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到“文”的罗盘:从物理学看“文学与科学的综合”_罗盘论文

从“理”到“文”的罗盘:从物理学看“文学与科学的综合”_罗盘论文

指南针从“理”到“文”——从物理学出发进行“文理综合”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理论文,指南针论文,物理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事,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多讲的。然而,本文以“指南针”为核心凝聚有关的知识,却可以串联天文、地理,综合物理、化学,议论政治、历史,趣谈外语、中文。我们认为,高考“3+X”中的理科综合或文理综合,不应该是拼盘式的混合物,而应是以某个学科“有机物”基本知识点为凝结核心,来凝聚各科知识。

1 指南针的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知道天然磁石具有吸铁性和指向性的国家。早在公元前3世纪, 就有用天然磁铁矿琢磨成勺状使之可指向的记载(《韩非子·有度》),并将其称之为“司南”。司南外形像勺,下面置一平滑的铜盘(叫‘地盘’),盘上刻有24个方位。磁勺可以在盘上自由转动,停止后勺柄的一头指南。由于勺形司南与地盘之间的摩擦力较大,会影响到它指向的精确性。为了克服司南的缺点,人们在探索与不断的改进中,终于发明了针状的“指南针”。它被细丝悬挂着,或被一尖头顶着,转动起来非常灵活。

【例1】北宋著名学者沈括在1086年成书的名著《梦溪笔谈》中, 介绍了制作指南针的几种方法:“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请用白话文“翻译”这段话,并加以分析。

(点评:这道解答题通过白话文的“翻译”,巧妙地把指南针的制作与语文联系起来了,但它又不脱离物理本质。)

古代人们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时,白天需要凭太阳的升落,晚上需要凭北极星的方位来辨别方向。若遇上乌云遮住了星空和太阳,水手们就不知所措了。古代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解决了一天到晚、一年四季在海上航行时的定向问题,为远洋航行创造了条件。在中国,12世纪初成书的《萍州可谈》等著作中,都写到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宋元时期,中国的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十分发达,指南针通过远航的水手传给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又通过他们再传到欧洲。到13世纪时,欧洲才开始有航海中使用指南针的记载。马克思高度评价了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发明和传入欧洲,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例2】指南针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催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来临,这生动地体现出

A.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世界经济正一体化

D.人才是最宝贵的

(点评:通过指南针的历史作用,联系到邓小平理论。)

2 指南针为什么会“指南”

指南针能指南是因为地球有一个较强的磁场,也有南、北两个磁极。当指南针处在地磁场中时,它的北极因受到地磁南极的吸引而“指南”。值得注意的是,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并不重合,而是有一定的偏离,这使得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存在一个夹角,叫“磁偏角”。早在公元11世纪,沈括就发现了磁偏角现象,他在《梦溪笔谈》中写道:“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例3】据预测人类将在21世纪登上火星, 试问登上火星的宇航员能依靠指南针来导向吗?为什么?(答案:要依据火星的磁场强度而定。)

(点评:这道题很有点“出乎意料”。要答出这道题起码要明确两点:一是指南针能“指南”是因为地球有足够强的地磁场,能使指南针转动;二是并非什么星球都有磁场的,即使有也未必强到能使指南针转动。)

地磁现象除磁偏角外,还有“地磁异常”。地球上的岩石就其成因而论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火山爆发流出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浆岩,另一类是河流中的泥沙沉积而成的沉积岩。有些岩浆岩中有较多的磁性物质,在这些岩石富集的地方磁性较强。这个附加的磁场会引起当地的地磁场的变化,这叫“地磁异常”。反过来看,凡有地磁异常的地方,往往富集着磁性较强的磁铁矿之类的矿物,可以通过“地磁勘探”来发现矿藏。

【例4】(1)1954年, 我国一支地质探矿队在山东某地一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的地区,发现该地区的地磁场强度出现较大异常。在地磁正常地区,每向北走1千米,地磁场强度的变化只有10[-8]特左右;在这个地区每向北走1千米,地磁场强度的变化达到10[-5]特,是正常值的1000倍。据此,勘探队推测该地区地下可能蕴藏着

A.铜矿 B.煤矿 C.铁矿 D.石油

(2)地球上某些地区的物质密度较大, 会出现该地区重力加速度增大的“重力异常”现象。试比照地磁勘探的原理,说明“重力探矿”的原理。

(点评:本题的后半题是物理的“学科内综合”,由“地磁异常”外推到“重力异常”,是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这点在综合能力培养上特别重要。)

3 指南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古代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铁矿石(磁石)打磨而成的。人类学会炼铁后,用天然磁石摩擦(沿同一方向)纯铁针,也能使铁针带上磁性。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便有了“慈石”的称呼,以及“慈石召铁”的记载。古希腊思想家泰勒斯曾研究过一种矿物的吸铁现象(遗憾的是他没有发现它的指向性),由于这种矿石来自小亚细亚城市马格尼西亚(Magnesia),因此他把这种矿物称为“Magnes”,这就是今天Magnet(磁铁)一词的由来。

