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竞技体育价值观及其背景分析论文

当代中国竞技体育价值观及其背景分析论文

当代中国竞技体育价值观及其背景分析

马 腾

(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洛阳 471934)

摘 要: 1840年以来以人为本的竞技体育价值观开始形成;人们在认识竞技体育时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需求;政治观集中体现在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上;国际竞技体育走势和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当代中国竞技体育文化的认知背景主要表现为批判与宽容、荣誉与价值、求是与创新.

关键词: 竞技体育;价值观;多元化;中国

0 前言

2016年里约奥运会落下帷幕,超过50%的电视收视率,新闻联播长达7分钟的报道,促使人们在经历了2015年对金牌讳莫如深的一段时间后,开始重新反思竞技体育的价值和意义.唐宏贵提出,体育价值观是人们以自身需要为尺度来评价体育这种社会现象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观念[1].照此,竞技体育价值观就是人们以自身需要为尺度来评价竞技体育这种社会现象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观念.中国奥运代表团在经历了伦敦奥运会和里约奥运会后,学界有必要再次深入讨论我们的竞技体育价值观,以面对各执一词的坊间对话.笔者试图将视角调整到更宽视域和更广的背景下,探讨当代中国竞技体育价值观的生成历程、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存在背景,为引导我国竞技体育价值观向有利于体育事业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提供参考.

说到底武侠小说不过是一种娱乐项目,大家平时上班学习那么辛苦,好不容易娱乐一下还要这么费劲,那也太不划算了。

1 中国竞技体育价值观生成历程

从时间轴上看,中国竞技体育价值观的生成可以向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无限”追溯.然而,考察当代中国竞技体育价值观的生成,只需要将视野拉伸到1840年.在这170多年里,中国竞技体育价值观伴随着社会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1 1840年到1911年

鸦片战争爆发后一连串的失败,迫使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上国天朝一下子变得国贫民弱,泱泱大国受尽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压与掠夺.民族危亡之际,维新启蒙运动带来的军国民体育思想逐步形成,并占据了主流地位,“强国强种”“尚武救国”开始成为体育运动的应有责任.“这一时期,虽然不同阶级或不同阶层在倡导军国民体育思想时动机和目的有所不同,但以兵式体操为主的体育教学内容和以通过军国民体育教育所达到强民救国的目标却是一致的,应该说军国民体育思想在那个时期集中体现了‘强民救国’的核心价值观”.[2]笔者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屈辱条约的签订是当代中国竞技体育政治观(中华民族精神指引下的中华体育精神)形成的滥觞.

1.2 1912年到1949年

中华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和兴盛时期.这一时期体育价值观的突出表现是对军国民体育观念的挑战.虽然1915年时仍有人以“富国强兵”为据,坚持学校要进行兵操教育的主张,但与全社会的反对者力量相比,那只能是一种无病呻吟了[3].到了1919年,就连提出《军国民教育实施方案》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也不得不承认,军国民主义已不合教育之潮流,故对学校体育应加以改革[4].但是,这一时期,竞技体育所承载的民族救亡的历史使命依然在众多体育价值观中占据主流地位.资料显示,国民政府时期, 多种新式的体育项目取代了原先单一的兵式体操,运动比赛开始盛行,但用旧伦理规划新体育,强调体育救国救种的重要性,依然是国民政府体育思想的一个特点[5].

1.3 1949年到1978年

新中国之初,党和政府重视包括竞技体育在内的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逐步形成.但由于种种原因,到了1960年代,体育工作调整方向,“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指导思想形成,竞技体育开始成为体育事业的重点发展对象.1961年,国家体委提出对运动队进行精简和调整,并以10个主要项目为重点进行了部署.1962年,全国继续在保持10个运动项目的前提下对优秀运动队人数再次进行了精简[6].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随后的10年对我国竞技体育造成了巨大破坏.

