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推动西藏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论文

“度”:推动西藏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论文

“度”:推动西藏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

郭孟伟 西藏藏医药大学宣传部

摘要: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不但要全面认识思政课教学的普遍规律,还要深刻把握西藏高校的特殊规律。因而,上好新时代西藏高校思政课就必须把握好“十个度”,即把握好教学目标的高度与梯度,既要体现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还要符合西藏高校的实际;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既要抓住课程的核心要义,还要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把握好教学方法的常度与韧度,既要善于运用有效的常规方法,还要主动探索符合西藏高校特点的灵活方法;把握好教学情境的温度与亮度,既要用真情感化学生,又要用真理教化学生;把握好教学评价的尺度与效度,既要遵循科学的标准,又要凸显合理的效度。

关键词: 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度”

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不但要全面认识思政课教学的普遍规律,还要深刻把握西藏高校的特殊规律。因而,上好新时代西藏高校思政课就必须把握好“十个度”,即把握好教学目标的高度与梯度、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教学方法的常度与韧度、教学情境的温度与亮度、教学评价的尺度与效度。

当地丘陵较多,主要种植一季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现阶段处于用肥淡季。在国家化肥使用零增长政策影响下,当地农民施肥结构有所转变,今年化肥总体销量有所下降,尤其今年单质肥的销量有所降低,而新型肥料销量有所增加,原因有三:一是新型肥料利润较高,经销商推广力度较大;二是新型肥料效果较突出,农民愿意接受;三是农民用肥开始注重节约劳动力。

一、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好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度与梯度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想要达到的基本标准、总体规定和预期结果,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特点有:其一,具有主观性,以观念形态反映了教学活动预期的“应然”的理想状态;其二,具有指导性,既估量了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还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其三,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教学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围绕而不得偏离或背离教学目标。因而,只有教学目标明确而合理,才能统领和聚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教学评价等各种教学因素,才能引领和指导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反之,如果教学目标不清晰或不合理,那必然导致教学活动陷入随意妄为或混乱不堪的境地。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民族地区的西藏高校,民族学生尤其是藏族学生特别集中。因而,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既要有一定的高度,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全面体现思政课教学的统一要求;又要有一定的梯度,不能突破教书育人的底线,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还要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目标过高,大而无当、空洞无物、套话连篇,空喊口号、空说理想、空谈能力,只着眼于教学的统一性而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多体现在有关会议上、相关文件中以及各种检查材料内,这样的目标只能说出来听听,拿出来看看,却无法也不能指导和约束教学活动;二是目标过低或没有目标,一味地强调学生的差异性而忽视教学的统一性,仅把掌握有关知识作为最终目标,甚至仅仅是为了满足考核的需要,多体现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这必然导致教学随波逐流、随心所欲、随遇而安。古人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如果目标过低或没有目标,那么西藏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就无法承担起培养“缺氧不缺精神”的“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者的时代重任。

二、转化教学内容:把握好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2]因此,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与教材内容相比较,教学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动态性。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和根本依据,而教学内容则在复杂多变的具体教学情景中呈现出动态变化,即对于不同教师、不同时空、不同对象来说,同样的教学内容会变得详略不同、深浅有别、雅俗异致。其二,开放性。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当下的教学情境,从教材内容出发不断将有关知识和最新信息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使之更加丰富和完善。其三,生成性。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情境诸因素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而教学内容正是在这个动态过程中通过对教材内容消化吸收、借鉴升华、教学锤炼、课后反思而得以生成。因而,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开放性和生成性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师生素质为前提、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而实现的辩证统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西藏高校的多数思政课教师都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保持较高的思想认识,基本能把握和处理好教学内容,但部分教师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转化不够。直接将教材内容搬运到PPT课件上,简单粗暴地把相关概念、知识、理论和结论抛给学生,既不深入分析也不全面解释。二是生成不足。没能认真调查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没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需求,一味地取悦学生,甚至用有关政教类或相关影视作品替代教学内容。这就偏离了教学目标,既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也无法疏解学生的各种困惑。三是重点不够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固然是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还要充分认识到西藏社会生活宗教氛围浓厚及反分裂斗争的现实需要,必须把“五观”“两论”(即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和唯物论、无神论)作为教学重点。因此,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转化要做到深度与广度的辩证统一。教学内容的深浅与广狭关键在于适宜,深了不行,学生听不懂;浅了也不行,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没有重点更不行,不能搞面面俱到,因为并非所有的教材内容都能转化为教学内容,而且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转化为教学内容。

