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研究的主题:从全球化理论向全球化实践的过程——2005年世界经济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研究论文,世界论文,过程论文,理论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尽管受到世界原油市场价格上扬的影响,2005年的世界经济增长仍然是强劲的。多样化的发展给世界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条件。同样,对于世界经济研究领域,2005年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研究视域上进一步开阔,在研究层次上进一步深化。
《世界经济导刊》2005年共全文收录论文200余篇,对于世界经济一般理论、世界经济宏观实践以及主要经济体和重要的国家经济,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筛选、辑录。2005年的《世界经济导刊》遵循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化、深化的规律,显现出丰富的内容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关于世界经济的一般理论
世界经济研究由于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象间关系的复杂性,如何在总体上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势,如何为观察世界经济提供有效的理论工具,是世界经济研究的前提。2005年第1期 ,陆寒寅的《结构主义和非对称均衡:对世界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重新思考》一文,针对世界经济学在中国面临的挑战,作者提出:“在研究世界经济学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论、考克斯的历史结构论,以及最新的经济学理论成果是能够得到很好结合的。”而在2005年第12期,华民的《“马尔萨斯制约”与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新认识》,则通过对“马尔萨斯制约”的解剖,说明了世界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演进历程。巧合的是,两篇论文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2005年的第8期,辑录了何帆博士《“十五”期间我国世界经济研究回顾及“十一五”展望》和李翀教授的《两种国际经济比较方法缺陷性差异的分析》,为世界经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性参考和比较分析的特殊性问题。
但是从总体上说,对于世界经济一般理论的研究仍然是不足的,这对于世界经济研究的深入是一种制约。我们知道,世界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是在不同理论背景下对世界经济的不同解读方式,前者主要地是马克思主义的,即将世界经济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在对世界经济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探究世界经济运行中的规律性;后者是运用西方宏微观经济学所提供的工具,分析国家间、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世界经济的研究可以而且必须借助国际经济学的工具,但是世界经济学的研究要想形成自己的科学体系,尚需要在方法和工具上进行创新。我们看到,一些世界经济研究成果孤立地研究经济现象,忽视整体性和对世界经济质的规定性的把握,导致研究结论禁不住推敲;另一些世界经济研究成果则简单地进行数字比较,缺乏运用现代经济分析工具的能力,甚至将不可比较的内容进行比较,使研究处于低水平重复。
因此,世界经济理论工作者需要加强对世界经济一般理论的研究,吸收现代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和分析工具,形成新的理论创新,开创世界经济研究的新局面。
二、关于世界经济宏观实践的研究
2005年对于世界经济宏观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1、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因素
由于2004年世界经济呈现出近30年来最快的增长,因此,对于2005年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影响因素成为研究关注的重点。曾康霖等在《要十分关注全球经济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第4期)一文中指出,美国经济前景难言乐观、美元汇率不断下跌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石油价格飙升冲击世界经济、人民币汇率问题要继续承受压力、贸易保护主义将重新抬头。应该说,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及其担心,伴随着2005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并且还将继续延续下去,从而对2006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及其走势产生影响。覃东海、余乐安在《石油价格的预测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冲击》(第6期)中,对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的原因及其宏观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指出除供求因素外,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投机因素和心理预期因素等共同作用导致石油市场的剧烈波动,认为本次石油价格上涨对各国宏观经济是一次中度冲击,并且对各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未来1年内石油价格还将保持在高位稳定的水平,提出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应对石油价格的冲击。2005年世界石油价格的实际波动情况,验证和支持了上述预测。
FDI也是对世界经济影响的重要因素,且FDI流向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蒙自强在《要素禀赋:全球FDI流出不平衡的一种解释》(第9期)一文中,从要素禀赋的角度分析要素禀赋、厂商优势和FDI流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在给定贸易成本的前提下,两国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两国厂商优势差异,从而影响厂商进入国外市场方式的选择,要素禀赋差异是导致FDI流出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必须改变我国创造性要素资源稀缺、自然性要素丰裕的要素禀赋特征,政府要加大创造性要素的供给能力,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有利于企业创造性要素快速增长的内外部机制,大力引进技术含量高的外商投资企业和跨国公司R&D机构,扩大外资的“知识溢出”效应,增加创造性要素的总量。
