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务意识_预算会计论文

论财务意识_预算会计论文

论财政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论文,财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这个界定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其中包括政治领域的内容、经济领域的内容、军事领域的内容、文化领域的内容,当然也涵盖了财政方面的内容。党的执政能力具体到财政方面,就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科学发展观进行科学理财的本领。唯其如此,就必须增强财政意识,依法做好财政工作。

什么是财政意识?简言之,就是对财政的认知度。具体地说,大体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对财政理论和实践的理解程度;二是所制定财政方针、政策、制度与财政运行规律的适应度;三是对财政的运筹、平衡的能力;四是对财政法规的了解程度;五是把握公平与效率的程度;六是对大局与小局、长远与眼前利益把握的程度。这六方面中,第一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对财政理论与财政实践有比较深的理解,才能使所制定的财政方针政策和制度与财政的运行规律相符合,才能提高财政的运筹、平衡能力,才能很好地运用财政法规,才能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把握好二者的分寸,才能处理好大局与小局、长远与眼前利益的关系。第二个方面是在制定财政方针、政策、制度时,要考虑财政的运行规律,尽量符合财政的运行规律,如果我们制定的方针、政策、制度违背了财政的运行规律,就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更不要说对财政自身的影响甚至破坏了。第三个方面包括财源建设、财政资金的合理聚集、合理配置、适时的监督和管理等等。这是财政意识的基础,因为它不仅涉及财政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且涉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第四个方面既是规范和约束的一种机制,对财政法规的深入了解,可以监督我们不犯错误,促使我们步调统一,同时也是以法治国、为政以德的具体体现。第五个方面和第六个方面都是尺度问题,也是涉及社会秩序是否稳定、国际地位是否提高的大问题。这些尺度把握得好,就会出现良好的社会秩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际之间关系祥和,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国际地位也会不断提高,一切反华势力也会望而却步;反之,一切都无从谈起。

提高财政意识不仅仅是财政干部的事情,也是各级、各部门党政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事情,因为财政意识的强弱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所以各级、各部门的党政领导都不能掉以轻心。对财政的重要性我国历代的思想家都有深刻的论述。班固在他所撰写的《汉书·食货志》中说:“财者,帝王之所以聚人守位,奉天顺德,治国安民之本也。”北宋的李觏说:“国之所宝,租税也。”(注:《李觏集》卷16《富国策第二》。)苏辙对此也有进一步认识,他在给皇帝上书中说:“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国之所以存亡,事之所以成败,常必由之。”(注:《栾城集》卷21《上皇帝书》。)南宋的郑樵说:“古今有天下者,必有赋税之用。”(注:《通志》卷61《食货》1。)《金史·食货志》说:“国非食货不立”。《元史·食货志》也说:“国无食货则无以为国”。我国古代的先贤们为什么如此重视财政,乃至于将财政与国家的兴亡相联系?首先,财政是国民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古时的国民经济远不如现在发达,但是如果没有财政加以调控,国民经济也有失控的危险,例如粮食、盐、铁等物资,都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须品,其价格的高低起伏,都足以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这时国家就会运用财政手段进行调控,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更不能缺少财政的宏观调控。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批评片面财政观点的时候指出:“财政政策的好坏固然足以影响经济,但是决定财政的却是经济。”(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经济决定财政,财政也足以影响经济。单纯财政观点固然不对,没有财政观念也是错误的。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对国民经济的调控作用更明显。1993年实施的适度从紧财政政策,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都对国民经济运行发挥了很好的宏观调控作用。其次,财政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杠杆。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财政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方面,这也是毫无疑义的,因为资本的趋利性决定必然产生市场失灵区域,市场失灵区域的资源配置,非财政而莫属;市场的资源配置主要考虑的是“效率”问题,很少注意公平,长此以往,就会引发社会动荡。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就要发挥财政的功能,通过财政的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第三,财政是公共产品供应的主要渠道。国家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理论研究、社会保障等等所需的费用,更不要说国家行政机关的开支、军事费用了,凡此种种,都离不开财政的供给。所以,马克思说:“赋税是国家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列宁说:“任何社会制度,只有在一定阶级的财政支持下才会产生。”总而言之,财政是提高国际地位、树立国际形象、加重国际谈判砝码、威慑反华势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经济基础,是稳定社会秩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所在。为此各级、各部门的党政领导,一定要提高财政意识,务必要重视财政问题。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财政意识淡薄,甚至漠视财政的事例,经常见诸报端,其情节之严重,手段之恶劣,令人触目心惊。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债台高筑,积重难返。为了加快经济建设,必要的举债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未经中央批准的举债、未纳入预算的举债,是违反财经纪律的,特别是那些隐性债务、或有债务,数额巨大,又难以计算,已经成为老大难问题,积重难返。2002年,国家审计署组织对中西部10个省、市的49个县(市)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发现,截至2001年底,49个县(市)累计债务达到163亿元,相当于当年可用财力的2.1倍(注:参见《21世纪年终特刊财税新伦理(53-56版)》。)。这些不合理的直接债务、隐性债务、或有债务是如何发生的?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一是随意借款。政府有权,没钱就借,不管偿债能力如何,致使债台高筑,无力偿还。二是随意担保。为了发展地方企业,随意给企业担保,企业破产之后,这笔担保就成为了政府的债务。三是拖欠工资。小学教员的工资、行政人员的工资、民工的工资,能欠则欠,以致造成严重的后果。四是公用经费的超支、形象工程建设、未有资金来源的各种工程建设等等。这些直接债务、隐性债务、或有债务是形成我国财政风险的渊薮,正危害着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严重地阻碍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

