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潮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全球绿色生态运动的发展,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西方兴起了一股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要求建立一个符合生态环境的、没有剥削的社会的思潮,即所谓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我国学术界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对这一新兴起的西方思潮进行研究,本文试就近年来对这一思潮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性质
(一)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理论界普遍认为: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1.资本主义的全球掠夺性开发给人类带来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生态学、系统论等横断学科理论的广泛传播并日益深入人心。2.西方生态运动和生态组织的蓬勃发展。生态运动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50年代,早在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K·博尔丁就提出“生态革命”的主张。随着60年代末70年代初相继发生的经济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危机,K·博尔丁的“生态革命”的主张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并逐渐在人们心目中广泛萌发了一种“生态意识”。以后,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国际未来学中的悲观派所发表的报告和种种预测,又进一步加强了人们的这种“生态意识”。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应当积极行动起来以“确保子孙后代的生存,防止滑向生态灾难深渊”。与保护生态运动兴起的同时,各种生态组织相继涌现出来,为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提供了组织条件。3.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进行自我反省的理论结果。一些西方左翼人士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产生怀疑和失望后,曾转向“民主社会主义”,但“民主社会主义”的样板——“瑞典模式”也遇到了严峻挑战,西方的社会主义者便将目光转向日渐壮大的生态社会主义。4.60年代初西方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60年代末期的西方青年抵抗运动、“新文化启蒙”运动,是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深层次的文化背景,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便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新价值观念的一种理性表达。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时间、称谓及其性质
1.关于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时间,国内学术界大体有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1979年西德绿党的成立及其生态宣言的发表是生态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第二种看法把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60~70年代、80年代和80年代以后,认为第一阶段是生态社会主义产生和形成的时期;第三种看法认为,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生时间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
2.学术界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称谓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生态社会主义,持这种称谓的人较多,因为生态社会主义一词在英文中一般叫做“Eco-Socia-lism”,生态社会主义者通常自称“Eco-Socialists”,直接译成中文即为生态社会主义。另一种称谓是绿党社会主义,这种观点把近年来西方新出现的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为宗旨的政治思潮统称为绿党社会主义。
3.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性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1)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是西德7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反映了以环境保护主义者为核心的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和要求的思想倾向。(2)生态社会主义是一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3)生态社会主义作为对工业制度进行批判的一种理论表述,是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间阶层利益出发,借助生态问题来谋求一种新社会制度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在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改良主义。(4)生态社会主义是泛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绿色组织中,主张积极参政,实行社会改革,谋求建立一种以生态与社会平衡为基础的,并能充分保障人权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派别。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由于学术界大多数同志认为生态社会主义就是指绿党奉行的观点和主张,因而在归纳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时,一般把绿党的具体主张一并归入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界普遍认为,生态学、社会公正(或社会责任感)、基层民主和非暴力是生态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原则或四根支柱。这四个原则虽然具有各自独立的内容,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的整体,社会公正、基层民主和非暴力是生态学原则的补充和在社会问题上的具体运用。生态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思想都是以这四个基本原则为框架建立起来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经济思想
在经济发展目标上,主张用“生态经济”模式取代现行的“市场经济”模式,建立一种以保护自然和理智地使用自然资源并为后代着想为特征的经济制度,即“稳态经济”。这种经济制度把符合生态原则而不是把利润的大小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杠杆,其措施是:首先,重新确定经济发展方向。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现实的经济学都是断后的经济学,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不关心生态也不考虑人类长远利益的短期经济增长,从根本上漠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恶化。此外,这种断后的经济学还造成人的异化和浪费性的消费。因而,生态社会主义主张把经济学从过去的老框架中解放出来,确立一种系统论的经济思想体系,恢复人的个性,调整生产和需求的关系。其次,“绿化”工作道德。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在目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工作仅仅被看作是获得收入的手段,劳动仅仅是为了工资和谋生而不是一种享受,这是不道德的,因而它主张缩小工作和休息之间的区别,把工作和休息看成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使工作成为“自由和自主”的活动。再次,发展“供选择”项目,亦即发展可以替代资本主义国家大型企业的那些小企业。生态社会主义者把资本主义经济分为两大类:一是“正规经济”部门,即大规模制造业部门和大规模服务行业,它们都是以赢利为目的;二是所谓的“非正规经济”部门,即由家庭或街道开办的小型生产和服务性行业,它们之中有赢利的,也有非赢利的。“供选择”项目就是指这些“非正规经济”部门。最后,开发“软技术”。“软技术”是指那些不污染自然环境,不破坏生态平衡,而且能够不因技术发展而造成异化和大规模失业的技术,如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资源开发技术等等。他们反对核电站之类的技术,认为这是“硬技术”。
(二)政治思想
