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_后现代主义论文

后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_后现代主义论文

后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后马克思主义是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新热点。它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后在西方兴起的一股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是原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衰落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新马克思热,是当代西方左翼思想的新亮点。后马克思主义是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后现代社会的土壤里滋长起来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后现代主义紧密关联的各种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综合国内外学者所采用的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主要可以概括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最广义的后马克思主义指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各种马克思主义;第二种是较为广义的后马克思主义,指的是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新马克思主义,可称为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第三种是较为狭义的后马克思主义,指的是建立在后结构主义或解构哲学基础上的后马克思主义;第四种是最为狭义的后马克思主义,主要指的是拉克劳、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这四种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各自具有不同的宽广或狭窄的涵义和范围,都各自具有其合理性。本文采用的是第二种较为广义的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将后马克思主义定义为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西方国家七八十年代以来逐步产生形成的后马克思主义,是与后现代社会紧密关联的各种各样的后马克思主义。我们认为将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各种马克思主义都称为后马克思主义的第一种概念过于宽泛、庞杂,而第三、四种的较为狭义和最狭义的后马克思主义概念又过于狭窄,很难完全反映当代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全貌。第二种较为广义的后马克思主义概念,既避免了第一种最为广义的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宽泛、庞杂,又超越了过于狭窄的第三、四种的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能够涵盖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后出现的各种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拉克劳、墨菲、福柯、德里达、鲍德里亚、利奥塔、德勒兹、加塔利、齐泽克、哈贝马斯、吉登斯、鲍曼、詹姆逊,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20世纪60年代前后,是西方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欧美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后工业社会”,60年代后西方的各种激进的社会政治运动、文化反叛思潮,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政治关系、文化模式产生了怀疑和反叛,由此引发了反思现代性批判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的理论家尖锐批判现代性社会的弊端,并力图解构现代性社会的实践及思维模式,创造出一种与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的理论。各种各样的“后”理论纷纷涌现,如后资本主义、后自由主义、后共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而后现代主义是其中最为流行的以“后”为名的理论,它不仅渗透到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等领域,而且流行到当代各种文化潮流中。所谓“后”,不仅是时间的前后,表示某种事物之后,而且更多地含有对过去事物的否定和解构。后马克思主义不仅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之后,而且意味着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某种否定和解构。后马克思主义中的不少人都认为,随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范畴和术语已无法有效回答和解释后现代社会的许多问题,只有解构和超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激活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才能真正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后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流派,各种理论的差别甚大,但是却都与后现代主义紧密关联,是在各种后现代的话语中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为此我们将后马克思主义定义为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

当代西方的许多重要学者就是将后马克思主义视为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上使用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丹尼尔·贝尔是最早提出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著名学者之一。在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他以《后马克思主义:西方的对话》为主题,把传统马克思主义视为对应于早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理论,而把经理与业主的分离、企业的官僚科层化、职业结构的复杂化这一后工业社会的状况称之为“后马克思主义时期”①。贝尔的后马克思主义对应于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可以理解为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詹姆逊区分了三代后马克思主义,第三代的后马克思主义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后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的后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后现代社会的马克思主义,而西方学者一般也把詹姆逊的理论直接称为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②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麦克莱伦也认为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同后现代主义思想结合起来的思潮”③。麦克莱伦所说的后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也是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拉克劳、墨菲被公认为后马克思主义的最有代表性人物,是后马克思主义的旗手,一般都认为他们在1985年出版的《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一书第一次提出了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的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拉克劳、墨菲所提出的后马克思主义指的就是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1989年拉克劳在《政治与现代性的局限》一文中指出:“我试图从马克思主义传统与后现代性的关系的角度来追溯后现代性的疑点。因为,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即把现代性解放叙事推向了极点,同时又构成了现代性解放叙事最初呈现的诸多危机的一种。从后马克思主义或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得以浮出历史地表的缘起而论,古典马克思主义的诸范畴所陷入的有关新语境是促其形成的因由。由于它们之间不断增强的紧张状态,这些范畴被带入到更新的,也更为复杂的语言游戏中。”④在这里,拉克劳采用“后马克思主义或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的表述,显然是把后马克思主义等同于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相关联,把现代性的解放叙事推向极点,又构成了现代性解放叙事的危机。后马克思主义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语境的危机中得以历史地形成的,是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的成员众多,各自的理论立场、思想观点差异甚大,但却具有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的思想特征。后马克思主义是扎根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的基础上的;后马克思主义者大多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理论家,是在后现代主义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力图借助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来改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后马克思主义运用后现代的话语,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做出了独特的批判分析,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是继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在西方新出现的具有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倾向的新思潮。后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已经过时,已经不能适应后现代的状况,因此力图通过解构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论,来革新马克思主义,激活马克思主义的传统。

