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与实现》书评
刘春燕 (河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10-007-02
赵立功博士的专著《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实现》已在2015年7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赵立功博士就职于石家庄学院体育学院,多年来一直从事学校体育方面的研究,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深的理论素养。该著作是作者在其博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是数年心血的结晶,也是作者多年潜心治学的硕果。该著作的出版,对于丰富我国的体育课程理论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可以为广大中小学的体育工作者进行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该书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对我国以及俄、美、德、日等国家的体育课程价值进行了历时态和共时态的考察,分析了我国体育课程价值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世界各地体育课程价值的借鉴意义;接下来结合调查和案例,分析了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的认识现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内容体系的构建,包括体育课程价值的基本属性和主要功能,体育课程价值体系建构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以及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内容体系建构的原则、视角;最后,论述我国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的实现问题,包括体育课程价值实现的实质与条件、实现的现状,体育课程价值实现存在的问题,体育课程价值实现的对策思考等。
作者认为体育课程价值研究是体育课程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体育课程理论建设的需要,也是体育课程实践的迫切需要,确认体育课程的价值也是纠正对体育课程错误认识的需要。作者的研究基于这样的假设:其一,体育课程负载着价值,且其价值内容是一个体系,体育课程的价值就是满足学生个体和社会的需要。其二,体育课程价值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随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的变化而变化;其三,体育教育管理人员、学校体育领导、教师、学生等不同群体对体育课程的价值认识不同,体育课程应从学生需要出发,增强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该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从教育哲学价值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体育课程价值,从体育课程的主体需求和客体属性入手,系统的提出体育课程价值体系,并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体育课程体系进行阐释,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与说明,同时提出体育课程价值实现的机制,丰富了体育课程理论的研究体系。再者,是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既从理论上对体育课程价值进行研究,同时从定量的角度了解体育课程价值,这也是一个较为新颖的尝试。
在第三章中,作者构建了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的内容体系,从价值论的视角为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本书的核心部分,本章读来感觉受益匪浅。作者将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的内容体系分为体育课程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部分。体育课程的社会价值包括: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社会经济价值、促进个体社会化、文化价值、环境教育价值。体育课程的个体价值,包括体育课程的知识与方法价值、运动技能价值、健康价值、休闲娱乐价值、益智价值、美育价值、生活价值、生存价值、职业价值、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
作者构建的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的内容体系,是一个相对较为科学而全面的体系,我国学者陆志远曾把课程价值评价的一般指标分为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价值,这对作者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的分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即把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协调统一的发展,作为课程价值的划分依据和标准,课程价值类型的划分就从这两方面来展开。课程价值的划分,由于依据不同,类型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课程价值类型的划分方法应该从构成课程价值的基本要素出发,着眼于课程价值主体之间的主要矛盾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来加以考虑。基于上述考虑,作者划分体育课程价值是从体育课程的社会价值和学生个体的发展价值两方面来考虑的。
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构建了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的内容体系后,作者进一步论述了课程价值的实现问题。认识和创造价值与实现价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而后者又是前者的目的和归宿,如果价值实现不了,那么对于所认识的和创造的价值只是客观存在,而认识和创造价值的过程也并没有达到最终的目的,所以,价值实现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体育课程价值的实现就是在体育课程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体育课程不同程度上满足课程价值主体的发展需要。课程价值的实现必须经过课程实施,特别是课堂教学才能实现。而在现实中,体育课程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课程价值的顺利实现,诸如,教师的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偏差,教师的教学技能素养有待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等,另外还有场地器材问题、学生安全问题等。
为实现体育课程价值,作者提出,在体育课程的宏观政策支持方面,学生体育课上的安全问题急需相关政策、场地器材落实缺乏政策支持、师资问题缺乏实质性政策。在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方面,各地方应按"新课标"的规定,自编本省市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目",编写乡土教材。在体育教陈兴秋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凤村学校 四川 乐山 614501)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10-007-01
