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对交际的影响初探_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对交际的影响初探_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心理学论文,传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受到过许多相关学科的影响。在众多的相关学科中,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尤为突出。社会心理学不仅为传播学提供了最基础的学科知识,而且,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还贯彻到了传播学的许多具体研究之中。本文拟就社会心理学在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中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传播学是一门以人类的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然而,对于人类最基本的传播行为的研究,却首先是在社会心理学中进行的。社会心理学通过对社会互动、社会交往等人类最基本的沟通活动的研究,揭示了传播行为的一般本质,从而为传播学提供了丰富的学科基础知识。这是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影响。

我们知道,人类的传播行为是丰富的、复杂的,概括起来可分为如下四类:一、内向传播;二,人际传播;三,组织或群体传播;四,大众传播。作为以人类的所有传播活动为内容的传播学,应该包括对上述四个方面的研究。然而,纵观传播学的历史,我们发现整个传播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大众传播问题进行的,“近一百年来……打出‘传播研究’旗帜的成果,几乎都集中在大众传播方面”〔1〕。 对于其他广泛的丰富多彩的传播活动的研究,则是由社会心理学完成的。这一方面表现了传播研究中的片面性,另一方面也看出了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的重要性,因为没有社会心理学,在传播学中关于人类大量的传播活动还是知识的空白。

首先,让我们看内向传播,即个人内部的信息传递问题。在传播学中,除了认定内向传播是人类传播行为的一种之外,并没有对它做更多的事情,几乎所有的内向传播问题都是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研究的。社会心理学的符号互动理论就曾集中地分析过内向传播问题。可以说,符号互动论中有关“自我”的研究,所描绘的就是一幅生动的内向传播图景。威廉·詹姆士早就指出,自我是“一个人可以用来称呼他自己的一切之总和”,“自我”这个概念意味着承认人类可以而且也正在发展着对待他们自己的态度和关于他们自己的感觉,意味着承认他们自己也是可以观察的对象,就好比人类观察一个外部客体。正如人们可以向他人和周围的世界发出信号、可以对这些客体有感觉和反应一样,他们也可对自己做出反应。〔2〕G·米德更进一步将“自我”区分为“主我”(Ⅰ)和“客我”(me)“主我”是指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而“客我”则是一个人根据别人对自己所承担角色的要求,而调整塑造出的“我”。当一个人作为客我时,他就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客体,他将按照他人对他所采取的态度来左右自己,或对自己做出反应。〔3〕我们说, 内向传播实际上就是个体将自我置于客体的位置上而进行的一种自我交流,所以,关于内向传播的基本机制,已在符号互动论中得到了详尽的阐释。

那么,对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与群体传播的研究情况又怎么样呢?同样,我们也完全可以从社会心理学中找到有关这些方面的全部内容。可以说,社会心理学有关人际交往、人际互动及群体心理的研究,包括了所有的人际传播以及组织与群体传播问题。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从来就是社会心理学关注的重点,有关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构成了传播学关于人际传播的基本内容。如社会心理学中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常常被看作是对人际传播行为的典型形式的分析。这种理论认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可能有三种“自我状态”,即(1)“父母”自我状态;(2)成年自我状态; (3)“儿童”自我状态。在交往中,交往的双方处于不同的自我状态时,就形成不同的沟通类型。再如,社会心理学互动研究中揭示的“相倚”现象,也十分透彻地分析了人际传播的各种表现形式。〔4〕另外, 互动研究中的“日常生活方法论”,则强调了人际间的沟通必须以某些共同的、不言自明的规则为前提,如果撇开了日常互动中的基本规则,人际间的沟通就没法进行下去。〔5〕所有这些关于人际互动的研究, 不仅广泛地分析了人际传播的具体形式,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了人际传播的基本规律。

关于群体或组织传播问题,在社会心理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因为社会心理学历来就特别重视群体和组织内的沟通研究,把群体和组织内的沟通看成是群体和组织存在的先决条件。本着这一思想,社会心理学系统地考察了沟通对于群体内聚力,对于群体和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对于群体和组织的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影响。如在组织管理心理学方面颇有建树的专家哈罗德·莱维特,就非常透彻地分析了组织内分散的交流网络和集中的交流网络对于工作效率、成员的士气等各方面的影响作用。〔6〕

