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江苏 常州 213000)
【摘要】目的:探讨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治疗的20例危重症患者行PICCO的临床和护理资料。结果:16例经使用PICCO救治病情明显改善,2例患者因为病情较重死亡,2例患者家属放弃治疗。结论:PICCO对治疗危重患者有积极的意义,相对全面的反映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心脏收缩功能的变化,能对危重患者进行有效的液体复苏,调整患者心功能。
【关键词】危重患者;PICCO;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8-0170-02
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ulse - indicated Contour Cardiac Output,PICCO)是一项全新的脉波轮廓连续心排血量与经肺温度稀释心排量联合应用技术,仅用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就能精确、连续监测心排量及外周血管阻力、心搏量等变化[1]。PICCO临床应用时相对安全,可对危重症病人进行持续血流动力学监测。临床上可根据计算机测量出的各项参数,对危重症患者如心衰、低排综合症等治疗进行指导。我科对危重症患者行PICCO监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7年1月~2018年1月共20例患者进行PICCO监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5~89岁,留置导管时间3~9d,心力衰竭8例,感染性休克4例,ARDS5例,多发伤失血性休克3例。 1.2.1 建立监测通道 患者取平卧位,充分镇静镇痛,置入颈内或锁骨下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一根,予监测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连接PICCO测温传感器探头。股动脉放置PICCO导管,连接测压/测温换能器[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测量
测量时,从中心静脉导管向右心房注入冰盐水(2-8℃),其随血液流动经过各个腔室到达PICCO 导管接收端,血液被稀释,这一温度稀释过程由导管前端热敏电阻感应,计算机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生成曲线,得到各项参数[2]。冰盐水推注时快速均匀(<4S),过程需三次,最后取平均。
2.结果
本组16例经使用PICCO救治病情明显改善,2例患者因为病情较重死亡,2例患者家属放弃治疗。导管留置期间未出现导管相关并发症。
3.PICCO监测临床参数及其意义
心指数(CI)心指数(L/min×m2)=每分心输出量(L/min)/体表面积(m2)。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2.4~4.2L/(min.m2)。低于2.5可出现心衰,低于1.8并伴有微循环障碍时为心源性休克。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EDI)正常值为680-800ml/㎡,舒张末时心脏4个腔室的容积之和是评价前负荷是否充足的指标。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3.0~7.0ml/kg)大于高值提示肺水过多,将出现肺水肿[3]。
4.讨论
4.1 PICCO导管护理
PICCO导管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并做好管路标识,每班记录导管表面的刻度值,保持导管固定在位畅,隔日更换穿刺点处敷料,若有渗血需及时更换,各连接处连接紧密,导管内无血液反流,保证持续压力袋的压力维持在300mmHg(1mmHg=0.133 kPa),从PICCO导管处抽血后,及时冲管,以免血块堵塞管道影响波形。股动脉导管置入侧肢体应制动,在翻身时注意管道的安全保持轴线,遵医嘱予约束措施,导管固定保持一定的活动范围,以防患者翻身或躁动时管路滑脱防,预防非计划拔管。每日评估拔管指征,PICCO导管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10d,若患者出现高热、寒战,应立即拔除导管,导管尖端做细菌培养。
4.2 并发症的护理
每班评估穿刺侧肢体皮肤色泽,温度,感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发现病人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立即汇报医生,采取局部保温等护理措施。若患者出现明显肢体肿胀,提示静脉回流受阻,为避免下肢缺血,应立即拔除导管。
4.3 拔管护理
患者病情稳定,血流动力学参数正常,应及时拔管。动脉导管拔除后用按压15~30min,并贴透明敷料。拔管24h内患侧肢体应尽量制动,以免导致出现。
PICCO是一种对急危重病人的主要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监测的简便、安全的技术,是采用温度热稀释法测量心排血量的方法,能有效的判断心功能,通过分析动脉压力波形下的曲线面积来获得反映心脏前后负荷和血管阻力变化的各种参数。
临床上根据计算机测量出的各项参数,对危重症患者如心衰、低排综合症等治疗进行指导。PICCO临床应用时,护理人员应熟悉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各种监测指标和报警的处理,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重视患者基础护理,熟练掌握各种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徐艳.监护技术的新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6,30(6):441-443.
[2]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3.
[3]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6-37.
论文作者:把玲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4
标签:导管论文; 患者论文; 动脉论文; 参数论文; 病情论文; 危重症论文; 动力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