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利益183;劳动实践183;经济关系:黑格尔历史哲学唯物主义新探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物质利益183;劳动实践183;经济关系:黑格尔历史哲学唯物主义新探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物质利益#183;劳动实践#183;经济关系——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黑格尔论文,唯物主义论文,物质论文,哲学论文,利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神秘而庞大的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黑格尔是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者,但作为一个伟大的辩证法学家,他不仅关于精神界和自然界的理论贯穿着运动发展的思想,而且关于历史的理论也拥有着“合理内核”。他的历史哲学一方面存在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1〕。“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还值得钦佩。”〔2〕因此,黑格尔在历史观中起了“划时代”的伟大作用,这种“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理论前提”〔3〕, 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然,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尽管存在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思想,但“绝对精神”仍是黑格尔的理论出发点。他说:“理性统治着世界,也同样统治着世界历史。”〔4〕这样他“不仅把整个物质世界就变成思想的世界,而且整个历史也变成了思想的历史”〔5〕。然而, 透过他那庞大而散发着神秘气息的思辨哲学体系,我们仍可以在他的历史观中发现许多带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合理内核”。

历史发展的“经纬线”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直截了当地指出:“我们对历史的最初一瞥,便使我们深信人类的行动都发生于他们的需要,他们的热情,他们的兴趣,便是一切行动的唯一源泉。”〔6〕也就是说:“个别兴趣和自私欲望的满足的目的都是一切行动的最后源泉。”〔7〕甚至“我们简单可以声称,假如没有热忱,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8〕。在黑格尔看来“热忱、热情”是一种“从私人利益特殊的目的,或者简直可以说是利已的企图而产生的人类活动……”〔9〕, 这就是说热情就是情欲,就是人们对一切需要对象的占有欲。这就揭示出人们的行为动机、对需求的占有欲就是人们一切行动的唯一源泉和动力,它支配着人们的行动,从而写出了人类的历史。黑格尔深刻地指出,这就是历史发展的“纬线”。

恩格斯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的形式……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10〕这句话十分明确。“恶”和“恶劣的情欲”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热忱、热情”,也就是人们对物质的占有、对需要满足的欲望。在这里,黑格尔实际上已经不自觉地把历史发展的原因归结于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就直接从“绝对精神”的高峰降到经济利益的现实基础上。唯物史观认为,正是人们最基本的物质利益的需求,才真正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驱动力,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黑格尔恰恰看到了这一点,把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恶劣的情欲”看作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显然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是十分接近的。

然而,黑格尔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演进又作了深入地探讨。他从历史发展中人们的愿望与结果往往出现不相一致的现象出发,透过历史发展的表面动机去进一步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动力”,也就是寻找历史发展的“经线”。

黑格尔指出:“到处都采取着和实施着多种目的……有时候我们看到某种包罗宏富而为大家所关切的事业进展得比较迟缓,而且结果竟然在许多琐屑事项的错综纠纷中被牺牲掉,终于纷纷化为尘埃了。同时为了一种细微的结果居然可以花去九牛二虎之力;而从显然渺小的事情上却发生了一番巨大的事变”〔11〕。这就是说,在个人与他人、需求与现实、民族历史与世界进程之间有着相对抗的一面,因而在个人的“心的规律”与“世界进程”有相对抗的时候,其结果只能是前者“被牺牲掉”或“化为尘埃了”。同时,黑格尔又指出,人们的行动、历史的进程往往会产生一些“附加的结果”,这些结果“虽然没有呈现在人们的意识中,而且也并不包括在人们的企图中,却也一起完成了”〔12〕。这就产生了人们起初没想到的更加广大深远的影响。可见,历史进程中愿望与结果存在着多么大的不一致性!这是为什么呢?恩格斯说得好,黑格尔的这种思想是其他思想家、史学家无法相比的,因为他看到了“在人们动机背后隐藏着的又是什么样的动力?在行动者的头脑中使这些动机的形成出现的历史原因是什么?”〔13〕也就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动力”的问题。黑格尔想步入天堂,但他走的是人间的道路。尽管他最终把这一“动力之动力”归于“绝对精神”、“世界精神”,但他还是从具体的现实出发,从人们的“热忱”和“恶劣的情欲”出发来达到他的“绝对精神”,或者说“绝对精神”之所以能在他那里得以实现其魅力,终究还是依赖于现实的经济关系以及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笔者认为,既然黑格尔把“热情、情欲”看作是人们对于意欲和私人利益占有的需要即物质利益的需要,看作是一切行动的唯一源泉,这实质上就已经向我们指出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深刻领会到黑格尔关于人们行动的目的与结果往往不相协调的重要含义。按照黑格尔的逻辑,我们可以得出,正是社会的物质利益的内在规律制约了人们的行动,使人们的愿望与结果往往相互冲突,同时,正是这一内在规律又反过来支配人们的行动,使人们不得不按这一规律行动,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可惜的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出发点限制了他,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制约了他,使他最后找错了地方。他说,人们的热情、兴趣“一方面就是他们追求和满足他们自己的目的,同时又是一种更崇高、更广大的目的的手段和工具”〔14〕。这就说明了尽管物质利益的内在规律制约和限制了人们的行动,但黑格尔又把这一内在规律归结为“世界精神”的工具,最终把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动力”归为“绝对理念”。所以他认为,世界历史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第一是理念;第二是情欲。“绝对理念”是历史发展的“经线”,“热忱、兴趣”是历史发展的“纬线”。世界历史就是一部“理念和情欲”的交织史。可见,人们的“热忱”、“情欲”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而“绝对精神”则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动力”。