我们知道,个人的内向传播、人际传播以及组织传播等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行为。因而,关于这些传播行为的研究,也就构成了传播学学科知识的最基础的部分。没有对这些基本的传播行为的深入研究,也就难以解释人类借助于复杂的传播媒介进行的更为复杂的传播活动。社会心理学正是在对“自我”、“互动”以及群体心理的研究中,深入而全面地探讨了“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等问题,从而为传播学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知识基础。当人们试图以大众传播为核心建立一门研究人类所有的传播活动的传播学时,社会心理学的上述研究便被组合应用到了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当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社会心理学也就没有传播学。这决不是对社会心理学作用的任意夸大,而只是说明了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所特有的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不仅为传播学提供了学科基础知识,而且它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还渗透到了传播学各个具体的研究领域。传播学中许多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理论学说,都是社会心理学贯彻于传播学具体研究领域的产物。社会心理学在传播研究的各具体领域里的渗透,表明社会心理学对于传播学是一种具有本质意义的、内在的发展推动力量。

第一,社会心理学对传播者研究的影响。

传播者研究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心理学对传播者研究的影响集中地体现在新闻工具的“守门人”理论之中。

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是“守门人”这一概念的提出者。在一项有关“群体生活的途径”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勒温发现,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通,在那里或者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者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就信息或商品是否可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接着,勒温又把它与大众传播中的新闻流动作了比较。〔7 〕后来经过怀特的努力,使传播学正式接受了“守门人”的概念,并发展形成了对传播学具有深远意义的“守门人”理论。

“守门人”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它表明在传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有信息的筛选者、审查者。“在信息网络中到处设有把关人。其中包括记者,他们确定……究竟哪些事实应该加以报道;包括编辑,他们确定……哪些该刊登,哪些该抛弃;包括作家,他们确定有哪些类型的人物和事件值得书写,……包括出版公司编辑,他们确定哪些作家的作品应该出版”等等。〔8〕“守门人”这一概念, 蕴含了一个基本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即作为特定的社会成员,他的行为势必要受到其固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勒温一贯主张,个人行为是其自身因素和所处环境的函数(即B=f(P·E)),“守门人”理论正是贯彻了这一思想。作为传播者,他在信息传播中的行为必然要打上其主观因素的印记,他没法摆脱作为特定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利益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否则,传播者的行为将无异于机器人的行为。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守门人”理论是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为依据进行传播者研究的典型成果,它表明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在传播者分析中的积极的影响与作用。

第二,社会心理学对传播效果研究的影响。

对于以劝服为目的的传播活动来说,传播效果意味着传播者对受众态度的转变和同化。而态度和态度改变问题恰恰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课题,所以,在传播学中以劝服为目的的传播效果的研究,都是和社会心理学的态度改变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正因为如此,涉及到受众态度改变的传播效果研究,就必须要借助于社会心理学有关的理论和观点。

本世纪40年代进行的两项著名的传播效果研究,即以拉扎斯菲尔德为首主持的伊里县调查和以霍夫兰德为首的对美国士兵的研究,都涉及到态度的改变问题。前者是调查竞选宣传对选民的投票选择的影响,后者是研究电影对士兵的态度的影响。我们看到,在这两项研究中,社会心理学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研究者们采用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重视了对影响态度改变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分析,准确地描述了说服性大众传播的传播效果状况。其中,拉扎斯菲尔德强调了人际关系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霍夫兰德则强调了受众的个人素质在实现大众传播效果方面的作用,使传播效果与受众的个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两项研究成果可以看作是社会心理学与传播学合作的结晶。尽管对于拉扎斯菲尔德的观点现在有这样那样的批评,但是,在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的发展史上它们永远具有典范的意义。

