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指导作文——《记一次成功的小实验》作文教学过程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过程论文,心理特点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有幸听了上海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特级教师陈震老师的一堂别开生面的作文指导课《记一次成功的小实验》,令人受益匪浅。
指导课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学习例文,学习如果将重点部分写具体的方法。第二课时由三个环节组成:
一、出题设悬,激发好奇心理
第二节课伊始,教者在黑板上板书“40+40=?”随即提问:“同学们,看了这一算式,你们会怎么想?”同学们一个个端坐在座位上,眼睛直盯着微笑着的老师,谁也不出声。大约两三分钟后,教室里像炸开了锅……真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在瞬间得到驰聘。
二、实验演示,激发探究心理
面对同学们的催促,陈老师说:“要想知道答案,请看老师给大家做个实验。”老师先取出两只量筒,一只量筒里装有40毫升的酒精,另一只量筒里装有40毫升的水,巡回让学生看刻度,闻气味后,老师问:“同学们看到老师事先准备的这两只量筒,你们又是怎么想的呢?”众说纷纭:“两只量筒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我脑中的疑团更大了,简直塞满了整个脑袋瓜儿。”“看到这两只量筒,我不由得产生了许多疑问,真弄不清老师葫芦里到底是卖的什么药。我真想一下子钻到老师的脑子里,看老师是怎样想的。”紧接着老师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将40毫升的水小心地倒进酒精量筒里,奇迹出现了:混合后的酒精水的刻度为"76"。老师又问:“40毫升的酒精加40毫升的水怎么变成了76毫升,同学们又有什么想法?”教室里更热闹了,同学们的脸上出现了惊讶的神色,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我看得清清楚楚老师倒时一滴也没有洒下,难道40+40不等于80,而等于76?”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学生急待弄清其中的原因。小学生探究知识或遇事总想问个为什么的心理在此刻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三、知情明理,激发“欲吐”心理
40毫升的酒精加40毫升的水为什么会变成76毫升呢?在同学们的再三催促下,大屏幕上出示答案:“原来水的分子结构紧密,酒精的分子结构稀疏,它们混合以后,部分水分子钻到酒精分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随后,老师借用媒体演示了这个过程,同学们长长地嘘了口气:“原来如此,40+40有时的确不等于80。”同学们个个脸上又出现了满足的神情。老师又问:“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大家此时的情形?”“恍然大悟。”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最后老师又让学生按照“出题—准备—实验—明理”的过程,结合自己内心的变化,按照“过程完整、前后连贯、内容具体”等要求进行作文,同学们大有不吐不快之感,一个个激情满怀,一挥而就。作文写得有血有肉、情节迭宕起伏、情趣横生,让人看后拍案叫好。
陈老师在本节作文教学中,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紧紧抓住学生的内心活动,辅以适宜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提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边思边说,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