二、后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科学的解构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解构性的思潮。在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中实现对现代社会的解构,否定现代性的绝对论、普遍论、本质论、总体论。建立在后现代理论基础上的后马克思主义,也解构了具有现代性特征的现代社会科学及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社会科学的解构,最主要是对现代社会科学的理性主义基础的解构。现代社会是理性化的社会,现代社会科学的最重要的特征是理性主义,对现代社会科学的解构,首先就是对理性主义的解构。

理性主义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基石。从15世纪、16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经过17世纪、18世纪的启蒙运动,西方社会经历了“除魅”的过程,逐渐摆脱了中世纪的蒙昧主义、信仰主义,而进入了理性主义的时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⑤。一切知识也必须在理性法则证明自己的合理性。现代社会所建立起来的社会科学也像自然科学一样都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之上。经济学是以“经济人”这种理性人的假设为前提,在理性计算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每个人都是利己的经济人,都会理性地计算市场交换中的利益得失,理性地计算成本、利润,从而才能形成理性化的市场经济。政治学同样是以理性人的假设为前提的,社会契约理论告诉人们,自然状态是有缺陷的,或者像霍布斯所说的是恐怖的战争状态,是狼与狼之间的丛林法则,或者是像洛克指出的缺乏公正的法律、没有裁判者,没有公共权力,个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为了更幸福地生活,人类在理性的指引下,通过契约转让个人权利,成立政府,建立了政治社会,因此能够过上更安全、更幸福的生活。同经济学、政治学一样,其他的社会科学(法学、社会学、甚至文学、哲学)都是奠定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上。

基于解构主义的立场,后马克思主义首先就把矛头指向理性主义,解构了理性主义,在后马克思主义看来理性主义并不是那么可靠的。作为解构主义大师的德里达(也是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家)认为,人类的思想只是通过符号、经过话语构成的文本,它的意义来自文字符号、话语本身,文字符号、话语(思想)是一种自足性的存在,遵循的是语言的规则。人类的思想无法超越文字符号、话语本身,试图通过文字符号、话语,通过人类的思想去把握思想之外的“逻各斯”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理性主义并非是可靠的。理性主义也是一种统治人、控制人的力量。在现代的社会科学中,理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力量,理性主义本身就体现了人的思想自由、思想解放,正是在理性主义的指引下,人类建立起合理的社会,实现了人的自由和解放。在后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理论家看来,理性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统治人、控制人的力量。福柯的权力观就揭示了理性主义同权力间的密切关系,在《规训与惩罚》中,他深刻地揭示出现代社会具有理性主义的规训、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权力控制:“全景敞视主义的规训——机制:一种能通过使权力运作变得更轻便、迅速、有效来改善权力运作的功能机制,一种为实现某种社会而进行巧妙强制的设计。”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已变成边沁所设计的那种监狱,理性规训、管理到处都是一种权力的眼睛,它甚至比暴力、法律、监狱更能有效地控制、支配社会。在福柯的眼里,理性不是人类解放的力量,反而成了一种新的控制、支配人的技巧和力量。

从一定意义上说,后马克思主义是否定社会科学知识的理论。后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概念是批判性的,突出表现在利奥塔对“科学”的批判性分析上。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一种现代性思维模式,就是推崇理性主义,推崇科学观念。科学在现代社会被视为真正的知识,是知识的代表,从而将科学置于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谁掌握了科学知识,谁就掌握了真理,谁就具有了话语霸权。但是,利奥塔将科学视为“科学性的语言游戏”⑦,也是一种叙事,不过它是不同于日常叙事的“元叙事”。因此科学知识与日常叙事只是具有不同的游戏规则的语言游戏而已,并非那么神圣。现代社会中,科学与叙事是不平等的,科学是具有话语霸权的“元叙事”,而排斥其他叙事,构成文化上的专制主义。利奥塔还对现代社会科学的两种元叙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区分了“人性解放的元叙事”和“思辨理性的元叙事”。前者指的是以启蒙思想为指导的倡导自由平等的法国政治式叙事;后者指的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思辨元叙事。正是这些现代社会科学中的元叙事具有维护现代社会的制度、思想、文化的合法化功能,因此利奥塔主张对科学知识、对元叙事的解构。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代表。后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科学的解构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解构,像拉克劳、墨菲那样,甚至把后马克思主义称为解构的马克思主义,他们主张通过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解构来激活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为了从当代问题出发重新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包含对其理论核心范畴的解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后马克思主义’。”⑧虽然后马克思主义肯定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价值,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却是否定和拒斥的,主张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和超越。后马克思主义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核心信条、具有本质论、还原论、决定论的倾向,他们从后现代的理论立场上,坚决拒斥具有本质论、还原论、决定论的现代性观念。比如,他们把历史唯物论作为本质论、还原论、决定论的信条加以批判和解构,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把复杂的社会历史归结为经济因素,还原为生产力。在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中,社会历史是非决定论的,不存在某种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不存在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因素,也不存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的必然的逻辑。社会历史只是一种非决定论的随机建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随机性、偶然性,对历史唯物论的真理性的宏大叙事,只能给以拒斥和解构。