关雪凌、张晓静创作了《欧盟东扩进程中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向分析》(第3期),分析指出,欧盟东扩并未带来“投资东扩”,其主要原因是:“制度变迁导致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需求降低”、“欧盟内外资金供给减少”。尽管从中长期看,存在着促进“投资东扩”的积极因素,但是,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制约外国直接投资的因素,新加入欧盟的国家的外资流入将会减少。邹全胜研究了《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演变及其影响》(第4期),指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演变是实现直接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即“清除或减轻由于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以及非国民待遇下的鼓励或补贴所造成的市场扭曲”、“调整对外国投资者的某些积极待遇政策”、“强化市场的监管,以确保市场机制的顺利运行”。刘昌黎则研究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新衰退与新动向、新特点》(第8期),指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投资对象、投资内容和投资项目上有了新变化:在投资对象上,大幅度减少了对发达国家尤其是对美国和英国的投资,对东亚投资下降幅度小,对华投资出现新高潮;在投资内容上,形成了以非制造业为主的投资这样的新特点,在制造业投资中以汽车工业和电气机器工业为主;在投资项目上,其制造业投资更重视构筑国际性生产流通网络,非制造业投资和对发达国家投资更重视开拓当地市场。另外,日本的跨国并购投资由增加转为减少。这些新动向、新变化,对于我们及时调整对日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另外,邢予青的《日本FDI在中国:趋势、结构和汇率中的角色》(第2期),孙笑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外资并购情况及其启示》(第3期),吴立广的《国际资本流动福利效应的定量分析探讨》(第4期),杜晓燕的《产业集群:东道国吸引FDI的特殊优势分析》(第4期),孙卫雄、何骏的《国际FDI的双向流动与我国情况的比较研究》(第4期),董有德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中国家的跨国投资》(第6期),黄文平、李杰的《全球视野里的外国投资》(第10期),周毓萍、桑杰尔·拉尔的《中国吸引外资的浪潮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影响》(第10期),黎东辉的《FDI学派跨国并购理论范式研究》(第11期)等等,都从不同角度对FDI进行了研究,显示FDI问题依然是世界经济研究的热点。
2、世界产业结构变动
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世界产业机构的变动对于世界经济的走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探究世界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特点,成为世界经济研究的一个长久课题。
张为付则通过对《世界制造中心形成及变迁机理研究》(第2期),从宏观角度概括了世界制造中心形成及变迁的基本条件:市场规模、产业资本、科技革命和国际分工方式,为世界产业结构变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宏观框架。齐俊妍、陈漓高在《从长周期的发展看国际分工的重组和变化》(第2期)一文中,通过对美国经济衰退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新思考,指出技术创新在形成国际分工中的意义,“先进国家的技术创新具有先导性意义,后进国家的技术创新具有赶超意义”,注重技术创新,才能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期顺势而上,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李志强特别强调了政策在产业结构变动中的作用,在《政策造就了支柱产业的竞争优势》(第3期)一文中,通过对巴西、南非、印度的经验比较,指出影响三国支柱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产业政策和激励机制、科技政策、技术转移、策略联盟和风险管理。
马云泽则以美国和日本为例,研究了《世界产业结构软化趋势及启示》(第2期)。论文分析指出,制造业的复兴与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是美国实现产业结构软化的重要路径,而产业结构服务化与信息化,则是日本产业结构软化的特征。产业结构的软化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知识型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以高新技术改造后的传统产业将赢得新的发展空间”,因此,选择好主导产业、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充分重视人才和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
周小兵在《东亚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与解决》(第7期)中,指出东亚倾斜的产业结构是产生结构性矛盾的主导因素。由于东亚大多数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向部分出口生产部门倾斜,各自内部市场狭小和产业选择限制,导致了“较小宏观规模和较大微观规模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建立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的区域统一市场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此外,崔大沪的《中日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比较和合作》(第1期),曹丽的《越南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第2期),王爱凡、饶传坤的《日本产业海外转移趋势及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第3期),李天国的《日本中长期失业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第8期),汪斌的《国际产业政策:产业政策研究的新领域》(第10期),关雪凌、程大发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俄罗斯经济定位的困境》(第11期),朱欣民的《巴西落后地区的产业开发成效评价》(第11期)等等,对各国的产业机构进行了分析,为我们把握世界产业结构变化中的国别因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国际货币体系