三、遴选教学方法:把握好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常度与韧度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大致从流域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而地表径流的分布受地形的影响,在地域上变化幅度较大。因为水资源的禀赋与旱灾的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进行干旱分区时应将该因素纳入考虑范畴。

因此,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坚持常度和韧度的辩证统一。所谓常度是指思政课教学要坚持“教学有法”的原则,掌握基本的和常用的教学方法,不能轻视或无视实践证明了的符合教学目的与规律的教学方法;韧度是指思政课教学要明白“教无定法”的策略,注意把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要避免陷入思维定式的樊笼。常度与韧度的辩证统一就是指思政课教学要树立“贵在得法”的理念,在改进中加强教学,积极改进老办法,努力改造软办法,主动开创新办法,在“有法”与“无定法”之间寻找合适的方法。

明确教学目标在于解决教学活动“去哪里”的方向问题,转化教学内容在于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任务问题,而遴选教学方法则在于解决“怎样教、怎么学”的办法问题。何谓教学方法?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授受相应的教学内容而运用的办法、手段、途径和方式的总称。因此,不重视教学方法就难以达成教学目标,也无法顺利实现教学内容的转化,教书育人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3]可见,解决方法问题对于完成任务来说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

西藏高校思政课在教学方法上基本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但因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逆反、怀疑、期待心态与思政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软化、虚化、弱化和淡化等不良趋势交互影响而存在着一些难题与困境。一是老办法不怎么管用。当前,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多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上,理论讲授多而实践运用少,“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依然盛行,照本宣科、纸上谈兵现象长期存在,作为点缀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未能真正融入融进课堂。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的猛烈冲击下,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越来越难以有实际的教学效果。二是软办法不怎么顶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是思政课教学的软办法。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环境的影响,西藏社会长期浸淫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之中,再加上十四世达赖集团与国外反华势力沆瀣一气有意打着宗教旗帜对高校进行渗透,使得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校园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西藏高校的大学生尤其是藏族大学生在认知模式上多具有场依存性的特征[4],对问题的看法往往缺乏自主性,容易受他人影响,使得教育的正能量显得不够充足、不够充实、不够充盈。三是新办法不怎么会用。由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和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性,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手段时,不能正视其影响,难以及时引入课堂,直到越来越多的学生被这些新技术、新手段所深度吸引而蔑视甚至抛弃课堂时,多数教师因无法驾驭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而只能望“新”兴叹、抱残守缺、无可奈何。

四、创设教学情境:把握好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温度与亮度

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情境的创设意识不强,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没有预设,教学成了即兴表演。其典型表现:课前对教学情境没有整体规划、科学设计、合理安排;课堂上能讲则即兴表演,不能讲则放任自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看似收放自如,实则随意不为。二是没有生成,教学成了唱独角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本来会遇到一些“意外”,而这正是“节外生枝”的契机,是教学情境生成的“惊鸿一瞥”。但可惜的是我们多数教师无视了这些“意外”,而是根据拟定的剧本念了下去。这失去的不仅是“意外之喜”,还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学生的实质性参与,课堂教学也就变成了自弹自唱无人问津的独角戏。三是没有感情投入,教学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的至理名言。然而,笔者在听课中曾多次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教师在讲台上面无表情平铺直叙地念着课本,而学生要么神情黯然目光呆滞地望着讲台,要么干脆做毫不相干的事情。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但有预设性,还有生成性,更有感情投入。其一,教学情境具有预设性。教学情境不是教学活动的各种物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自然状态,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人为设计的结果。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无论是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内容的转化,还是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遴选都离不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因此,教学情境的预设是对教学规律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是具体教学活动在教师头脑中的彩排。可以说,预设越充分,教学才能得心应手、从容自如。其二,教学情境具有生成性。课堂教学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教师不可能预设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细节,必须根据具体教学活动的动态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正是在教学情境的生成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得以充分体现,主观能动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情境就无法生成。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统一的。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没有预设,生成就成为迷失方向的羔羊;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没有生成,预设就成为丧失灵魂的僵尸。其三,教学情境的创设还要有感情投入。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5]因此,教学情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必须有感情投入,如果教师没有温情、热情、激情,那么教学就会变成毫无趣味的例行公事。

