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638(2012)01-0005-05
一、发展主题是“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的理论概括
要科学而完整地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必须正确把握这个理论体系的主题。而要正确把握这个理论体系的主题,又必须正确理解“主题”这个概念。任何一个概念,都是由语词来表达的。一个语词,它既指称一个对象,又表达一个概念。这个对象,就是概念的实在主体,概念则是这个实在主体的反映。马克思说:“实在主体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1]19。例如,“商品”一词,它指称的对象就是在市场上流通的各种商品,它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地存在着的东西(使用价值);同时,它又表达“商品”这个概念。作为概念,“商品”的内涵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就是语言学中的词义,即词的意义。因此,当我们说出“商品”这个语词时,是指市场上的商品,还是指“商品”这个概念,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境作出明确的区别,否则就没有共同语言了。
“主题”这个词也是这样。在日常语言中,“主题”一词指时代的主题,社会中的主要矛盾,这个主题即是对象;我们也可以把实践活动中的中心工作、战略重点称为工作中的主题;但是,最经常的还是指一种思想,即关于对象的思想。我们这里讨论的“主题”,并非指对象和中心工作,而是关于对象和中心工作的思想,所以称它为理论主题,即理论体系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内容。
我们现在从事的是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它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方面工作,在这些工作中,也有它的主题,这就是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是指社会中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关系,而不是理论或思想。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工作,这个中心工作就是我们工作中的主题,但它不是指理论和思想,而是实践活动的中心任务。
“主要矛盾”是客观规律的范畴,是客观存在。根据主要矛盾确定我们的中心工作,这是解决主要矛盾的工作任务。“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对这个中心工作的表述。所以,同“主要矛盾”不同,“第一要务”是实践范畴,是指实践活动的中心。“主要矛盾”和“第一要务”反映到理论上来,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概念。从“要务”到“要义”,这是认识过程的飞跃,它已经从对象进入到理论中来了,使“发展是第一要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中心思想,即主题。
我们把客观规律和实践活动概括为理论,形成思想体系,反映“主要矛盾”和“第一要务”(中心工作)的范畴,就是“第一要义”,就成为理论体系中的中心思想(理论主题)。当然,“主要矛盾”和“第一要务”除了指称客观的对象外,它同样是概念。这样,我们可以把这种理论概括的过程,表述为如下的范畴的运动:
主要矛盾→第一要务→第一要义
所以,理论主题是关于对象的主要矛盾和实践的中心任务的理论概括。
由于理论体系的内涵与外延不同,主题也应该是不同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它们都有自己的理论主题。否则,又为什么形成了三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呢?但是,由于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们的理论主题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主题应该既是一致的,又有所区别。这些理论形态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主题。
如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主题称为总主题,那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各自的理论主题则是这个总主题中的分主题。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主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分主题则是从不同的方面揭示发展这个总主题的多方面内容。
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表述充分反映了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在这个表述中的发展理论主题包括了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的中心任务,发展的领导力量,发展的全面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所以,这个理论主题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得到了充分地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这些理论形态的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发展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回答了发展的中心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发展的领导力量,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发展的全面内容。这些发展要求的最终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邓小平首先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命题。他在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中,明确地规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3]116“共产主义是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3]228而且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生产力”。[4]231所以,“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3]255如果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主题,那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要实现发展,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而要领导好发展,必须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根据“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论断。因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它要反映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表现在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离开发展来谈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优越性,一切都是空的。毛泽东曾说过:“中国的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党内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的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5]1079 “发展”这个总主题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必须始终紧紧抓住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14这就是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基本理论问题的回答,表明了坚持党的先进性,把党建设成为发展的领导力量,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
科学发展观则是关于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根据“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科学发展观则进一步提出“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思想。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理论重点,就在于突出了发展理论中“科学”这个分主题。在科学发展观中,不仅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并提出了“以人为本”这个发展的根本宗旨,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从而揭示了发展的全面内容,把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了新境界。科学发展,不仅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合理化,实现经济领域全面协调发展,而且还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由此而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所以,这三个理论都是关于发展的理论,共同阐述了发展的主题。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主题。事实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根据这个理论主题,来确定自己的论域,进一步阐述了这个理论总主题中的各个分主题的。而这些分主题的综合,共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
关于发展的目标是怎样确定的呢?以历史的观点来看,这方面的理论基础是由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奠定的[7]。在全国第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8]715这个目标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是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1954年9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四个现代化”任务。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得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9]439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周恩来还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两步走”的具体设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质就是实现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结合,它的正确性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关系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物质文化基础,社会主义则是现代化的方向。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应该是对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正确方面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指出:“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4]300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今天已经被继承和发展成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理由
理论主题是一个理论体系内部逻辑结构的表现,但是,形成理论主题的理由,却不完全是由这个逻辑结构本身决定的。为什么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它的理由,不能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部逻辑结构中去寻找,而主要应该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去寻找。
任何理论都是外部对象的反映。理论的逻辑结构,主要是由理论所反映的对象及其属性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共产主义就是这样的一种理论体系,它不是凭空设想出来的,而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规律的反映。恩格斯说:“共产主义现在已经不再意味着凭空设想一种尽可能完善的社会理想,而是意味着深入理解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10]197他又说:“共产主义者不是把某种哲学作为前提,而是把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特别是这一历史目前在文明各国造成的实际结果作为前提。”[11]211《共产党宣言》对这个问题做了进一步地分析,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11]285所以,理论主题不是设想出来的,一方面,它是外部对象的反映,另一方面它也是理论体系内部结构的具体表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立场出发,而不应该从单纯分析理论内部的逻辑结构中寻找它的理论主题相反,正是这个理论主题决定了这个理论的逻辑结构。
在研究理论主题的时候,还要区分不同层次和不同论域的理论主体。如前所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三个不同的理论形态,它们各有自己的理论主题,但是,由于它们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以,它们又有共同的总主题。胡锦涛在分析《江泽民文选》的理论主题时指出:“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12]《江泽民文选》的理论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但是《文选》的理论主题是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所以,这里所说的是《江泽民文选》的理论主题,而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胡锦涛又进一步指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13]就是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而创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我们这里讨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主题,显然,我们不能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同语反复,并没有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我们说,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这不仅是时代和历史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个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个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就是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使命。中国第一次革命完成了第一个历史使命,它通过革命这一基本途径,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以,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主题。中国第二次革命的历史使命则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它的基本途径是发展。这就决定了实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主题。
历史时代主题的转换同样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发展为理论主题。当前时代的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就国内而言,则已由革命转变为发展。如果说毛泽东思想的主题是革命,它适应了战争与革命时代的要求,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就应该适应历史时代主题的转换,实现和平与发展,以发展为理论主题。同时,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崛起,我们所要实现的是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以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为理论主题,正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必然要求。
把以革命理论为主题转换为以发展理论为主题,这也是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工作重心”的转移,就是中心工作的转变,即从革命转移到建设和发展上来。这种转移,反映到理论中来,就是理论主题的转移。理论主题不再是革命,而是发展。党的工作重心这种转移,同时代主题的转换也是完全一致的。
以发展为理论主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一切理论的出发点。“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4]14因为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在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改革、发展、稳定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线。而在这根主线中,中心是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些基本理论观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胡锦涛指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的。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15]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收稿日期:2012-01-09
标签:科学发展观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