总之,黑格尔有关历史发展的“经纬线”的理论是相当深刻的,尤其是他关于历史发展的“经纬”即物质利益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论述显然具有唯物史观的进步性。他没有重复旧唯物主义作表面文章的错误,而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动力”——“绝对精神”,他的错误仅仅在于“不在历史本身中寻找这种动力,反而从外面,从哲学的意识形态中把这种动力输入历史”〔15〕。但无论如何,黑格尔的这种承认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和物质利益推动历史前进的“经纬线”理论是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黑格尔暗中指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16〕。

以生产工具为手段的人类劳动实践

黑格尔不懂得生产方式决定历史进程的道理,但他常常把劳动实践的观点放在突出的地位加以研究。黑格尔认为,作为世界历史的“纬线”的物质利益的需求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那么这种历史发展的“纬线”是靠什么手段得以发挥其作用的呢?人们又是如何满足这种物质利益需求的呢?对此,黑格尔也作了类似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

翻开《法哲学原理》,在“市民社会”这一章中黑格尔用了很大篇幅论述了“需要的体系”。他认为:“劳动是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手段之间的中介”〔17〕,自然界直接提供物质,而劳动则“加工于自然界所直接提供的物质”,使之符合人类的各种目的,“这种造形加工使手段具有价值和实用”〔18〕。可以看到,黑格尔关于劳动的概念实际上与马克思关于劳动的概念是比较接近的。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19〕劳动是人以自身有目的的活动来调整和改变人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社会实践过程,它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有目的地创造价值以满足人们生存及历史前进的需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创造了人类的历史。黑格尔也恰恰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说:“劳动的造型加工使手段具有价值和实用。这样人在自己消费中所涉及的主要是人的产品,而他所消费的正是人的努力的成果。”〔20〕“人通过流汗和劳动而获得满足需要的手段。”〔21〕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劳动,人类才能创造出“价值和实用”,而这些正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手段。这就明确指出了在历史进程中起直接作用的物质利益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

黑格尔在高度赞扬劳动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劳动的最主要手段——工具。他在谈到各民族发展的史前史时曾经指出,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程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迁和革命,工具的发明就是这种革命。他说:“为了自己的需要,通过实践和外部自然界发生关系,他借助自然界来满足自己的要求,征服自然界,起着中间人的作用。问题在于:自然界对象是强有力的,它们进行种种的反抗。为了征服它们,人在它们中间加进另外一些自然界的对象,这样,人就使自然界反对自然界本身,并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发明了工具。”〔22〕列宁给予这段话高度的赞扬,认为“黑格尔在这里已经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23〕。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主要要素之一,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标志。因此,黑格尔在这里提出的由于生产工具的发明,使人类由依赖自然变为征服自然并加速了历史进程的思想,无疑突出了生产工具的重要地位,具有极为可贵的合理性。

纵观上述内容,黑格尔着重分析了人们通过生产实践、发明并使用工具、利用并改造自然的过程,并说明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恩格斯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在劳动中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的。”〔24〕科学的劳动范畴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枢纽,是唯物史观的真正发源地和秘密。黑格尔在绝对精神控制下的劳动实践观恰好与唯物史观有着不解之缘。为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黑格尔在这里深刻表述了实践的基本观点。我们知道,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生存活动的根本标志,黑格尔意识到了正是由于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和实践,人不但延伸了自己的肢体器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得以认识和掌握外界的自然规律,并有目的地改造自然,从而创造出“价值和实用”,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黑格尔说:“人因自己的工具而具有支配外部自然界的力量,然而,就自己的目的来说,他却是服从自然的。”〔25〕列宁十分重视这句话,认为黑格尔在这里一方面认为人的意识、愿望要服从于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人们由于制造和使用工具,又可以支配自然界。总之,黑格尔实际上已朦胧地意识到了生产工具对人类发展的重大作用,从而相当深刻地表达了人类社会实践的基本观点。

第二,黑格尔在对以工具为手段的人类劳动的阐述中,已经含糊地涉及到生产力这一唯物史观的基石。正如前文所述,黑格尔对“劳动”的表述与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是十分接近的。他所说的人类创造和使用的“劳动工具”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资料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他所说的工具和劳动“加工于自然界所直接提供的物质”〔26〕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对象;运用生产资料生产“物质需要”的“人”又构成了生产力的第三个要素——“劳动者”。这样,生产力的三要素就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显露了出来。当然,黑格尔本人没有也不可能表达得那么明确,唯心主义的哲学出发点束缚了他。但在他那庞大的唯心主义理论中,关于“生产力”的唯物主义思想是隐约可见的。