1.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反对污染环境,使人类有一个“符合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生存空间。2.强调基层民主和“分散化”原则。所谓基层民主,一是指凡是应该由选举产生的各种代表、领导机构以及各种工作委员会等,都应该由绿色运动的各种基层单位直接选举产生;二是指绿党各级组织的重要文件和决议,都要经过先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的反复征求意见和修改,然后由有关组织投票通过。“分散化”的含义是相当广泛的,它在政治上是指把权力放在基层,基层单位独立自主,以及“坚持每一个人的自决权和自由发展”。3.废除家长制,尊重妇女的权利。生态社会主义主张男女平等,要求妇女有同男人一样参加工作、从事政治以及其他各种文化、教育和社会活动的权利;要求妇女独立自主,人身自由,反对歧视、虐待妇女的各种立法和规定等等。4.在对待民族国家问题上,主张“打破国家界限”,用以生物区分布为标准划分的地域,取代目前的民族国家。5.强调“精神”的作用。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西方的“工业化社会出现了精神衰退和精神贫困”,所以,应把“精神”问题列为绿色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精神”的内容包括:一是“整体性”概念;二是改变传统思维方式,用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方法去观察世界。6.在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手段方面,主张采取非暴力斗争,反对使用一切暴力,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由个人和集团施加的“结构性”的暴力。
(三)文教卫生思想
一些学者认为,生态社会主义还提出要建设一种新型的文教卫生事业。在文化方面,生态社会主义者反对发展商品化的“文化工业”,主张文化人深入基层,促进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教育方面,他们反对中小学的过分集中化和正规化,主张由街道和社会办学,采取学校、家庭和学生相结合开发智力的措施;要对学生进行“整体性”教育。在宣传领域,他们反对新闻垄断,反对广告宣传,主张国家出资办电视广播,鼓励进行“全面的和批判性的新闻分析”。在卫生保健方面,主张采用“整体论”的医疗方案,也就是说,既要对症下药,又要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大力发展针灸、按摩等东方国家的传统医疗方法。
(四)外交政策主张
1.主张裁军和取消军事集团,认为军备竞赛不仅威胁人类安全,浪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而且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2.强调进行“社会防御”,认为有史以来,传统的防御战略都是通过使入侵者在国界上付出重大代价,也就是用武装斗争,去阻止敌人的侵略,而“社会防御”则要求通过非暴力行动去对付敌人。这种行动包括:在经济方面采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联合抵制”行动;各种机构的“社会和政治抑制”行动;破坏和阻塞交通;罢工和有意识地降低生产率;使各种公用设施以及管理系统“超负荷运转”等。3.主张团结第三世界,反对工业发达国家掠夺和剥削第三世界人民,坚决支持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强烈要求与第三世界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4.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认为当今的世界经济秩序,是建立在多年来富裕工业化国家对第三世界的剥削基础之上的,不平等的交换关系导致第三世界国家严重的债务危机和人民贫困。这种债务危机更是大自然的危机,由于债务的压力,人们更加紧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使生态危机不断恶化。因此,必须从全球生态平衡的高度看待和解决南北关系问题,从根本上铲除国际关系不平等的根源,建立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三、对生态社会主义的评价
(一)积极方面
学术界普遍认为,生态社会主义透过生态环境问题,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和自然的严重损害,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些罪恶进行了谴责;他们正确地揭示了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倡导生态保护,主张人类和平,着眼人类的明天,把人类的希望寄托于社会主义;要求废除家长制,尊重妇女的权利;在对外政策上主张裁军,团结第三世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这些看法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此外,一些学者还认为:1.生态社会主义者用生态学和“网络系统思想”来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二者之间的和谐共处,这表明他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甚至还蕴含着辩证法的味道。2.生态社会主义者针对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提出了许多值得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比如,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对自然的统治,而且把科学技术变成了统治人的工具,变成新的破坏因素。因此,面对环境危机的增长,不能只满足于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有力因素的观点,从而把分析的重点局限于生产领域之内。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与早期资本主义有两个显著区别:一是资本家操纵了消费,使人们产生一种被强加的需要或虚假的需要;二是为延缓经济危机而力图歪曲满足需要的本质,诱使人们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把追求消费当作真正的满足,从而导致了异化消费。而大多数传统马克思主义者都忽视了消费领域,没有注意分析消费领域可能出现的新变化,也未能看到对爱好和消费的操纵会成为维持和提高利润率及实行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作出的概括,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思想,对于我们开阔视野,全面正确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很有意义的。
(二)消极方面
理论界一致认为,生态社会主义是一种非马克思主义流派,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有些学者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
1.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问题看得高于一切,只从人和自然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来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或用“生态危机”论来取代“经济危机”论,这就用人与自然的矛盾取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在经济理论上,生态社会主义主张的“稳态经济”,企图以只求产品质量和经济的“零度”增长为前提,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当今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对经济总量的增加形成严重压力和贫富悬殊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是不切合实际的;生态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彻底否定大型跨国公司的作用,主张建立一种小国寡民式的经济单位,并企图用手工劳动去取代现代化大生产,用分散的小生产同现代化大生产相抗衡,这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他们把失业和分配不公等资本主义的罪恶归咎于工作分配不合理和税收制度不健全的表面层次上,而没有从资本主义制度上寻找真正的根源;他们还将私有制与公有制混同起来进行批判,企图建立一种超越两种根本对立的所有制之上的第三种所有制。
3.在政治主张上,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实行基层直接民主,把主要权力都交给基层组织,实行分散化和基层自治,追求一种“没有官员的网络系统思想”,这种片面强调“民主”和分散化,只能导致议而不决和无政府主义;在革命道路问题上,他们奉行非暴力原则,甚至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这就陷入了改良主义泥潭;在实现目标的依靠力量问题上,生态社会主义同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一样是脱离社会基本群众的宗派主义,认为未来目标需要靠广大中间阶层认识到生态经济的美好性并自觉地为之奋斗,要靠其他政党代表以及公司经理们的同情和支持;在对待国家问题上,生态社会主义主张用“生物区”代替国家,这在现实中更是行不通的。
标签: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思潮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