第二,挤占挪用财政资金,屡禁不止。中央三令五申,财政资金不得挤占挪用,但据2004年审计署报告称:国务院55个部门被审计,36个部门查出违规挪用资金,占2/3。18个部门应缴末缴预算收入17.28亿元。36个部门挪用财政资金21.09亿元,主要用于建楼堂馆所、行政经费开支和借给外单位使用(注:引自2004年10日01日中国《新闻周刊》。)。审计署2003年末审计50个县,挤占挪用财政支农资金4.95亿元,主要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弥补经费、建房、买车等,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额的10%。还有云南省马龙县财政局2002年12月初将1000万元烤烟专项资金拨到各相关乡镇和单位后,当月底划回用于平衡财政预算;1999年至2003年6月,山西省平遥县农机局挪用财政支农资金81.58万元,用于农机局自身副食品基地建设和职工福利等支出(注:参见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04年第2号(总第03号)。);等等不一而足。

第三,擅自减免税收,国家财政遭受巨大损失。有些地区的领导干部,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不顾国家的税法规定,擅自越权扩大减免税范围,制定土政策,私自减免税,变相剥夺中央税款。据国家税务总局最新统计,自2004年1月份起各地组织清理检查开发区税收优惠政策以来,全国已清理出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地方违规涉税文件88份,累计少缴税款4.3亿元(注:载于2004年5月13日法制日报《一些地方擅自减免税收88份违规文件流失税款4.3亿》。)。这只是查出来的数字,实际数字恐比这个数字大得多。审计署2004年9月18日公布的审计结果显示,在对788户财务制度比较健全、管理相对较好的重点税源大户审计调查时发现,788户企业2002年少缴税款133.85亿元;2003年1月至9月少缴税款118.94亿元。少缴税款的原因,主要就是地方政府越权减免企业税收和税务部门擅自扩大优惠政策范围,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第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也呈快速递增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至少流失800亿元—1000亿元。国有资产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流失,已经咸了困扰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注:见《代码中国网》2004年9月3日。《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早在1996年,就有媒体报道,据测算全国每天国有资产流失1亿元(注:《治理国有资产流失,进一步深化改革》国家发改委体改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梁研究员2004年9月16日)。2002年,审计署查出由于违规担保、投资和借款以及决策严重失误等原因损失了72.3亿元的国有资产(注:新华网2004年3月13日载《金志国代表:捍卫国有资产安全惩治种种腐败行为》)。此种事例报刊、杂志、网站多有刊载,不一一列举。

