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对策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现行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农业科研创新主体错位
在世界上,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农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这种格局一直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即研究、开发是农业企业的核心工作之一。
农业企业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因为农业企业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它直接面向市场,将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又通过市场杠杆的激发,引导农业科研的方向和知识的创新,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
我国当前最主要的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政府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大专院校,农业科技企业和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科技示范户还不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政府仍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存在农业技术创新主体错位的局面。此外,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条块分割,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行政依附性较为严重,农业科研机构按照中央到地方的各农业行政部门设置,科研机构都自成体系,“大而全、小而全”的情况普遍存在,在部分机构重复设置的同时,许多科研机构的科研骨干和经费严重不足。科研中的人、财、物分部门管理,难以形成科研要素的合理流动。
(二)农业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
农业技术创新主体错位所造成的最大弊端就是农业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的脱节,这种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必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凸显。我国现有农业技术存在着“四多、四少”,即常规技术多,重大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少;产量技术多,品质技术少;生产技术多,加工技术少;知识形态技术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少。总之,我国农业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其主要根源在于我国现行的农业科研运行的体制。
农业科研系统的运行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制,政府政策推动仍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推动模式,科研活动缺乏有效的反馈决策机制,科研管理手段行政化。科研项目多头下达,科研机构通过层层划拨的指令性计划指标获得人、财、物的供给,使农业科研、推广和生产相互脱节,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农业科研资源浪费和科研活动的低效率。
从表面上看,我国的农业技术成果产出量并不低,技术供给充分,但我国有效的农业技术供给却不足。这主要是由于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政府所属的农业高校及农业科研院所,而刺激农业技术创新的利益驱动机制与农业技术需求不对应。农业高校及农业科研单位目前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其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评奖及工作量的计算与论文和课题紧密挂钩。这种机制本来的意图是为了督促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不否认在很大的程度上的确促进了科研的发展。然而这种硬性的规定,在现实中也的确造成大量的负效应现象,许多科研工作者为了“科研”而“科研”,不考虑实际中是否需求,而单纯地追求成果,这就必然产生大量的社会不需求的、没有实际价值的所谓的“科研成果”,因此这类项目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率也较低。总之,由于以上的科研体制本身或管理方式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不足,从而造成了我国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的脱节。
(三)农业技术推广及指导薄弱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中,科技贡献率与科研成果转化率均达70%左右,推广一项成熟技术一般只需1~2年。而在我国,据国家农业部统计,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徘徊在30%~40%之间,推广一项新技术往往需要6~7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可见,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状况并不乐观。此外,农业企业、尤其小农户无法及时得到技术的指导和信息,当面对具体的天气变化、疾病等具体的问题时,不能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
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的相当完整的省、地、县、乡四级农业技术推广网,对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部分地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各项经费长期不足,农业推广体系在有些地区已经名存实亡,其职能已被架空,这些推广网“线断、网破、人散”,农业技术推广步履维艰,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推广体系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技术转移政策的推动下,催生了一批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新型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它们加快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学知识的扩散和技术转移,提高了整体创新功效。但在总体上,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些问题,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农业科技中介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发展迟缓、创新能力较弱等不利因素。部分中介机构是计划经济保留下来的农技服务站、植保服务站等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普遍存在吃大锅饭现象,所以缺乏竞争服务意识。我国目前对于政府设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社会力量参与的推广事业的分工还没有明确规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职责分工上不清晰。
二、解决农业技术创新问题的对策
通过对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及其成因的研究,可清晰地看到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症结所在,针对存在的问题现提出几点建议:
(一)扶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
要积极扶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培育农业企业逐渐成长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实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一体化,加强农业企业内部的科研开发能力建设。
由于农业企业成长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还需要一个过程,政府所属的农业高校和农业科研机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继续发挥其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因此,改革农业科研体制以促进农业的有效技术供给、进行农业科技中介建设以加强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的联系,是当前农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改革农业科研体制中的成果激励机制
要尽快改革现行农业科研体制中的成果激励机制,改善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推动我国的农业技术创新。
改革农业科研体制中的成果激励机制的关键在于把农业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挂钩,把科研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与实践结合。加强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鼓励建立以教授、专家为指导的,为企业提供咨询的服务措施。
(三)完善我国农业技术中介体系
为了改善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的薄弱局面,加强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的联系,进行农业科技中介建设迫在眉睫。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中介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
其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再次,在农业大学、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许可办公室,作为基层研究部门的专门技术转移机构。
最后,建立农业技术市场科技经纪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