教育改革之风在我县一如既往地吹拂,这彰显出领导们对教育的极度重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近年来,以生本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如火如荼轰轰烈烈地占据着沐川教育这片沃土。老师们呕心沥血地研究,大刀阔斧地改革,废寝忘食地尝试。终于,各校的生本模式如雨后春笋次第诞生。如:"学----议-----展----练""目标呈现------自学讨论------展示练习------拓展总结"等等模式,它们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要载体,而老师只担当次要的极其微弱的"奴仆"角色,即做好导学案,改好作业,加强反馈,尽心辅导。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老师成了教育教学之配角,学生成了学习的主角。热热闹闹的课堂活动中,相互辩论,相互研讨,仿佛充满着无穷无尽的思辨色彩。学生们滔滔不绝,言之有理,仿佛就是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一堂堂精心策划的精品课,仿佛诠释了沐川教育的全部内涵。当然,锐意改革是领导们必须思考的,但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步骤,却框住了教育的本质。多少年来,教无定法的理论被一切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的有识之士们钦佩。所以,笔者带着满腹疑云,重释和重识生本课堂教学,望同行商榷。
一、 重释生本课堂教学。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这好像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于是乎,后来者为了与古人划清界限,摒弃传统,认为,学生才是学习中心的主体,老师只能处于主导地位。这种观念仍然没有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主次画得特别明显,所以是十分可取的。然而,以生本课堂为主的模式,却完全忽视了老师的地位与价值,认为老师仅仅是导学案的设计者,课堂纪律的组织者,课后作业的辅导者。此种做法的后果是,用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形成重复的模式,教条的思维,甚至是固定的答题方法。在很久以前,我们就听说了生本课堂教学模式。但是,我们仔细翻阅资料,大量查看网络,认真收取信息,就会发现:生本课堂就是以生命为本,以生存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或模式。既然是以生命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安全,生命意义,生命价值;以生存为本,就是要教给学生的生存技能,生活技巧,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最后才是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个性张扬,独特体验。个人认为,我县开展生本课堂以来,略有误导部分教师的倾向,或者说是领导提倡到位,而大部分教师对生本课堂的解读不够深刻和彻底。从历史教育教学观来看,先前提倡的人本主义教育,因材施教教育,其实是与生本课堂不谋而合的教育思想。但是,许多教师仅仅只把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贯穿了教学课堂始终,把自己的圣神地位与使命搁置在高墙之外,势必会影响一代学生的正真成长,甚至造成知识的隔代空白和缺失,严重者,会毁灭我们这一代教师的直接经验传接。
二、重识生本课堂教学。
鉴于以上对生本课堂的意义重新解释,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利弊。有位校长说过"我不认为教育是快乐的" 。这里,我想说,教育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快乐。其原因是,我们承受着来自教育上层的决策。当我们一次次地努力地从事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时,我们会付出别人难以想象的实践代价。可是,我们反复从中产生疑问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就极其痛苦。而我县生本课堂让我不得不思考,我们把学生当为主人,当为小老师,当为模式的牺牲品,甚至太圣皇,是否太苛刻,或有离谱。我们一个个成人,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经历了升学的考验,经历了社会的动荡,经历了网路时代的种种诱导而不屈服的人,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却不准给学生"灌输""讲解""传道",却口口声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课本。试问,他们拿什么来弥补老一辈的直接经验?大部分边缘学生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良好的父母导师,甚至没有任何书籍,当凭课堂的自学、合作、讨论、汇报,能收到比从老师那里获得更有用的信息吗?还有的提出教不会的不教,这难道符合教师解惑的责任要求吗?所以,让我们重新构建生本课堂的理解是必要的。
三、 生本课堂的全新构想
改革是必然趋势,也是我们作为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笔者认为,全新的生本课堂观念应把持以生命为本,以生存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心轴,继续推进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终身教育、科学发展教育等战略思想。要让教无定法的教学思想成为一条可以流动的河流,其他思想可以逐渐地源源不断地注入此河流。诚然,也只有在这样活跃的氛围里,课堂教育才会百花齐放,各领风骚。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加大对音体美的课堂评价体制改革,完善科学实践课的课堂管理,努力上好生命与安全等地方课程。
总之,生本课堂在前期实践活动中,我县师生不断摸索前进,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但是,笔者认为,有偏离教育教学轨道之趋势。在此,我提出个人不成熟之观点,供各位指正,共勉,前进,分享!
师发展与培训改革方面,要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找准位置,促进师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在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要的问题上,作者特别重视满足学生的需要,认为满足学生需要是体育课程价值实现的重要标志,要保证学习主体对体育课堂活动的参与,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实际 ,教学方法手段新颖,灵活多样,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在体育课上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受益,这些观点都非常切合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在体育课程评价方面,课程评价是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
总之,该著作借鉴了哲学、教育学、社会学和课程论的有关理论,将百年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方法放到整个课程领域及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分析。从百年来体育课程价值内容的演变事实出发,对体育课程的价值内容进行梳理,进而构建了体育课程价值内容体系,也对体育课程价值的实现提出了富有见地的认识,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体育课程改革现实具有积极意义的专著,体育课程价值问题既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也是来源于课程实践对实践发生重要影响的实践问题,我们期待着作者在体育课程价值的理论方面继续取得更加深入的研究成果。
论文作者:陈兴秋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5
标签:课程论文; 价值论文; 体育论文; 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中小学论文; 为本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