1.4 1978年到1992年

人类掌握知识需要实践和内化的过程,新生入学教育也无法脱离这个规律。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不能追求一蹴而就,而应该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特别是当其有了一定体验和经历后,碰到后续研究与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时,往往也是我们巩固前期入学教育的好时机。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研究生入学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开学后的几天或者几周。也可以衍生到开学后的一段时间甚至是一个学期严格组织实施,并对实施情况根据评估,总结经验,形成更加系统性、规范化的研究生迎新入学文化。

1.5 1992年到2014年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社会开始了空前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中国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竞技体育事业也开始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1993年,国家体委出台《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8].随之,以足球为突破口的职业化改革拉开了序幕.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国人体育价值观的焦点开始从竞技体育赛场转向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竞技体育价值观向多元化迈出了重要一步.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多方努力促成的体育体制改革步伐放慢,人们的竞技体育价值观出现“回潮”:在北京奥运会上一展中华体育健儿风采成为举国关注的热点.然而,在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放慢脚步的同时,国家层面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北京奥运会以后,国人对竞技体育价值和走向的讨论迅速展开.李娜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案例进行考察.2012年3月巴黎网球赛上,有记者问李娜:“为什么你表现得比别的中国运动员更能畅所欲言?”她说:“对我来说我只不过是一个网球运动员,我打球不是为了国家,而只是为了尽力去做好自己的这份工作.”且不说李娜是否确有此言论,但网民们在短时间内为李娜的个性争取到更多的尊重,这在前几个历史阶段都是难以想象的.

人类在与动物“分手”后,道德便成了人之为人的基本准则,因此,在普适道德上人们是不应该有区别的.颜天民认为,竞技体育活动是主体之间在身体运动能力方面所进行的比较性竞争,它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在一种公开的状态下,强调公平竞争、公正评判.竞技体育活动摒弃一切与人类社会基本生活道德准则相悖的行为,它所提倡的公平、公正、和谐和友爱,是为人类美好愿望的一种理想化追求[10].冯霞从人文体育观的理论出发,提出体育文化建设的要务首先在于“立人”,在体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尺度[11].鲁长芬认为,人在体育中的主体价值日益突出.以人为本,实现对人类生命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怀将成为21世纪体育发展的主题[12].不过有学者指出,现代竞技体育公平仍面临作为道德的公平的消解、制度公平和机会公平的有限性的困境与挑战[13].

1.6 2015年至今

竞技体育运动不是个体的自由活动,也不是群体的自发活动,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行为.因此,竞技体育在构建以个体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框架时,还必须照顾到竞技体育的社会观.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人们的需求朝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调和好内部矛盾,要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服务,还要为社会和谐服务.因此,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新世纪体育既弘扬体育的个体价值,又重视体育的社会价值,并将体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整合到体育改革与发展中,使人与社会发展在体育中获得了高度的统一[14].

2 当代中国竞技体育的多元价值观

2.1 道德观

黄昏,遥远的天际映射不想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夕阳余辉,那余辉无奈而凄婉。在凄婉的余辉映照下大地被镀上了一层凄婉的殷红。几只栖于树干上的乌鸦,“苦呀——苦呀——”的干嚎,它们不和谐的鸣叫拽动着空气中悬浮的不祥异动。

2.2 社会观

2015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党组公布了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提出“取消了亚运会、奥运会贡献奖奖项的评选,对全运会等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只公布比赛成绩榜,不再分别公布各省区市的金牌、奖牌和总分排名;……今后将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投入产出效益等多个角度研究设立体育事业发展的评价指标.”[9]同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再次陷入“全运会金牌榜事件”,起因是同年1月30日公布的《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竞赛规程总则(草案)的通知》中有“公布代表团成绩榜,包括金、银、铜牌数,奖牌数和总分数”字样.其后,体育系统对金牌讳莫如深.至此,竞技体育价值观的多元化走向了一个极端.2016年里约奥运会如期举行,毋庸讳言,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射击、体操2个传统优势项目上优势不再,羽毛球项目问题多多,总的金牌数与坊间预期有一定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女排所引发的全民热情从另一方面凸显出竞技体育的意义,也让人们更加理智地看待金牌的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会见第31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讲话:“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同时英雄要敢于争先、敢于争第一.……希望同志们继续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提高在重大国际赛事中为国争光能力,有力带动群众体育发展.”就更有意义.

