重要内容。
青少年对知识的追求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的另一项测试也很能够说明这一点。(见表6)
表6 在目前情况下,您希望您或您的子女、 亲友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向
%
只要能看书写字就行了,早挣钱 0.8
念中专,能搞技术就行 1.7
上大学当高级人才 52.0
只要能挣钱,就连小学也不念1.7
顺其自然 39.7
碰运气
0.0
其他 4.0
选择“上大学,当高级人才”的比例高达52.0%;选择“顺其自然”的比例,占样本总数的39.7%。在这里,北京青少年没有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意向;也没有一个人拿自己或亲友、子女的前途撞大运:选择“碰运气”的比例为0。“上大学、 当高级人才”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向高文化层位发展的方向,表现出对知识与人才的充分肯定,这也是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相合的。我们的专访表明:不少青年在业余时间上各种培训班,以取得不同层次的学历。在这些“取证”、“拿文凭”的青年大军中,在校大学生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青少年们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完善自己,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发展方向。当然,青少年们对高级人才的理想化认识还有某种偏颇,他们对高级人才的理想化,定格在坐在办公室里读书、研究,操练仪器、仪表,而对高级人才的创造性工作,以及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完善。
顺其自然也是一种发展方向,它与“碰运气”是完全不同的。他们也希望通过努力寻求发展,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以,这部分青少年的选择表现得更为务实,当然,他们决不会放弃在各种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发展自己。在这里应当指出,在业青年与在校学生在这一选择上没有明显的差异,亦即各有40%左右的在业青年与在校学生选择“顺其自然”的发展方向。(见表7)
表7 在目前情况下,您希望您或您的子女、 亲友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向
在业% 在校%
上大学当高级人才 56.0
60.0
顺其自然 44.0
40.0
调查表明,北京青少年对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是“自信”的,不过他们认为这些才华和能力却难能发挥出来。(见表8)
表8 您认为您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发挥得怎样
很充分 充分 一般 不充分 很不充分
% 1.76.6
57.5
26.28.0
认为自己才能只得到“一般”的发挥的比例高达近60%;而认为自己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的比例却只有8.3%。这意味着有90 %左右的青少年有志干一番事业,但各种束缚限制了他们的手脚。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认为:
一、北京青少年对于社会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政治体制的改革方面;他们对搞活国有企业、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抑制通货膨胀和改善社会治安状况表现出相当的关心。这些社会问题、政治经济问题都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与以往不同的是,青少年们虽然也提出“抑制通货膨胀”,但“惩治腐败”的要求最强烈,而且,“增加收入”和“收入差距悬殊”的强烈呼声已经坚定不移地指向“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这说明青少年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社会机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转换和改革的重要。几乎再没有人为“市场供应紧张”而忧虑,但使他们又开始眉头紧皱的却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诸种不如意。
二、北京青年对工作环境总体上是不满意的。人才流动的强大号召力使他们渴望流动,京城的广阔天地也给他们提供了可以充分选择的就业机会,因此可以说,北京青少年是不安分的。他们极希望取得工作成绩,所以他们需要不断地开拓自己的发展天地。
三、北京青少年已经注意到社会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因此他们十分注重人品、知识与健康。它们希望能够成为高级人才,对自己的未来作出了美好的设计——当然也有他们不懈的努力。但也有不少青少年更加务实,决定“顺应自然”,用自己的努力与社会契合。这表明北京青少年的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北京青少年的现实追求与人生理想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分离,前者带有更多的独特性,而后者更多地考虑与社会主导观念、传统文化背景的一致,因此,这种分离倾向是可以理解的。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今天的北京青少年与其5年前相比, 无论是在思想观念、价值评判、还是行为选择上,都表现出了非常有意义的进步。他们在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稳步前进,这是非常可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