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市 400074)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中医英语的特点对中医英语的翻译原则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阐述,主要从中医英语翻译的思维的民族性、自然性和规定性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医 翻译 原则
英语翻译在帮助中医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既然如此,译者有必要熟悉并掌握中医药英语翻译的原则,并将其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充分发挥语言作为文化沟通的桥梁作用。下面笔者将简要介绍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民族性原则。中医自成一体, 来源于中国的传统哲学与文化。其深受中庸之道的影响。中医认为,天人合一,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必受自然法则的统一指导,在自然界有着一套统帅一切的规律。所以适用于其他生物的,必然也适用于人体,因此取类比象就成了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也就有了金木水火土,气血津液,阴阳,寒热虚实等,又因为中医看到了日暮日出,月满月缺,潮起潮落,春华秋实,知道自然界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因此人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这就有了辨证论治。细数中医特点就会发现,它一切都来自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都是我们先辈认真观察体会领悟自然所得到的宝贵财富。由于具有民族性,中医用语中只有一部分可以在西医语言中找到近似的对应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找不到的,民族性原则就体现在这部分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上。如"Mingmen is the source of Yang qi according to Chines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Mental,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在这句话中,“命门”、“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医学术语,所以在翻译时应结合音译,意译以及加注的翻译方法来体现民族特色。
第二,自然性原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医学体系,在翻译中医上一些与西医较为接近的概念时,采用相应的西医概念来对译,更便于外国读者理解。1963年,钱钟书(1910--1998)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当中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先生所言强调了翻译要做到通顺和自然。如“心脏约有握拳大小,心壁大体上由心肌、心内膜及心脏外面的心包组成。显然,这是一个非常精确、可触摸的器官”。如果将这句中“非常精确、可触碰”翻译成precise and touchable”就很不自然了。实际上,原句要表达的意思是心脏是实体器官,可以被精确描述。所以应该翻译成"It is a tangible organ that can be described in precision."
第三,规定性原则。无论英语还是汉语,每个词的词义都涵盖了一定的范围,这个范围决定了该词能否与译入语中的词语建立对应关系。用于中医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翻译成英语时很多时候都会出现词义空缺的情况,词义的空缺是文化现象空缺的结果。任何语言都根植于自身特有的文化土壤,而表现特有文化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无法找到对应表达,从而出现译入语文化中语义的空缺。为了解决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上原语与译语的语义空缺问题,需要运用“ 规定性原则” ,即对英译的中医名词术语的内涵加以规定,使其不能另有解释。如“发散解表”翻译成"relieving exterior syndrome by dispersion",“温经散寒”翻译成"warming meridians to dissipate cold",“宣肺平喘”翻译成"disperse lung qi to stop asthma"等等,这些术语都有规定的译法,翻译时必须遵守规定。
参考文献
[1]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 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59
作者简介:张英(1997年5月—)女,汉族,湖南省醴陵市人,学历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文学类。
论文作者:张英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中医论文; 原则论文; 英语论文; 翻译成论文; 民族性论文; 空缺论文; 文化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