【例5】中国古代形象地把磁石称为“慈石”是因为

A.磁石具有坚硬的质地

B.磁石能发出五彩的光芒

C.磁石能发出诱人的香气

D.磁石吸铁尤如慈母爱子

(点评:从“慈石”和“Magnet”的起源,介绍一些词源学知识,这是很有新意的。)

磁铁矿的化学式是FeO·Fe[,2]O[,3]或Fe[,3]O[,4],它是铁氧体的一种。所谓“铁氧体”是指以氧化铁(Fe[,2]O[,3] )为重要成分的磁性复合氧化物,例如,NiFe[,2]O[,4]、BaFe[,12]O[,19]、YFeO[,3]等等。由此可见,除铁以外,镍(Ni)、钡(Ba)、钇(Y)等元素也有磁性。70年代,人们发现稀土元素中的钕(Nb)等元素具有很强的磁性,最终开发出“钕铁硼”这样的新一代强磁材料。我国的稀土矿蕴藏量占世界第一位,我国的稀土材料的产量占世界的80%,是名副其实的“稀土大国”。

【例6】我国的稀土材料生产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地区, 那里有丰富的铁矿,所以建了个包头钢铁厂。自从在炼钢厂的炉碴里发现了稀土元素后,稀土材料的生产值反而比钢铁生产值高得多。试用矛盾论的思想来解释这一现象。

(点评:矛盾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炼钢厂的副业即稀土材料在市场急需的条件下,转变为主业了。)

通常所见的人造磁铁有两类:一类叫“永磁铁”,是用碳钢、合金钢做成的,一旦被磁化后其磁性不易消失。但是,当其温度超过某个特定温度值(叫‘居里点’)时,它的磁性将消失。铁的居里点为769 ℃。另一类叫“电磁铁”,它由一个激磁线圈和铁芯组成,铁芯用软磁材料(纯铁、硅钢片)做成。当线圈中通电时铁芯被磁化,不通电时铁芯的磁性基本消失。

【例7】轧钢厂一般都用大型电磁铁搬运钢材,但是, 刚浇铸好的钢锭(其现场温度超过1000℃)是不能用电磁铁搬运的,为什么?

答案:电磁铁能搬运冷却的钢材,是因为电磁铁能把待运走的钢材磁化,从而彼此吸引住一起搬运到指定地点。刚浇铸好的钢锭,因其本身温度约为1000℃,超过了居里点,它的磁性消失了。因此,电磁铁吸不住它。

(点评:钢铁厂用电磁铁搬运钢材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但由于没有居里点的概念,所以不知道电磁铁搬运钢材还有‘禁区’。通过这个例子可以让学生们知道,任何新技术都有个适用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这种技术就不行了。)

4 鸽子体内有“指南针”吗?

信鸽传书古已有之,往返千里的信鸽是怎么认得路的?长期以来这是个谜,它激励着热爱科学、喜欢探索的人们去深入研究。先是有人认为是鸽子眼神好,再加上它的记忆力惊人,所以能沿原路返回。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做了这样的实验:把鸽子装入严密遮挡的笼子内,运到远方而陌生的地方放飞,结果鸽子照样能飞回家。这说明鸽子回家与眼睛的视觉好坏无关。

随着对地磁现象研究的深入,不少科学家提出了鸽子是利用地磁场导航的假设,为了证实这种假设,有人做了对比实验。找两只同一种类且身体健康的鸽子,在它们身上分别缚上一根小磁棒和一根小铜棒。再把这两只鸽子运到外地,在晴天或阴天两种情况下同时放飞。实验结果是:(1)在阴天放飞时,带铜棒的鸽子回到家中, 带磁棒的鸽子朝四面八方乱飞;(2)在晴天放飞时,这两只鸽子都能飞回家。

【例8】就上述实验阴天、晴天两种放飞结果, 对鸽子是否依靠地磁场导航作出分析。

答案:(1)阴天放飞的结果表明, 带磁棒的鸽子之所以失去回家的方向,是因为小磁棒的磁场干扰了它周围的地磁场。由此证明地磁场确实对鸽子的飞行有导航作用;(2)晴天放飞的结果表明, 地磁场并非是鸽子飞行唯一的“导航台”,太阳光的导航作用比它更强。带磁棒的鸽子的飞行虽然受到小磁棒磁场的干扰,但是它依靠太阳光的导航作用,依然能飞回家。在阴天太阳光被遮或将它的眼睛遮起来的情况下,地磁场对鸽子的导航作用才上升到主要地位;(3 )另一只鸽子为什么要带小铜棒?一是使两只鸽子的负重一样,二是大气中有电场,它能在铜棒上感应出一个电场来,以研究电场对鸽子飞行是否有影响。

(点评:这是一道研究型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分析,对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大有好处。这个题目还可以延伸下去。地磁场对鸽子的飞行有导航作用是肯定的,那么,鸽子身上的“指南针”在哪里?它又是怎样指挥鸽子飞行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查阅有关生物磁学的参考书。)

标签:;  ;  

从“理”到“文”的罗盘:从物理学看“文学与科学的综合”_罗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