因此,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坚持温度与亮度的辩证统一。教师自身有温度才能温暖学生,自身有亮度才能照亮学生,正如习近平所说“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在这里,所谓温度是指思政课教学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提升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饱含深情地创设出温馨的教学情境,用真情感化学生;所谓亮度是指思政课教学必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充满激情地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用真理教化学生,“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而温度与亮度的辩证统一就是思政课教学要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努力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触动中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隐喻作为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广泛涉及社会心理和语言文化等方面。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的思维模式是隐喻性的,即通过一个已知的认知域来予以理解一个新的认知域,阐述全新的概念(李国南,2003)。从本质上来讲,将始源域经验应用到目标域,从而实现对目标域相关特征的认知。除了这两个基本领域外,还要有心智特征及概念加工等其他空间之间的映射。

五、规范教学评价:把握好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尺度与效度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质量是否可靠、教学效果是否有效,要通过教学评价来检验。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对思政课教学基本起到了促进和激励的作用,但还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评价标准不够明确。宏观上讲,思政课教学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微观上讲,教学目标是否合适,教学内容是否有效,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教学态度是否积极,教学效果是否明显,学生对教学是否满意等。但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因没有明确而合理的评估指标,在宏观层面上只是笼统地讲、抽象地说,而难以具体操作;在微观层面教师只是按照规定组织教学活动,学生仅仅按照规定参加教学活动,至于说教学质量如何、教学效果怎样就说不清楚了。二是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不仅对教师的评价有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而且对学生的评价有知识评价、能力评价和日常行为评价,还从制度上对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教学效果等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进行评价。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高校因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全面不到位,领导评价缺乏常态化,同行评价不够专业化,学生评价难以客观化;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重知识的考核而轻能力的提升,重课程考试成绩而轻日常行为考察;思政课教学管理制度要么缺位,要么落实不力,对思政课教学起不到引导、督促、规范的作用。三是评价方法不够科学。根据实施阶段的不同,思政课教学评价可分为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三种类型。[6]但在教学活动中,有的高校总结性评价多而形成性评价少,诊断性评价更是难觅踪影。在总结性评价中,多集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形成性评价中,侧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评估,基本未能将学生日常行为纳入考核体系之中。四是评价功能不够突出。教学评价在于全面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关键在于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从而在改进中加强思政课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失之过“软”,评价结果对教师的影响微乎其微,基本起不到督促教师改进教学的作用;对学生的评价失之过“松”,仅仅关注学生考核成绩的高低,难以对学生的信念、态度、行为有明显的作用,未能达到提高思想认识、提升政治素养的要求。

因此,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要坚持尺度与效度的辩证统一。所谓尺度是指思政课教学评价必须有一定的可行性的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效度是指教学评价要真正起到促进教学相长的实际作用。尺度与效度的辩证统一就是思政课教学要明确评价标准、完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方法、突出评价功能,既要避免教学评价的随意性,又要强化教学评价的有用性。

第二,在编制房屋拆迁肺预算方面,测绘系统的应用,其有利于相关部门全面掌握情况,进而做到科学合理的复核。

总之,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既要体现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还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高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的转化上,既要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理深度,还要体现思政课教学的合适广度;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既要善于运用被实践证明有效的常规方法,还要主动探索符合西藏高校特点的灵活方法;在教学情景的创设上,既要用真情感化学生,又要用真理教化学生;在教学评价的规范上,既要遵循科学的标准,又要凸显合理的效度,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01).

[2]李臣之.论教学内容创生:规定性要素及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07(2):3-9.

[3]毛泽东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4]陈双珠.宗教对西藏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65.

[5][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15.

[6]柳礼泉,黄艳,张红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与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96-99.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7年度西藏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2017-25)的研究成果之一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周小兰

标签:;  ;  ;  ;  ;  ;  

“度”:推动西藏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