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已经过时,虽然后马克思主义承认并肯定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及追求社会正义、人类解放的价值没有过时,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已经过时,后马克思主义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后资本主义时代,其社会结构、性质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经无法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内有效地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学说、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学说,尤其是有关劳动生产方式、社会阶级、革命和国家理论,是属于已经过去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话语,在后现代社会已经不适用,是必须否定和解构的。后马克思主义解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主张马克思主义的多样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是以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构成的统一的理论体系,后马克思主义认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单一的同质的理论,只能导致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他们所要解构的就是这种单一的同质的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代之以多样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且认为只有多样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今天激活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在后马克思主义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多样性并不表示马克思主义的没落,而恰恰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勃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正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多样性实现的,围绕着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各种解释、各种争论和冲突,恰恰表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特点。相反,一种单一的同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只会将自己变为丧失生命力的僵化的教条。后马克思主义主张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就是对单一的同质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解构。

三、后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科学的推进

具有后现代背景的后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科学更多的是批判、否定和解构。后马克思主义批评了现代社会的总体性、体系性的建构,主张批判性、碎片性,因此他们并没有刻意去建构一种不同于现代社会科学的新的社会科学体系。但是,这并非是要否认后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科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一方面,后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科学的理性主义、本质主义、普遍主义、总体主义、中心主义、科学主义的批判和解构,实际上改变了传统社会科学的观念、基础和方法,从而为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新的方向、新的基础、新的方法。另一方面,后马克思主义在对当代社会(后现代社会)的批判性分析中,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新的观点,这些新的理论和观点实际上是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对当代社会科学的推进。

后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对后现代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分析。在这种批判性分析中,也产生了新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理论。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分析,就此而言,后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在于它对现代资本主义特别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后现代社会)的深入分析。后马克思主义借助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现代资本主义(特别是后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行了批判,对其各种问题、弊病和危机做出深入的解剖和分析。如福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德勒兹对现代资本主义压抑性的批判、鲍德里亚、鲍曼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的批判、詹姆逊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批判、德里达对当代资本主义十大弊病的批判、哈贝马斯对晚期资本主义及其他危机的批判等等。

福柯对现代性的批判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的批判,但是他并没有明确地将现代性定义为资本主义的现代性,而德勒兹和加塔利则明确地将现代性诠释为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并力图将尼采、弗洛伊德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进一步揭露和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对人类的欲望的支配和控制。德勒兹和加塔利从赖希的欲望观念出发,将欲望视为革命的、积极的和生产性的力量,将欲望设想为一种机器,创造了一切社会和历史现实。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曾经是非常革命的力量,它使欲望得以扩张,所以资本主义前期就类似于欲望机器的不断扩张过程,它是对前现代社会的彻底否定,摧毁了限制经济发展的一切障碍,导致了封建行会制度的瓦解,代之以自由的生产和交谈,将市场关系扩展到每一个角落。资本主义推动欲望的生产、扩张转化为对欲望的限制、压抑。资本主义的市场、家庭、国家、交往方式以及意识形态都起到了操纵欲望生产压制欲望扩张的作用,所谓人道的自由的资本主义是找不到的。詹姆逊仍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资本主义,特别是晚期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力图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主张一种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詹姆逊将后现代社会相对应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因此他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就是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批判。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就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是后工业社会、消费社会、跨国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与晚期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相联系的一种“工业文化”、“商业文化”。后现代主义文化变成一种商品交易、消费主义的文化,这是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体现,恰恰因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具有商品化、消费主义的特征,因此作为其文化表现的后现代主义就无法摆脱商品化、消费主义的特征。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后,西方的许多正统思想家声称马克思主义已经终结,社会主义已经失败,资本主义已经取得最后的胜利,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针对福山等人对资本主义自由制度的颂扬,德里达针锋相对地指出,当代资本主义是一天不如一天的病态世界;他揭露和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十大弊病,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这十大弊端是:(1)失业。(2)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被剥夺。(3)西方国家间的经济战争。(4)在自由市场理念、规范和现实方面控制矛盾的无能。(5)外债及相关机制的恶化。(6)军火工业和贸易不断扩大。(7)核武器的严重扩散。(8)种族间战争的加剧。(9)黑手党和贩毒集团的泛滥。(10)国际法及国际机构中的霸权。后马克思主义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分析中,也提出了自己的经济理论和政治理论。

