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模式研究_雁行理论论文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模式研究_雁行理论论文

试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经济合作论文,试论论文,区域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来,围绕着东北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模式的探讨始终是研究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一个中心议题。因为选择一个符合东北亚情况的区域合作模式,不仅是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发展的要求,而且是将东北亚国家的区域合作引向深入,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健康顺利发展的需要,并对当代国际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增长三角集成”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这里“增长三角”一词并不是笔者的发明,这种提法在有的文章中已经出现。但冠以“增长三角集成”并称其为“模式”则是笔者的一孔之见了。所谓增长三角集成模式,就是由数个相邻国家(或地区)各自辟出(出租)一块土地,组成地区政府间的专门机构,以特殊的经济政策,联合开发,共同管辖,加强该地区的生产要素的合理移动和配置,促进该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其内涵和外延,发挥其对生产要素的吸纳和扩散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和地域内,直至在整个东北亚,实现区域性的联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这里将区域内的各个国家比喻成一个个独立的较小的集合,它们按一定规则交集形成一个个增长三角。经过一定时间的集成和发展,一个个增长三角并集再形成一个全集,即东北亚经济一体化。

这一发展目标模式,完全符合东北亚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基本特征。

大家知道,“东北亚经济圈”已喊了多年,各种模式和构想也屡见不鲜,但东北亚区域性合作没有实质性进展。这固然和本地区复杂的情况及各种障碍有关,但具体的区域合作模式是否可行也应考虑。

从当代世界上现存的区域性合作形式来看,虽然形式多种多样,目标有高有低,但基本上可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多领域的(或称综合性的)。这种区域性合作,包括各个主要经济领域,如生产、市场、资本、货币等。并且是整个国家的全都加入。如欧共体、安第斯条约组织以及原来的经互会。显然,东北亚地区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种形式不行。另一种是单一领域的,如欧佩克(OPEC)等,这种类型的合作国家和地区均是在某一方面如石油、橡胶、咖啡(多是原料性的生产或出口)等方面比较集中,为维护共同利益而使它们联合起来。显然东北亚各国也不具备这样的特点,东北亚各国的条件和优势不是同一,而是互补。所以这种形式也不适用。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讨,人们现在都同意这样一种看法:即东北亚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只能走由松散型合作到紧密型合作,由双边合作至多边合作,从小范围起步,走局部突破的路子。如果是这样,那么,“增长三角集成”模式完全符合这一途径,是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实选择。

按着这一模式,合作各方只是拿出很小的一块地方(或投入某一方面的生产要素),而且这些地方多是边境或没有开发的地区。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和国家间关系的改善以及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许多国家都想开发和建设原来相对落后并有发展潜力的地区。这一合作方式,满足了有关国家的这种愿望:这一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由于东北亚国家经济政治制度的差异给区域合作带来的困难和障碍,它不必像欧共体那样把国家的相当一部分权力让渡给共同体行使。因为参加合作的只是有关国家的很小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国家,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冲因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而出现的种种矛盾,避免因整个国家(或很大区域、部门)加入可能给一国带来的不良冲击和影响,也可以防止对所谓国家主权的侵犯(如果有这种可能的话)。所以,这种合作模式,就是从小范围开始,先从各方共同感兴趣的方面、容易合作的领域开始,然后渐次展开,不断深化和扩散这种合作,直至实现整个区域内的合作。

(二)

关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目标模式,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构想。其中有代表性的当属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创立的,我国一些学者也赞同的雁行发展模式。

雁行模式最初是说明一些国家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现在引伸被用来解释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多重赶超的格局。“其实质是,处在高度发展阶段的国家之相对优势产业向处在低发展阶段的国家转移。这一转移的过程,是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得以共同发展的源泉和基础。”按雁行模式,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日本自然是处于高发展阶段的国家,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然后是韩国,发展资金密集型和中等技术产业;接着是俄、中、朝、蒙则利用其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充裕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按这样的基本格局进行分工和产业转移。这样就形成了以日本为雁首的依次排开的雁行模式。

应该说,这一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即它充分考虑了东北亚地区目前存在的较大的经济落差,考虑了各国在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互补性以及日本在此合作中将起的重要作用。但是,总的来说,称之为雁行模式就是具有较深厚的垂直分工色彩。并且将产业层次分工通过模式凝固化。因为如果作为一种模式,就应按模式的内在要求进行,不然这个模式就没有实际意义。同时,这一模式,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以日本为主的理念,并有利于保持日本同其他国家的“等距离差距”。虽然我们不能说,在雁行模式下必然使高层次国家和低层次国家之间保持永久的恒定经济差距,但是,这种事实雁行模式的提倡者也是承认的,即“只有高层次国家再发展了,才愿意和有必要把相对优势产业转移出去。”也就是说,高层次国家只有在具有了新的、更高水平的优势产业以后,才愿意把现有的相对优势产业转移给低层次国家。不然,高层次国家在不具备新的相对优势产业前将原有的相对优势转移出去,必然造成对自己的竞争,产生“飞去来器”效应,显然,这是高层次国家所不愿见到的。所以在高层次国家不具备新的、更高水平的相对优势产业之前,它是不会进行转移的,至少是有限的转移,以保持自己的高层次和领先地位,保持同低层次国家的一定距离。在这种模式中,虽然低层次国家可以努力去竞争。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是“竞争”,倒不如说是高层次国家的某种“转让”。虽然,低层次国家可能发展了,同高层次国家的差距缩小了,战后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这种发展和飞跃,不是靠雁行模式,而是靠自身的内部调整和改革,靠很好地解决和摆脱战后这种垂直分工给它们造成的被动的、落后的局面,即不能总是接受高层次国家转移的相对优势产业,而是一面接受这种转移,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增加投资,进行新的开发,保持自己原有的优势,创造自己的新的相对优势。

最后应提出的是,雁行模式似乎只是理论分析和构想,它没有提出通过何种具体形式或组织形式来实现东北亚的区域合作。所以在实践上来看,可操作性不强。

(三)

“增长三角集成”模式,作为东北亚本身的区域性经济合作来讲是初步的,小范围的,低级的。但相对于有些合作模式来说,它又是现代的、高级的。在这种模式下,它从一开始就不仅仅局限于商品贸易方面,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布局,是在商品贸易、资金、劳务等各方面的综合性的合作和协调。而雁行模式则是传统的,低级的,循序渐进和缓慢的;现在的欧共体模式是全面的,高级的。但欧共体的发展也是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它最初是从某一经济部门的合作开始,然后发展到建立关税同盟和共同市场,进而实行有关经济政策的协调和统一。所以“三角集成”模式是当代区域经济合作中一种较高层次的新的尝试,它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的模式。它必将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区域内各国加快向市场经济过渡;有利于将地区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也有利于区域的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标签:;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模式研究_雁行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