如果说在拉扎斯菲尔德和霍夫兰德的研究中,社会心理学的影响是与研究者的知识背景有关的话(二位研究者都是社会心理学家),那么在以后的一些传播效果研究者那里,则是主动地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研究之中。最典型的就是克拉珀关于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理论。克拉珀认为,大众传播是通过一些中介因素而发生作用的,这些中介因素是;1.受众的心理倾向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过程;2.群体和群体规范;3.人际影响;4.自由企业社会中的传播工具。我们看到,在克拉珀提出的这四种中介因素中,除了第四项“自由企业社会中的传播工具”外,其他三项都是社会心理因素,而且每一种因素所发挥作用的机制,都有其社会心理学依据。

第一项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即由受传者的心理倾向所导致的选择过程,指的是受传者对传播讯息的有选择的接触、有选择的认知和有选择的记忆。克拉珀提出这个选择过程的根据就是社会心理学的认知失调理论。按照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人们总是倾向于接受那些与自己的意见、态度相一致的讯息,而抵制那些与自己的意见、态度不一致的讯息,为的是保持认知的协调状态。因为一旦认知失调就使个人陷于一种“心理上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人们都竭力避免这种不协调状态的出现。作为受众,避免认知失调的有效方法,就是通过选择性接触、选择性认识和选择性记忆来回避、抵制那些与自己原有意见相抵触的讯息。

除了选择过程之外,影响传播效果的群体和群体规范以及人际影响等中介因素,也都有其相应的社会心理学的思想根据。社会心理学历来就十分重视群体及群体规范对个人的影响作用,由群体压力引起的遵从行为,早在M·谢里夫和S·阿希的实验中就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在讯息的接受上一定要受到群体和群体规范的制约。所以,那些与受众所处的群体的规范相一致的传播将产生十分明显的强化受众态度的作用,而那些与群体规范相背离的传播,其说服效果也一定十分微弱。至于人际影响因素,早在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中就已经提出。其实,对于社会心理学来说,这方面的研究更为系统、更为深入。社会心理学早就发现,群体中那些具有特殊地位的人具有比一般成员更大的影响力,围绕着这些人物常常会形成群体中的亚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念常常是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准则。所以,在传播讯息的接受方面,他们也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

总之,我们认为,克拉珀的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理论,主要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另外,有关传播效果的“使用与满足说”等其他理论,或多或少也都受到过社会心理学的影响,应用过相应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观点。正是来自社会心理学的这些积极的影响,才使传播效果研究得到不断的深入。

第三,社会心理学对受众研究的影响。

传播学的受众研究与社会心理学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受众研究就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因为受众研究总是要和以下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受众的动机、受众的态度、受众的心理倾向、受众的行为等等。所有这些,其本身都是社会心理学的课题,或者说是传播学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因此,传播学的受众研究是离不开社会心理学的。

从受众研究的有关理论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受众研究之中,对于受众的方方面面的分析都是从社会心理学的立场出发的。如“个人差异论”着重强调的是媒介讯息与受众个性特征的相互作用,并且从个人的心理结构、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性、个人的态度、价值观与信仰等方面分析了作为受众的个人差异,从而表明受众不是被驱赶的一群绵羊,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观点,他们对传播内容会因为自己鲜明的个性而做出不同的反应。这与“枪弹论”者把受众看成是被动的“靶子”的观点截然相反。而受众研究的“社会范畴论”则以受众群体为单位来考察特定的社会群体中的受众对媒介的反应。“社会范畴论”认为,可按照诸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标准,将受众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群”,大众媒介则可以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的特点去选择与制作信息。美国学者赖利夫妇是较早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他们揭示了基本群体和参照群体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他们认为,作为受众在如何对讯息作出选择、理解和反应方面会受到这些群体的指导。〔9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群体,无论是基本群体还是参照群体都是影响个人行为的重要因素,“社会范畴论”正是把受众所处的群体的特征这一基本变量作为受众分析的前提。受众研究的“社会关系论”则强调了社会群体或组织内部的压力和合力对受众的影响,从而也表明了该理论重视群体压力这一基本的社会心理事实的重要立场。