除此而外,一些领导常常不顾资金来源、性质,习惯于有钱就花,不管是谁的钱;没钱就借,不考虑偿还能力;借而不还,不讲政府信誉。最终形成直接债务、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财政观念淡薄,不仅仅表现为上述诸项,但从这几项中不难看出,财政观念淡薄已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

财政观念淡薄,漠视国家财政的问题,不单纯是一个财政问题,而且是关系着党的执政能力的大问题,因为国家财政资金的损失,必然削弱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从而削弱党的执政能力,这是勿庸讳言的。为此,我们在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同时,也应该要求各级党政领导,特别是一把手提高对财政的认识,把增强财政观念作为增强执政党执政能力的一项内容来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为了增强财政观念,首先,要加强财政知识的学习,经常研究财政问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都应当掌握必要的财经知识,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党政领导都到财经院校学习财经知识,但是各级党政领导应该主动在实践中多了解一些财经知识,虚心地征询财政工作人员的意见,自觉地提高驾驭财经工作的能力,自觉地维护财经纪律,避免自觉不自觉地触犯财政纪律,并同一切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作斗争。南宋的叶适说:“财用,今日之大事,必尽究其本末,而后可以措于政事。”(注:《叶适集》卷4《财论总1》。)叶适不是决策者,他的话不一定为众多大臣所接受,但他的建议是十分中肯的。筹划国家大事,离开财政则寸步难行,因为每一项国家大事都离不开财政。而要研究财政就要研究财政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否则就很难了解财政的全貌。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曾要求全党:“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里面当然也包括财政的今天、昨天和前天。

其次,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经验是很宝贵的,教训同样是很宝贵的,因为那是我们交了巨额学费换来的。所以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总结教训。总结经验教训实际上就是弘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我们党向来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良好作风,因而才能不断地克服自身的缺点和错误,不断地前进。我们各级党政干部对待财政工作也应本着这一精神,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财政理论研究,做好财政工作。相反,如果文过饰非,掩盖错误,等到问题成了堆再去解决,那就不仅仅是一个财政观念的问题了。翻开近几年的报纸,我们就会看到,一些很有前途的干部,就是因为开始财政观念不强,又不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肯作批评和自我批评,结果身陷囹圄,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使自己身败名裂,令人痛惜不已。

第三,不断对财税人员进行法制和业务教育,使他们树立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这无疑也是增强财政观念的步骤之一。从披露出来的数据分析,从事财政工作的干部,犯经济错误的比率远低于金融等其他经济部门。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大多数干部的法制观念较强,职业的自律性约束他们遵纪守法,所以才能“常在河边站就是不湿鞋”。由此说明,对党政干部进行财经纪律的教育是提高党政干部财政观念的需要,也是挽救干部的需要。

最后,要提高财政机关的地位,不能将财政机关只视为政府的出纳或银行。事实上,财政部门不仅是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收支机构,更是地方政府的理财机构,是协助地方政府当家理财的部门,又是依法管理、监督、检查国家财政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的部门,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保障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以保证国家财政资金“收的合理,用的得当”,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只有提高财政机关的地位,才能发挥财政部门的作用,否则财政部门只能被动地成为地方政府的金库。据《周礼》记载:太府(即大府)主管包括预算会计在内的若干个经济部门,就其要位而言,要高于预算会计,但太府的长官只是下大夫,预算会计的长官却是中大夫,所以,预算会计之权大于太府。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边包含着深刻的用意。倘若掌管稽核财用的会计的长官,其权力不足以检查、稽核太府,反而让太府的权势压制预算会计,预算会计要听命于太府,那么预算会计还怎么敢纠察太府的过错呢?如果太府的过错无人去纠察,则会产生掩盖事情真相的问题,那时财政匮乏空虚之患就会到来,横征暴敛的根源就从这里开始了。所以只有提升预算会计的权力,则检查、稽核的工作才能开展于各部门,事情才不会受到欺诈和隐瞒,财用才不会枯竭。预算会计又称政府会计,隶属于财政部门,提高预算会计的地位实际就是提高财政部门的地位。古人提供给我们的这条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增强财政观念的方法还可以举出一些,这里所说的四点只是其中的重要之点而已。

标签:;  ;  ;  ;  ;  ;  ;  ;  ;  

论财务意识_预算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