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合法席位,国家再次回到把竞技体育作为政治、文化突破口的道路上来.同时,人民也开始把所有压抑的情感和对国家、民族的认同集聚到国际体育竞技的赛场上.竞技体育“振兴中华”,运动健儿“为国争光”的核心价值观得到空前统一.1986年,国家体委出台《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这是一场由上而下发起的体育体制改革运动,其目的是在举国体制的单一模式上,调动各方面办体育的积极性,推动体育社会化、科学化,创造把我国建成为体育强国的各种条件,促进体育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使体育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7].社会对于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的英雄形象普遍认可.

2.3 政治观

竞技体育国际观是指人们对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或作用的认知与理解.随着我国竞技体育成绩的不断提高,关注国际竞技体育走势和提高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奥运争光计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发展竞技体育应努力“培养国际体育组织领导人,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逐步提高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的影响力.”[17]张晓义提出,在国际体坛中,中国要积极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发展,积极维护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以尽力消除国际竞技体育地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这也是中国竞技体育的国家使命[18].

事实上,重庆市对数字出版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整体不强,且较为分散,无法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数字出版业的发展。

2.4 国际观

竞技体育所表现出的竞争越来越关乎国家形象、国家荣誉和国家利益[15].当代中国竞技体育政治观集中体现在“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上[16].也正是在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为核心的竞技体育政治观的主导下,我国体育健儿才在国际赛场上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战绩.当然,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竞技体育所承载的“为国争光”的责任有所下降,竞技体育在政治上表现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向多元化加速发展,但是竞技体育所表达的“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精神依然支配着最广大国民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里约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说:“中国体育健儿的出色表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全世界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自信心,是中国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

3 当代中国竞技体育价值观的形成背景

3.1 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大陆民族文化,它发展了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个性.中国文化中浓郁的儒家思想成为人们根本的价值观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19]儒家追求通过人格的完善、心性的复归,由“尽心”“知性”而“知天”,从而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从哲学意义上讲,这种获得最大精神自由的追求属于“内在超越”的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竞技体育,从宏观上讲,就是要促进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人与人之间在竞技体育方面的和谐[20].从这一点上来讲,竞技体育与儒学文化是交融合一的.尽管也有人提出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背景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但对儒学与竞技体育关系的整体认知是积极的.有人提出,“几千年来,儒家思想在给我们构建了丰富的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从本质上改造西方竞技体育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弊病.在今天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日益频繁的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儒家学说中的积极因素进行剖析(不是回归,更不是倒退),培养中华民族健康向上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我国竞技体育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21]

3.2 认知背景

3.2.1 批判与宽容

“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现代’社会,具有现代社会的一些典型特征.从价值观研究的角度来说,现代社会的最大特点是理性化和世俗化.”[22]人们开始以批判的姿态面对改革或者妥协,开始检讨反思理性,开始注重精神文化价值和全球意识的培养,也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换句话说,人们开始在行为上以各种不断变化的、矛盾的甚至对立的姿态展示现代社会的多元性,批判和宽容第一次较为和谐地被摆在桌面上展开交流.人们开始认识到,何智丽事件、王治郅事件、田亮事件等这一系列事件所包含的,不再仅仅是“爱国”“集体主义”和“自私自利”的简单取舍,而是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分割模糊和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矛盾的集中反映.因此,处理这些个案问题也不再是批判或者宽容的问题,而应该引起更深层次的思考.“新的形势下,运动员劳动成果的归属如何界定,收入分配制度如何调整,新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的原则,是关系到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的效率与公平、保持我国竞技体育良好社会形象的关键问题.”[23]

例 8:原文:I believe we owe this chap something.This Chinese man won’t give up.Keep back for now.No point waking the dragon.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切实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并且也要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结合数学的自身特点,灵活开展价值观的渗透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2.2 荣誉与利益

由于分配不均,投资主体在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常常陷入荣誉与利益两持不的尴尬境地.以国家荣誉为己任的体育组织认为,企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介入竞技体育的目的是帮助体育主管部门实现奥运争光,因此,外来的人、财、物的投入应当部分地,甚至于全部地属于社会公益行为,或者说国家利益永远至上.而外来介入单位则更关注行为本身所带来的商业利益.这种由价值观不同所造成的利益上的扭曲和市场上的直接冲突已经在当代中国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了很多年,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竞技体育政治观和实际利益行为之间的割裂,直接来自于当代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战略的不合群,其根源则是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生产关系还没有理顺.

