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现状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生子论文,独生子女论文,女大学生论文,与非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引言
目前我国已有独生子女7000万人。第一批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已开始陆续进入社会和大专院校。这批独生子女在所谓“独”的家庭环境下长大后与非独生子女相比是否存在什么特异性,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深为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试图通过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的几个方面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思想、求职、学习、经济、生活、交友、个性等的比较,探讨独生子女大学生是否具有特异性。如果有的话,表现在哪些地方,以期更加有的放矢地为搞好大学生教育与管理提供指导。同时也为发展心理学中家庭与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的理论课题提供调查依据。
2.调查过程
2.1 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个别访谈基础上经过心理工作者、教育学工作者和学生工作干部的反复讨论,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对个人的未来与发展的看法;学习状况;人际交往状况;经济生活状况;个性品质自评;目前苦恼的问题等几个方面。
2.2 被试选择被试是上海某高校本科生488名,其中文科235名,理科253名,1~4年级的独生子女194名(男78名,女116名),非独生子女284名(男132名,女162名)。调查分系分班次进行。
2.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用Foxpro2.5软件处理,运用R.C表x[2]检验和两样组比率差异的显著性比较。
3.结果
3.1 个人未来发展的设想比较
3.1.1个人对奋斗目标的考虑
问卷要求被试对个人的奋斗目标在“长远一点好”、“现实一点好”、“可有可无”和“没考虑过”四个项目作出选择。经x[2]检验表明两类学生的选择在总体上无统计意义,(x[2]=6.186,P>0.05)。但在具体项目的比较上,在“没有考虑过”一项,两者存在显著差异(Z=2.12,P<0.05)。独生子女中未考虑过个人发展目标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
3.1.2 职业种类选择
问卷列出了党政干部、律师与法官、企业家、教师、科技工作者、留洋者等13个职业,要求被试依次选出三项最有吸引力的职业。x[2]检验的结果,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总体上无显著差异(x[2]=4.29,P>0.05),在具体项目上仅“军人”一项有差异(x[2]=7.99,P<0.05),非独生子女选择的人数多于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职业选择的排序十分近似:独生子女认为最有吸引力的排序依次为:①律师、法官(16.81%);②企业家(16.55%);③科技工作者(13.86%);④教师(13.31%);⑤三资企业高薪族(11.70%);⑥党政干部(9.53%)。非独生子女的排序为:①企业家(16.21%);②科技工作者(15.0%);③律师、法官(9.53%);④教师(13.51%);⑤党政干部(10.34%);⑥三资企业高薪族(9.89%)。
3.1.3 职业特征选择
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特征。问卷提出了“有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有较多的事业发展机会”、“符合自己兴趣”、“平静,没有竞争与压力”等7个特征。被试依次排出三位,检验表明总体上两类学生的选择无显著差异(x[2]=2.599,P>0.05),但是在“符合社会需要”一项有显著差异(x[2]=8.84,P<0.05),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考虑这一点的人数多于独生子女(7.12%,3.90%)。
3.1.4 毕业后的去向
大学毕业后有“出国留学”、“去党政机关”、“去中学”、“去大专院校”、“经商”、“国内继续深造”等十项选择,两类学生的选择无总体差异(x[2]=16.18,P>0.05)。只有出国留学一项有差异(Z=2.56,P<0.01),去中学一项也有显著差异(Z=1.76,P<0.05),独生子女希望出国的人数多于非独生子女(16.495,8.84%),去中学则情况相反(9.79%,15.31%)。
3.1.5 最有吸引力的生活