后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学的解构甚至抛弃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利奥塔提出了利比多经济学,引入了弗洛伊德的利比多(欲望)理论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利比多化,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中可以识别出隐藏的利比多,利奥塔认为社会经济过程中的动力来自于人类的欲望。与利奥塔的利比多经济学类似,德勒兹也是通过欲望来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曾经作为革命的力量,摧毁了限制人类欲望,从而限制经济发展的封建制度,使人类欲望得以扩张。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又使自己变为对欲望的限制、压抑的力量。他们都试图在经济学上以欲望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生产、生产力的概念、理论。鲍德里亚则提出消费社会和符号经济学的理论。按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社会首先是一个经济关系体,其中,生产是基础,是生产决定了消费和交换。鲍德里亚认为,传统的生产社会已经被后现代的消费社会取代,消费取代生产的作用成为支配整个社会结构的主要力量。在传统的经济学中,消费是生产的从属,是对商品的消耗和使用。而当代社会中,消费不仅是一种消极的消耗、使用商品的被动过程,消费本身创造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动力,消费的逻辑已取代了生产的逻辑,统治了现代资本主义,构成了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消费本身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消费从原来的消耗物品的过程转变为某种生产的过程,是消费决定了生产。在当代社会,消费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消费的对象不是传统的物质性物品,不再是衣食住行的物质需求,消费的对象是符号,是一种体现风格、威望、豪华、权力、地位的符号。为此,鲍德里亚提出了著名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还具有符号价值,资本主义不仅是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还是一种符号控制,社会的不平等不仅是占有的不平等,还体现了符号上的不平等。比起剩余价值的占有来说,符号控制是一种更加微妙的极权主义。在经济学理论中,英国的鲍曼也同鲍德里亚相类似地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走向消费社会。

后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政治理论,它解构了近代开始形成了政治学理论的许多基本观点,提出了一些与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政治理论和观点。后马克思主义的微观政治论:后马克思主义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的同时,提出了一些改变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主张,提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新的政治理论。西方传统的政治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政治权力、国家、阶级、政党、制度等根本问题,后马克思主义摒弃了这种宏观政治论,排斥了宏观政治的分析模式,而关注非中心化的多元的、分散的权力关系。福柯的微观权力学研究的是边缘、局部、底层的效力关系,而利奥塔、德勒兹、加塔利等人强调的也是个体性、差异性、无中心性的微观政治。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后马克思主义,强调“话语”世界,从革命政治转向话语政治,拉克劳和墨菲认为社会是话语的世界,“社会概念被理解为话语空间”⑨,他们的领导权理论就是主张把政治转换为话语的争夺,把未来的社会主义战略变为争夺话语霸权的斗争;而哈贝马斯话语民主理论也强调通过公共领域的对话、协商,来克服资本主义民主局限性。在后马克思主义看来,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阶级斗争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已经过时,他们认为战后发达国家的女权运动、和平运动、生态运动等新社会运动无法还原为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为此,主张解构阶级概念,代之以暂时性的、异质性的、变动性的身份概念。以身份政治取代阶级政治,为当代新社会运动提供理论支持。后马克思主义认为,传统的政治理论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自由主义,都是一元论,强调普遍主义,追求某种统一性、一致性,而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却是多元性、差异性的政治。德勒兹认为“本性的差异早已称为解释事物的关键:我们必须从这些差异开始,我们必须首先重新发现这些差异”⑩。为此他还提出差异政治策略。无论是利奥塔对后现代状况的描述,还是拉克劳、墨菲的激进的多元主义民主理论的主张,都体现为一种差异的政治论。

注释:

①[美]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4页。

②参见[美]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8页。

③[英]麦克莱伦:《当代马克思主义流派》,载《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④[英]拉克劳:《政治与现代性的局限》,载周凡主编:《后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355页。

⑥[法]福柯:《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35页。

⑦[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99页。

⑧⑨[英]拉克劳、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5页。

⑩陈永国:《游牧思想——古尔·德勒兹、费利克斯·瓜塔里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后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_后现代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