3.2.3 求是与创新

实事求是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首要经验,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法宝.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每一次推进都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着密切联系.这一思想理论已经融入到国人的基本认知观念中,是我国体育事业继往开来的重要动力,是竞技体育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有力支撑.40年来,国家发展竞技体育和对竞技体育发展道路的思考都是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认知进行的,也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才能使自己(或者组织、群体、国家)的思想和行为合乎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才能实现竞技体育事业的不断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研究当代中国竞技体育价值观及其形成背景是研究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课题.2015年以来的一系列事件让这一课题研究的价值凸显,学界有必要肩负起引导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重任.统观中国竞技体育价值观形成历程和加速多元化的特点,核心价值观在人、社会、国家和世界之间依然有鲜明体现,具体表现为:以人为本的竞技体育道德观开始形成;当代中国竞技体育价值观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需求;政治观集中体现在“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上;国际竞技体育走势和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 唐宏贵.体育价值观念的擅变与社会体育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113(2):9-12.

[2] 程文广.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论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31.

[3] 崔乐泉,罗时铭.中国体育思想史(近代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4] 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69.

[5] 郎净.近代体育在上海(1840-1937)[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237.

[6] 傅砚农.中国体育通史(第五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92.

[7] 国家体委.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G].体育运动文件汇编(1982~1986年),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1986:68.

[8] 国家体委.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G].体育改革文件汇编(1992~1995年),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内部资料,146.

[9] 国家体育总局.中共国家体育总局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EB/OL].http://www.sport.gov.cn/n316/n337/c208309/content.html.

[10] 颜天民.竞技体育的意义——价值理论研究探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05.

[11] 冯霞.人学视野中的人文体育观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26.

[12] 鲁长芬,陈琦.从当代体育价值观的转变透视体育本质[J].体育文化导刊,2006(6):26-28.

[14] 振,刘波,徐龙.价值、原则和美德:公平视域下的竞技体育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9):17-23.

[15] 陈琦,鲁长芬.新时期体育价值观转变与体育本质、功能和目的[J].体育学刊,2006,13(2):1-4.

[16] 刘爱杰.竞技体育的时代价值与功能:2015年运动训练科学高峰论坛致辞[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8(1):54-55,63.

[17] 国家体委.奥运争光计划纲要[G].1995.

[18] 张晓义.国际竞技体育地域发展不均衡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5):29-32.

[19] 陆璐.中华传统文化与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铸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2):185-187.

[20] 姜勇.浅析儒家思想对构建我国和谐竞技体育的不利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2):13-14,39.

[21] 王永林,袁国伟.论儒家思想对中国竞技体育的积极影响[J].黑龙江史志,2008(10):44-48.

[22] 童世骏.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状况的背景分析[J].潘维,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4.

[23] 刘平.“田亮问题”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1):19-23.

An Analysis of Views on the Value of Sports and its Background in Contemporary China

Ma Te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471000 ,China)

Abstract :People-centered ethics began to take shape in China since 1840 and more attention was paid to social needs when competitive sports were recognized.In the background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the political aspect of sports value is embodied in the Chinese sports spirit which takes as its core “striving for glory of the country,and commitment to the country selflessly”;and the trend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sports and discourse of our country’s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have been the focus of attention.Currently,the cognitive background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s culture is characterized in criticism and tolerance,honor and value,seeking truth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values;pluralism;China

中图分类号: G8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970(2019)11-0039-05

收稿日期: 2019-09-10

基金项目: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BTY013)

作者简介: 马腾(1977—),男,回族,河南洛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人文社会学.

[责任编辑 胡灵敏]

标签:;  ;  ;  ;  ;  

当代中国竞技体育价值观及其背景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