经济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如上文所述,黑格尔认为,劳动和实践是满足人们需求的必经途径,但实现这一途径决非轻而易举。黑格尔明确指出:“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但如果他不同别人发生关系,他就不能达到他的全部目的,因此,其他人便成为特殊目的的人达到目的的手段。但特殊目的通过同他人的关系,就取得了普遍的形式,并且在满足他人福利的同时满足了自己。”〔27〕而“需要和手段作为实在的定在,就成为一种为他人存在,而他人的需要和劳动就是大家彼此满足的条件。”〔28〕“我既从别人那里取得满足的手段……我也不得不生产满足别人的手段。于是彼此配合,相互联系,一切各别的东西就是这样成为社会的。”〔29〕在这里,黑格尔明确而深刻地向我们揭示了每个人的需要和满足都要借助于他人,以别人为“中介”,具体地说,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以及别人的劳动和需要的满足。这就形成了一个“需要的体系”。实际上,黑格尔已把这种“需要的体系”理解为物质生活关系的体系。马克思说:“这种物质生活关系的总体,黑格尔学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榜样,称之为‘市民社会’。”〔30〕

笔者认为,黑格尔这里的市民社会,实际是指的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它的形式比国家晚……它是在现代世界中形成的”〔31〕。这里的需要体系所表述的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情况。资产者是作为商品所有者而同别人发生关系的。他们生产商品不是为了满足直接的需要,而是为了追求利润。为此,他们都必须把对方当作达到个人利益的手段而“相互联系、彼此配合”。于是在工人、资本家等一切人中都形成了这种关系。就此说来,“市民社会”确实是以利已的个人为轴心而形成的“在一切方面相互联系的制度”。从这个角度讲,黑格尔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揭示是深刻的。但是,假如我们从更高的层次对黑格尔的论述加以分析的话,可进一步认识到,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制度下,“热情、情欲”仍然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但是,这种欲求的满足必须“同众人的生活,幸福和权利交织在一起,它们只能建立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同时也只有在这种联系中才是现实的”〔32〕。这实际上隐约地表达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欲求只有处在该社会的生产关系中才能实现。推而广之,黑格尔实际上已经含糊其辞地表达了各个时期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即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或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在论及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时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还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才会有生产。显然,黑格尔的上述观点与马克思的思想十分相似,当然,黑格尔是不可能明确得出这一观点的。但是如果我们按照黑格尔的逻辑发展下去,得到这一结论也是不很困难的。正如普列汉诺夫所指出的:“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黑格尔常常不得不从朦胧不清的唯心主义顶峰落到经济关系的具体地基上来。每一次只要他求之于经济关系的时候,经济关系就能使他从唯心主义使他陷入的暗礁中脱离出来……”〔33〕。可见,在黑格尔绝对精神的笼罩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点已经在他那里有了一席之地。

总结全文,笔者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考察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看到了“历史唯物主义,在黑格尔那里处于萌芽状态的天才思想——种子——的一种应用和发展”〔34〕。当然,尽管黑格尔那里有着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思想,但黑格尔毕竟是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国家的产生、民族的进程、社会的需求、个人的热忱、人类的实践以及社会的经济关系等等,都处在绝对精神的笼罩之下,都是绝对精神的手段而已。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形式上尽管是多么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发展却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平行着”〔35〕。他的绝对理念,除了现实的经验之外别无内容。这就充分显示出黑格尔历史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尤其是他关于物质利益、劳动实践以及含糊不清的生产方式的论述,简直成了唯物史观的“直接理论前提”。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从来没有过的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决不可能创立”〔36〕。总之,对黑格尔历史哲学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进一步把握其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对于我们系统地研究历史唯物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1〕〔22〕〔23〕〔34〕《列宁全集》,第38卷,第348 页、 第348页、第348页、第348页。

〔2〕〔3〕〔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1 页、 第121页、第306页。

〔4〕〔6〕〔7〕〔8〕〔9〕〔11〕〔12〕〔14〕黑格尔著《历史哲学》1956年译本,第64页、第58—59页,第59页、第62页、第62 页、第113页、第60页、第6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6页。

〔10〕〔13〕〔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3页、第243页、第254页。

〔15〕〔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342—343页、第531页。

〔16〕〔33〕《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第482页、第487—488页。

〔17〕伊尔亭编《黑格尔法哲学》,第4卷,第496页。

〔18〕〔20〕〔21〕〔26〕〔27〕〔28〕〔29〕〔31〕〔32〕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1961年版,第209页、第209页、第209页、第209页、第197页、第207页、第207页、第197页、第198页。

〔19〕马克思著《资本论》第1卷,1975年版,第202页。

〔25〕《黑格尔全集》,第19卷,第313页。

〔3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955年版序言,第2页。

标签:;  ;  ;  ;  ;  ;  ;  

物质利益183;劳动实践183;经济关系:黑格尔历史哲学唯物主义新探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