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模式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审计模式通常可归集为详细审计模式、会计报表审计模式、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四类。
(一)以辩证、客观的态度正确
认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有其科学性和先进性。虽然它是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我们不能以经济发展水平和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否定该模式。
在跨国公司不断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企业同样在不断地走出国门,向海外拓展业务。国际资本的流动也带动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跨国界发展。从这层意义上讲,审计是没有国界的。因此,中国审计准则的制定和颁布机构并未排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而是积极与世界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潮流相适应。财政部颁布的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在字里行间就已经或多或少地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不仅是政策层面,在审计实务界,也有一些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在借鉴国际会计公司审计经验的基础上,自行开发了以风险评价为中心的审计程序。尽管如此,从行业整体分析,大多数注册会计师基本上仍按照详细审计模式或会计报表审计模式实施审计,把审计的主要精力放在具体交易事项或期末余额的细节测试上: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在观念上没有接受风险导向审计,更谈不上在实践中尝试和倡导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了。这反映了整个行业对风险导向审计这一现代审计模式认识上的欠缺。
当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同样也存在问题:一是自身尚未形成严密、科学的体系,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二是在审计实践中还缺乏有力印证。综观2001-2001年美国出现的一系列大型跨国公司财务舞弊招致的审计失败案例,大多是审计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被不恰当地大量运用,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当持辩证、客观的科学态度,既不能拒之千里,又不能操之过急。在观念上要认同和接受这种审计理念,在行动上要循序渐进,通过实践逐步摸索、完善。
(二)针对不同的被审计单位选择采用不同的审计模式在我国,目前可以考虑选择以下两种混合审计模式:
1.以制度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为辅的混合审计模式跨国公司、上市公司、企业集团等大中型企业,通常其资产、资本和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经济业务比较复杂并且发生频繁,经营范围比较广,分支机构比较庞大、分散。因此,其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更多地依靠较为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而非一个或数个经营管理者的直接指挥。对这类被审计单位,通常应当考虑选择采用以制度基础审汁为主的审计模式,在保证审计效果的同时提高审计效率。
2.以会计报表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为辅的混合审计模式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通常其资产、资本和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经济业务较少,业务流程简单,经营范围比较单一,管理层次很少,内部控制不太健全。通常应当考虑选择以会计报表审计为主的审计模式。
以民营企业为例。尽管一些民营企业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规模逐渐扩大,并开始尝试制度管理方式,但在民营经济体系中,绝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家族式管理方式下。一般由企业的创业者自任董事长或总经理,其他亲友分任重要管理岗位。这类被审计单位的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健全或形同虚设,因此,在审计时采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条件尚不具备,应当采用以会计报表审计为主的审计模式。
当然,无论以制度基础审计为主还是以会计报表审计为主,都应该同时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并将之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现阶段,需要着重关注以下问题:(1)在接受审计委托前,高度重视对客户相关情况的全面了解,充分考虑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2)在编制审计计划时,正确界定重点审计领域和审计重要性水平,合理分配审计资源。(3)在实施审计测试时,考虑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改善审计证据的客观性。(4)在审计全过程中,广泛运用分析性复核测试程序,以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5)在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工作中,切实落实三级复核制度,层层把关,有效控制审计风险。(6)在出具审计报告后,继续关注重要客户的相关信息,尽可能降低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