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交往缺失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缺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者在《教学与管理》2002年第10期上撰文认为,交往是主体由相互认识与相互理解走向共同理解的过程。课堂教学也是一种交往活动。但是,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的主体参与教学交往。中小学课堂教学交往存在着诸多缺失:①课堂教学交往过程单边化。教师的教学观念是造成课堂教学交往过程单边化的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向全体学生灌输为主,以教师面向全班学生的单向交流为主,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另外,班级上课制则是造成课堂教学交往单边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②课堂教学交往类型单一化。课堂教学交往可以分为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还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类型。但实际的情况是,在课堂教学交往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十分缺乏,而师生交往的形式也很单调。③课堂教学交往缺乏公正性。在课堂教学交往中,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在地位、角色和社会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如何对待这些差异,直接体现着课堂教学交往过程的公正性。④课堂教学交往低效性。课堂教学交往的目的是要在交往主体——师生之间达成共同理解。即包括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也包括对知识思想等的意义理解。前者使双方的需要、意图、意见和行动达到一致,使二者相互作用,后者使学生获得知识意义、思想,使学生在交往关系中和相互理解中获得经验与精神生活,获得自我理解。但现有的课堂教学交往在这两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低效的。总之,从交往实践观的角度来分析课堂教学,有助于我们克服其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学校和教师应针对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重构自己的课堂教学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