问卷给予“优越的物质生活”、“美满幸福的家庭”、“个人价值被社会承认”、“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乐趣”等5项选择,检验结果无总体差异(x[2]=8.276,P>0.05),但在优越的物质生活一项,独生子女人数多于非独生子女(9.79%,5.44%)(Z=1.82,P<0.01),在“个人价值被社会承认”一项上非独生子女人数则显著高于独生子女(35.37%,26.80%)(Z=1.98,P<0.05)。
3.1.6 个人事业成功的因素
个人事业成功依赖于诸多因素。问卷列出了“知识技能”、“天赋”、“文凭资历”、“机遇”等12个选择,要求依次选出三项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机遇一项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有更多的人选择“机遇”的重要性(x[2]=9.20,P<0.05)。
归纳起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对个人未来发展设想的6个题选择中,无一题存在明显差异。他们的共同点十分明显:①在职业选择上都是最喜欢当企业家、律师、法官、科技工作者;其次是教师;再次是党政干部和高薪族。②在选择的职业特征上,都把经济收入放在首位,其次是事业有发展前途或能发挥个人特长,再次是社会地位。③强调事业成功的因素是知识技能、机遇和个人奋斗,对有无远大志向、个人兴趣、文凭资历都看得较轻。不同之处反映在几个具体项目上:①独生子女“没有考虑”发展目标的人数多于非独生子女;②非独生子女选择军人职业的人数多一些;③选择职业时,非独生子女考虑“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数多一些;④毕业出路中独生子女考虑出国的相对多一些,非独生子女中考虑去中学的相对多一些。
3.2 学习情况比较
调查从学习花费的时间、学习方法、学习主要精力、干扰学习的因素、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评定等几方面入手。
3.2.1 闲暇时间活动安排
数据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闲暇时间的总体安排上无显著差异(x[2]=5.57,P>0.05),看书是他们最主要的活动(39.76%,44.73%)。看电影、电视、录象及听音乐等个体活动所占比较较高(23.62%,22.59%),打球等集体性运动也占一定比例(9.38%,9.58%)。
3.2.2每日课外看书的平均时间
有32.4%独生子女和34.69%非独生子女每天花2~3小时看书,有26.29%独生子女和24.49%非独生子女每天看书1~2小时。每时花3~4小时看书的各占22.68%和19.05%;每日看书4小时以上的有12.37%和31.29%。
3.2.3 目前投入精力最多的活动
从调查来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这一方面无显著性差异(x[2]=5.119,P>0.05)。他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本专业课程学习分别占53.61%和48.64%,非专业的电脑与外语学习分别占30.41%和31.29%。
3.2.4 学习方法
检验表明从总体上看这个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无显著性差异,一半学生都认为自己的学习方法一般(52.06%,54.76%),非独生子女认为学习方法很有效的人数显著多于独生子女(Z=2.34,P<0.05)。
3.2.5 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自评
这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x[2]=11.05,P<0.05)。差异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自认为“成绩好,能力强”的人数多于非独生子女(Z=1.92,P<0.05)。
3.2.6 干扰学习的因素
两类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都认为干扰学习的第一因素是看不到自己的发展前途(27.32%,33.67%),第二因素是学习与工作时间的矛盾(14.95%,16.33%),第三是学风不好,诱惑太多(10.31%,8.84%)。
3.2.7 对专业的看法
两类学生的看法相近(x[2]=1.20,P>0.05)。认为“有发展前途,且感兴趣”的各占51.55%和45.92%,认为“有发展前途,但不感兴趣”的占27.32%,28.57%,认为“没有发展前途,也不感兴趣”的占13.40%和14.63%,看来对专业不感兴趣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所占比例不小(40.72%,44.12%)。
根据上述各题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学习方面,两类学生都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学习上,对干扰学习的因素看法也一致。只是独生子女对自己学习成绩和能力的评价高于非独生子女,而非独生子女中自认为学习方法好的成绩差能力强的多于独生子女。
3.3 人际交往方面
3.3.1交往面
