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要按照当前的地下环境和可能存在的缺陷,采用科学的勘测方法总结地质环境的隐患,之后才可使用科学的灾害防治方法。其中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该项技术的使用原则和工作模式,研究了相关勘察任务的内容,探讨了该项技术在地质灾害勘察中的使用模式,为地质环境调整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技术;地质灾害防治;GPS技术
引言:水工环地质技术的使用技术涵盖多个辅助型技术,使用过程要通过所有获取参数的研究和整理,总结目前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发生区域和灾害后果。水工环地质技术含有GPS技术、瞬变电磁技术、RS技术以及地质雷达技术,各项技术的使用过程要从中选择最佳的作用形式,以提高分析结果的精度。
一、水工环地质技术的使用原理和工作原则
(一)水工环技术原理
水工环技术的概念是研究地下空间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围绕全面性的地质资源完成针对这一区域的详细分析工作,最终实现对于当地地质环境的精准评估。其中使用的技术类型多种,不同测量技术的特点也有所差异,要求把所有的检测技术合理使用[1]。比如GPS技术的使用方法是地面空间上的分析,某地区在3年内,该区域的地表出现沉降,幅度达到5mm,结合区域的地下资源开采企业分布情况的调查,发现该地区属于煤炭资源的开采区域,现场调查发现,虽然地下矿井区域的各个生产指标符合要求,但是周边地层的强度下降,则后续的地质灾害处理方法周边区域的地质强度补充、地上环境的合理规划等,后续依然借助GPS技术测量该地区的沉降量,发现沉降速度下降,可确定提高了该空间的灾害防治水平。
(二)水工环技术原则
这一技术的使用原理是,通过现有地质勘探技术的使用,找到地下空间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下岩层上的裂缝、地下各个地质层的土壤和岩层配比情况缺陷、存在问题的消除等,其中可以选用最佳的处理方法。具体原则是首先划定测量和检测的区域,通常采用的技术包括GPS观测系统、GIS跟踪检测技术,以分析当前这一工作体系中的缺陷。确定了具备地质隐患的地点之后,采用实地化的检测工作区域研究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
其次是确定地下环境的问题发生几率,尤其是对于土层中的岩层缺陷,包括岩层上的裂纹、岩层和土壤连接处含有水层等,这类缺陷的存在会导致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地层大幅度沉降等问题,容易出现严重的问题。
最后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落实,包括地质环境的隐患排除、地下环境的空间划分和设定、专业方法的使用等,之后继续采用专业化的工作方法从中选择最佳的工作方案,并借助GIS、GPS等技术观察实际问题处理方案的作用水平,才可以保证水工环地质技术发挥应有作用。
二、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使用方法
(一)GPS技术使用
GPS技术是借助地质勘察卫星勘探地面资源,以分析目前这一空间区域中是否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实现对于地面情况变化参数的定量化测量。通常情况下,地质灾害的诱因地上环境的变更、地下空间的资源发掘、露天矿场的资源获取等,其中地上森林植被资源、露天矿场区域中存在的缺陷和工作特性都会在GPS地面构图设施中有所展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在某露天矿场的运行和发展过程,GPS技术发现1年前同时期的周边森林资源的覆盖率较高,达到65%左右,之后的勘察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仅有37%,同时该矿产资源的开发地点的资源开采坑深度增加,矿场的覆盖面积扩大0.8倍,废弃开采资料的占地面积也大幅度增加,所以在后续的研究和分析过程,在所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现山体滑坡事故的发生记录提高了3倍,则后续需要做好针对这一区域的管理和分析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GPS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主要是在水平面上的测量精度可以得到保持,但是垂直方向上的测量精度相对较低,则具体观测过程,要借助全站仪等设备具体测量,或者使用GIS技术同时获取多项参数,在所有的参数获取之后,发现地质灾害发生风险超过警示值,则落实后续的实地测量工作。
(二)RS技术使用
RS技术即遥感技术,其从作用形式上和GIS技术更加相似,在后续的使用过程,要通过相关测量卫星信号的使用,拍摄地面上的不同区域当前状态和发展中产生的相关变化情况,以研究当前这一区域是否会出现地质灾害。
比如卫星的长期运行过程,会完成地面的拍照工作并建成数据库,后续的勘察过程,则是按照当前已经储备的数据和构造的三维地图完成各项数据的铺排工作。如发现某个地区之前建成的三维地图中,发现某个地区的露天矿场深度达到50m,矿场区域的直径均值是200m,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继续开采之后,发现深度参数维持不变,但是直径均值数据扩大,同时矿场周边的森林资源被破坏效果明显,同时矿场区域的内部空间坡度较大,数据对比结果说明,一方面周边地区出现山体滑坡的几率提高,另一方面矿场内部空间也容易整体性垮塌,则要做好后续的检测工作以防范地质灾害。
(三)地质雷达技术使用
地质雷达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使用专业的雷达装置向被测量区域发出电磁波,获得反馈信号之后对其分析,以确定这一区域中是否存在地下土层的开裂、不同土层之间的含水量较高等问题。
该项技术的使用过程,要确定被检测的区域,并做好雷达的定位工作,从而让该设备可以发挥效用,其中不同的地质问题在返回的信号上可以展现。其次是分析地质空间中的缺陷,之后核算当前该系统中的缺陷[2]。例如在技术的实际使用过程,发现不同地层的反馈信号变现特点,发现某地点的反馈信号较为薄弱,同时呈现杂乱状态,可以确定该测量地点的地下空间中可能存在裂缝,此外发现与之关联区域的返回波信号强度较高,并且整体上和发出的波信号基本相同,可推测这一结构层中的含水量较高,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几率大幅提高。
(四)瞬变电磁技术使用
向被勘测地质区域发送脉冲电磁波时,当存在地质空间中的均匀性缺陷问题和地质体的明显隐患时,则会生成二次涡流场变化参数,以找到当前该区域中存在的隐患。该项技术的最核心操作重点是防止地下电磁波的干扰形成眼圈效应,要求在获取了信号之后,由专业人员完成具体的分析工作。此外在该项工作的落实过程,也可和其余的各项技术类型联合使用,以大幅度提高该项技术的实施质量。通常情况下,需要选择相关瞬变场的作业形式,可选择的形式有垂直磁偶源和电偶源法两种,其中前者的使用效果更好,可以更好胜任地质的勘察工作。
结论
综上所述,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中可以发挥良好的使用效果,其使用原理是借助当前开发出的各类新型测量技术完成专业化的分析工作。技术的使用技术方法包括瞬变电磁技术、GPS测量技术、RS测量技术和地质雷达技术,要求所有技术的使用都可以和其余的技术融合,提高对于地质状况的勘测精度。
参考文献
[1]肖道恺,贾靖.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J].中国金属通报,2019(08):222+224.
[2]燕强珍.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9(05):290+292.
论文作者:汪涛,汪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6
标签:技术论文; 地质论文; 水工论文; 区域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 工作论文; 矿场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