最近几年世界经济中的一个热点是关于汇率问题的,无论是欧元区、东亚货币区的讨论,还是美元贬值与人民币是否升值的争论,都可以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的研究范畴。综观2005年,世界经济研究者对此仍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朱国锾、孟祥君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目标和过渡方案》(第2期)中,对不同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案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首先成立发展中国家的中央银行,然后再成立世界中央银行。尽管这是一个十分大胆的设想,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并非没有可能性。祝丹涛写作了《最优货币区批判性评析》(第3期),作者通过对最优货币区(OCA)分析后发现,OCA理论内部存在着某些弱点、OCA标准有内生性和鲜明的凯恩斯主义特征,指出货币同盟的政策制定者要谨慎使用OCA标准,防止简单化和机械化倾向。同时,作者又强调货币同盟的宏观协调成本并不是很高,人们对货币同盟的形成应有更加乐观的态度,但应该进行更为广阔的成本和收益的综合比较。高晓雁在《亚元:区域性货币合作制度新选择》(第3期)中对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指出创立一个稳定的亚洲统一货币合作标准以及加快亚元制度建设进程的重要性。何帆和覃东海则写作了《东亚建立货币联盟的成本与收益分析》(第5期),指出货币联盟的主要成本包括:丧失汇率政策工具、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铸币税损失;而收益则主要包括:减少汇兑损失、促进区域贸易、降低融资成本、获得承诺机制和减少投机性冲击。尽管东亚国家经济、金融状况具有明显差异,但似乎主要的障碍在于政治上的诚意。陈漓高、王莉在《东亚汇率制度合作方式选择》(第6期)中,分析了东亚地区汇率合作可能选择的各种方式,包括:建立日元集团、爬行波幅钉住货币篮子、共同钉住美元和建立类似欧洲的亚洲汇率机制,认为最具可行性的选择是爬行波幅钉住货币篮子制度。钟伟、黄涛和沈闻一也在《走循序渐进之路——东亚贸易、投资和金融一体化进程及模式》(第6期)中提出了符合历史经验的“贸易——投资——金融一体化”路径。何慧刚在《论东亚固定汇率区的构建:方案及其评述》(第8期),张延良的《东亚货币合作的制约因素与政策建议》(第8期),李晓、丁一兵的《现阶段的东亚金融合作: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建议》(第9期)也进行了大体类似的分析和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而华民等在《从欧元看货币一体化的发展前景》(第8期)中,发现货币一体化对欧元区经济产生了很多的不利影响:通货膨胀效应、差别产品效应和竞争力的削弱、组织呆滞效应,认为“欧元区货币一体化对该地区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弊大于利,欧元并非一种成功的区域性货币。”提出必须慎重对待东亚未来可能的货币合作,慎言区域货币一体化的道路。赵平的研究得出了折中的结论,在《欧元区统一货币政策的适应性及其高通胀成员国的调整机制》(第11期)中,认为欧元区统一货币政策存在着整体的适应性与局部的不协调,认为随着欧元区的后进国家向发达国家“趋同”进程的完成,高通胀本身将可能不复存在。
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研究集中在了对于欧元区的示范效应上,尤其是集中在了对于东亚货币区的研究上,这是欧元区运行后呈现的世界经济研究领域的新特点。尽管存在着各种观点的争论,现有的成果都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在现阶段研究最优货币区问题,尤其是研究东亚货币一体化问题,技术性问题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经济结构问题。欧元区的形成经历了近半个多世纪的磨合,而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磨合期就更加长远了。东亚在这些问题上远未达成共识。而当东亚存在人民币和日元争论的时候,对于东亚货币区的技术性研究难以沿袭欧洲模式。这可能是东亚货币区建立的真正难点,因为在区域内具有一个绝对强势货币条件下,或者具有大体均衡的经济发展区域内,统一货币区的形成是相对具有技术性特征的,而东亚区域内,这两个极端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进一步的研究,似乎应该从欧元区和可能的亚元区的差异处着手,似乎更能有切实的针对性。
4、其他问题
跨国公司的研究和经济全球化的研究仍然占据了《世界经济导刊》的大部分篇幅,这两大类问题始终是世界经济研究中的变动因素。
三、主要经济体和国别经济
对于世界主要经济体: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等,无论是其对于世界经济走势的影响,还是对其自身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世界经济导刊》始终进行了关注,这构成了对于国别经济的主要部分。对于其他国家,《世界经济导刊》也给予了相应的关注,力求能够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以全景式描述。
2005年的《世界经济导刊》所辑录的文章,主要的特点有两个:一是研究内容的多样性,二是研究深度的加大。而《世界经济导刊》始终不变的是对于学术的尊重,对学者的尊重。我们力求在2006年的编选过程中,看到更多的优秀研究成果,看到更多的优秀学者的名字。希望《世界经济导刊》能够成为您在开放经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研究、了解世界经济的窗口,更希望《世界经济导刊》为中国经济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标签: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全球化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东亚文化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 货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