有的人交往面广,知心朋友也多;有的人交际广,但知心朋友不多;有的人交往面不广,也缺少知心朋友;有的人交际面虽然不广,但不乏知心朋友。根据调查,在这个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十分显著差异(x[2]=12.86,R<0.01)。它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交际较广,知心朋友少;而非独生子女交际相对不广,但知心朋友多。(47.42%,31.63%)。
3.3.2 交际对象
两类学生存在十分显著性差异,(x[2]=3.58,P>0.05)。非独生子女与同乡的接触更多些,(Z=1.87,P<0.05),独生子女与社会上的朋友接触更多些,(Z=3.67,P<0.01);两类学生与室友接触最多(31.44%,33.67%),其次是喜欢独处(31.44%,33.6%)。
3.3.3 与室友关系
两类学生大部分人都认为与室友相处很好(66.49%,59.86%),但认为不很好的也不少(31.44%,37.76%),认为很糟的极个别(1.03%,2.38%)。
3.3.4 与异性交往
两类学生存在显著差异(x[2]=10.725,P<0.05),主要表现在非独生子女因同乡关系与异性接触的较多(11.90%,3.60%;Z=3.195,P<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与异性交往中主要涉及工作/学习的各占48.99%和44.96%。有36.08%的独生子女与34.01%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与异性没有什么交往。
3.3.5 交往关系自评
两类学生有显著差异(x[2]=9.76,P<0.05),独生子女大学生自认为交往关系很好的人(40.72%)显著多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27.55%)(Z=3.03,P<0.01)。
看来在人际交往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差异较大。在交际面、交际对象、与异性相处原因、交往能力自评上都各有特点。
3.4 大学生个性品质自评
3.4.1 最能体现大学生风貌的品质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选择大学生风貌的品质无显著差异(x[2]=1.70,P>0.05)。都把开拓精神放在第一位(占27.63%和25.82%),第二位是社会责任感(26.25%和25.54%),第三位、第四位或是科学钻研精神(16.58%和14.87%)或是青春朝气(18.48%和20.49%)。
3.4.2 自感最缺乏的东西
两类学生无显著差异,都认为最缺乏的东西依次是知识(28.65%和30.57%)、交往能力(19.42%和23.76%)、自控能力(13.53%和11.01%)、理想(8.08%,10.78%)或爱情(8.61%,8.30%)。但是具体项目上有些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更多的认为自理能力差(x[2]=18.47,P<0.01),社会责任感差(x[2]=8.60,P<0.05),而非独生子女更多人认为交际能力差(x[2]=8.44,P<0.05)
3.4.3 大学生最缺乏的品质
两类学生的选择十分近似。认为当前大学生最缺乏的品质依次为:①奉献精神(26.27%和24.175);②社会责任感(20.24%和21.86%);③抗挫力(13.52%和10.96%);认为缺乏创新精神的仅占4.57%和4.34%。
这些数据说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对大学生目前最重要和最缺乏的品质有较一致的看法,都十分强调奉献精神和开拓精神,但也承认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和抗挫力很缺乏。
3.5 经济生活现状与看法
3.5.1 每月消费水平
按100元以下,101~159元,151~200元,共列出6档消费水平,结果,总体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消费无显著差异,平均每月消费各为278元和264元。但是最低档的消费(100元以下)与最高档消费(301~500元)两项都存在显著差异(Z=1.86,P<0.05)和十分显著差异(Z=2.60,P<0.01)。非独生子女中处于最低消费的比例高于独生子女,而最高一档消费的独生子女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说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个体差异较大。一半不到的独生子女(45.87%)和非独生子女(44.56%)都处在每月200~300元的消费水平间。
3.5.2 生活消费去向
总体上去向也差不多,占头三位的依次是:①伙食费分别占了45.24%和44.87%;②书报费占了15.22%和13.87%;③生活日用品占13.58%和17.54%。
3.5.3 每月生活费来源
总体上有十分显著差异(x[2]=16.11,P<0.01)。独生子女靠父母来源的人数多于非独生子女(78.35%,62.21%)靠父母和勤工俭学(14.95%,25.85%)的和仅靠勤工俭学(2.06%,6.46%)的两项则是非独生子女多于独生子女。