个性、群体以及群体压力,这是社会心理学进行社会行为分析的基本途径,在关于受众研究的理论中都有所体现,或者说他们都被应用到了受众问题的分析之中。

总之,我们看到,社会心理学在传播学的各具体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传播学的研究充分重视了传播活动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因为作为传播活动的主体,不管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他们的传播行为一定要受到诸如个性、人际关系、群体压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所以,重视和强调对这些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无论是对于传播本质的认识,还是对于具体传播现象的把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问题,最直接的理论意义就是有利于正确认识社会心理学与传播学两学科之间的关系。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看到两学科之间的联系是极为密切的。它们在内容上相互交叉,以致于在很多方面不分彼此。那么,社会心理学与传播学之间的关系应该怎么来表述呢?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将两学科之间的关系作如下概括:社会心理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学科,而传播学则是以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具体科学。

众所周知,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于社会行为的系统研究的科学。它以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为基点,来分析探讨社会行为的一般规律。而社会行为就其本质而言,都具有传播的性质。所以,在社会心理学中涉及到沟通或传播问题,这是由社会心理学自身的研究对象——社会行为——的本质所决定的。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观点,传播就是借助于信息的传递而实现的社会行为的互动过程,正如G·格伯纳所说, 传播就是“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10〕社会心理学要研究社会行为的互动问题,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传播现象自然便纳入了它的研究视野。特别是在社会心理学的符号互动理论中,由于强调社会互动要以符号沟通为基础,所以在符号互动论者那里,“沟通”(传播)与“互动”经常是在同等意义上被使用的。〔11〕社会心理学正是在对社会行为的沟通和互动的研究中,为传播学提供了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渗透到传播学各具体的研究领域,对传播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样看来,我们就不难理解社会心理学与传播学为什么会存在着如此广泛的内容上的重叠与交叉。因为不管是社会心理学还是传播学,它们直接面对的都是人们的相互作用行为,都要涉及到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或沟通,因此,凡属于这类问题,都是两学科共同的研究内容。当然,它们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社会心理学着重揭示的是人们的互动或沟通行为的一般形式或普遍规律,而传播学则更加重视对传播行为的具体过程及具体机制的研究。这也是社会心理学能成为传播学的基础学科,并以其理论观点指导传播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原因。

既然传播学是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具体科学,那么我们能否由此而断定传播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认为应该是否定的。虽然传播学的形成是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但却不能把形成后的传播学看作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这是因为就传播学所研究的传播行为来看,它的广泛性与普遍性与社会心理学所探讨的社会行为几乎是相等的,“传的活动无处无之,传的行为与生俱来,……传的活动像空气,无所不在”。〔12〕也就是说,整个社会无时无刻不处在传播当中,传播涉及到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涉及到一切社会活动。因此,传播学决不是对社会心理学某一具体方面的专门研究,它要研究的是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它的触角也和社会心理学一样,伸向人类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只是在这个触探过程中,它要随时借助于社会心理学的帮助而已。(当然,传播学也会为社会心理学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这里不对此问题做专门的讨论)。这种判断并不意味着对两学科的轩此轾彼,而是对两学科关系的更为客观的评价。

注释:

〔1〕宋林飞:《社会传播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27页。

〔2〕郑也夫、李强:《西方社会学史》,能源出版社1987年版, 第248页。

〔3〕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第373页。

〔4〕巴克:《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7 ~80页。

〔5〕加芬克尔:《日常生活方法论研究》,1967年英文版, 第43页。

〔6〕莱维特:《现代管理心理学》,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8 年版,第286~296页。

〔7〕〔9〕〔10〕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34、47、5页。

〔8〕威尔伯·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 年版,第161页。

〔11〕周晓虹等:《现代社会心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3页。

〔12〕余也鲁:《传媒·信息与人——传学概论》(威尔伯·施拉姆著)代序,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

标签:;  ;  ;  ;  ;  ;  ;  ;  ;  ;  ;  ;  ;  ;  ;  

社会心理对交际的影响初探_社会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