3.5.4 花钱的观念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花钱观念有十分显著差异(x[2]=13.10,P<0.01)。更多独生子女认为“有钱也要计划用”(62.89%和47.62%)。非独生子女中强调要“量入而出,尽量节约”的人也多于独生子女(41.16%和25.77%)。这可能与经济条件不同有关。
3.5.5 对金钱的看法
两类学生无显著差异。近一半的独生子女(49.48%)和非独生子女(48.30%)认为“金钱不是万能,但不能没有金钱”,认为“只有劳动所得,钱多多益善”的人也占相当比例(25.26%和22.45%)。也有一部分认为只要过得去就行了(18.56%和23.13%)。
3.6 大学生的苦恼
3.6.1 大学生中存在多种多样的苦恼,如恋爱问题,学习问题,经济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认识问题等。
从总体看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苦恼状况很近似。它们依次是:①学习问题(27.84%和29.93%);②③自我认识问题(21.65%和15.65%)或毕业后的职业选择(18.04%和20.41%);④经济问题(9.28%和14.63%)。
可以看出学习问题仍是大学生最苦恼的问题。其次自我认识问题中独生子女苦恼更多些(A=1.68,P<0.05),而非独生子女中受经济困扰的更多些,但尚未达到显著差异。
3.6.2 遇到问题或困难与谁商量。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求助的对象显著不同(x[2]=15.71,P<0.01)。突出地反映在独生子女更多的去找家长(13.92%和5.44%,Z=3.23,P<0.01),非独生子女中找辅导员的多一些(2.06%和5.10%)。当然,他们大部分是去找知心朋友(51.03%和50.68%)。
4.讨论
本调查46个题目共有300个调查项目,代表8个方面内容。调查结果显示,46个题目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存在显著差异与非显著差异的题目共有9题,占19.5%,300个项目中存在显者差异或十分显著差异的共55项,占18.30%。
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有些方面确实存在差异。但他们在总的调查数量中仅占1/5不到的内容。而且,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否就因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还值得考虑。
本次调查中独生子女来自城市的占78.8%,来自农村乡镇的占21.13%;而非独生子女来自城市的占41.15%,来自农村的占58.84%。加上独生子女中一年级的占了57.73%,二三四年级共占42.27%。相对地,非独生子女中二三四年级的比例就高一些(占63.94%)。因而,造成上述调查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的原因很可能与他们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年级有关。
为此,我们对上述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存在显著差异的项目再作了城乡大学生之间及年级生间的比较。统计结果显示上述项目中,有的存在城乡大学生的差异(如,职业种类选择排序P<0.5;交往对象P<0.01;交往关系自评P<0.05;自感最缺乏的东西P<0.05;每月消费水平P<0.01;路见不平P<0.05;学习情况P<0.01~0.05;消费来源P<0.01;花钱观念P<0.05)。有的存在年级差异(如毕业后的去向P<0.01;路见不平P<0.05;学习情况P<0.01~0.5;消费来源P<0.01;对谈恋爱的看法与目前恋爱状况P<0.01);有的项目既存在城乡差异又存在年级差异(如个人奋斗目标P<0.01~0.05;职业特征P<0.05;交往对象P<0.01)。
总之,从本调查来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理想、求职、学习、经济水平、交友、恋爱、个性自评等几大方面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与本次调查前的假设相吻,进一步证实仅作为家庭结构方面一个因素差异的独生子女或非独生子女并不能决定个体成员成长的社会性质,至少是在本调查的内容范围内。但是这个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还值得考虑。因为本调查还存在某些不足;其一调查结构不够严密,调查内容偏重于社会性或社会观念;其二调查样本数量偏小,对年级和城乡差异的影响未加控制。下一步我们打算扩大研究对象,控制年级、城乡变量,深入剖析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之间的差异,以进一步验证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个性上是否存在特异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