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中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科学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邓小平文选》中,关于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振兴和发展的思想占有显著位置。认真学习邓小平的有关论述,对于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科教兴国”的战略,加速科技进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科学技术与四个现代化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1〕。但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它不仅要完成以机器大工业和电气化为特征的近代产业革命的任务,而且要面对本世纪7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和宇航技术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可以说困难和希望并存,挑战和机遇同在。若能把握时机,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有可能跳越某种阶段,采用新技术成果,加速发展,后来居上。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2〕。 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3〕。
就我国工业而言,企业设备陈旧,产品落后,能源消耗大,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低是一个普遍问题。我国亿元国民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系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发达国家的5~6倍, 而劳动生产率却只相当世界先进水平的5%左右。 我们一向引以自豪的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很大一部分被低生产率抵消了。要加快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外延型扩大再生产转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加工深度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是必由之路,“这是多快好省地发展工业的一个重要途径”〔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蕴藏着潜在的危机:一方面,80年代末粮食平均亩产已逼近300 公斤大关,在这一边界,农业边际物耗将大幅度上升,边际产出则增长缓慢;另一方面,我国人口每年以约1600 万的数量递增, 而耕地面积则以每年约800万亩的数量递减。发展农业再仅仅靠给政策、 靠传统的精耕细作显然不够了。“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5〕。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 才能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为人民提供优质丰富的食品和工业原料。
从国际建设来看,差距也很明显。我国的大多数常规武器,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战争的要求。“我们军队打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够”〔6〕。海湾战争的经验证明,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现代战争, 无论在军事战略和战术上,还是在战争方式和手段上都已发生了质变。高深度、高速度、高精度、高隐蔽度、高合成度已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特点。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将被动挨打,遭到失败。面对未来高科技战争的威胁,加强国防科技工作势在必行。国防现代化同工业、农业一样,要依靠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靠科学才有希望”〔7〕。
二、科学技术与综合国力
随着世界主题的转换,目前国际上的激烈竞争已从军事领域转向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的角逐表面上看是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物化在商品中的高新技术的竞争。在现代经济的增长中,“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8〕。 科技进步因素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已从本世纪初的5~10%,上升为60~80%。 科学技术可以出速度、出效益,使社会财富大幅度增长,科技的竞争正在成为经济、军事乃至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
为了迎接挑战,避免落伍,有关国家纷纷提出了以发展高科技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前苏联的“2000年科技进步纲领”等都是为了抢占科技制高点,以维护和增强自己的实力地位。“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技术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9〕谁在科技上落后, 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就将败北,谁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就缺少发言权。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10〕
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建国以来有了长足发展,在航天技术、核技术、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技术等领域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差很长的一截”〔11〕。对此,邓小平提醒全党和全国人民在重视和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高科技的发展,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12〕。只有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大力发展高科技,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商品化和现实生产力转化,才能使国民经济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国际间的激烈竞争中争得主动。
三、科学技术与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科技进步不仅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而且可以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物质基础,为扩大开放创造必要的条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和个人都将面向市场,在市场信号的引导下,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无情的竞争和优胜劣汰的法则面前,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经营、提高效益成为生产经营者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依靠科技进步,人们从亲身的实践中尝到了甜头,“懂得了科学技术能够使生产发展起来,使生活富裕起来”〔13〕,这一方面将促使其更主动自觉地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另一方面,也为改革的深入创造了良好的内外环境,人们会更加积极地参与改革,从而推动改革的健康、深入发展。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向高层次突破的今天,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分工已突破民族和国家的界限,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一个国家要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必须跻身于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去。“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14〕。今后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对外开放为我们提供了利用外国资金、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机会。但在当今世界上,竞争和合作、交流和限制是交织在一起的,你没有可交换的东西,没有实力作后盾,人家是不会怜悯你的,“愈富的人愈悭吝。要富国多拿点钱出来,它不肯,技术转让更不愿意”〔15〕。因此,“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16〕。特别是在高科技方面,依靠别人卖给或恩赐是不现实的,“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7〕。以自我研制、开发为主导,把学习、借鉴、引进同提高独立研究开发能力、创新、转化结合起来,加速自身科技进步,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物质技术基础,加重国际谈判中的砝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保证。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18〕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19〕
加快经济发展,也是当今周边国家及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我国提出的挑战。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不仅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而且落后于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1990年,周边高速增长国家和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多数已超过1000美元,其中“四小龙”在5500美元以上,马来西亚和泰国分别为2200美元和1400多美元,而我国大陆为323美元。在亚太地区15个国家和地区当中,对经济效能的评价,从综合分数来看,我国处于第7位,而劳动生产率这个单项则处于倒数第2位。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的大中型企业搞不活,有的企业老是亏损。问题在哪里呢?最主要的是我们的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低。这个问题不解决,发展速度上不去,不仅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且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会遇到极大的困难。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20〕
怎样才能使经济较快发展呢?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呵!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21〕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22〕。我们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注重人才培养,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综合国力,在物质生活资料极大丰富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才能更有效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对付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和颠覆,也才能比较有保证地逐步创造物质条件,向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进。”〔23〕
注释:
〔1〕〔2〕〔3〕〔4〕〔6〕〔8〕〔11〕〔18〕〔19〕〔22〕〔2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页、86页、129页、29页、61页、87页、61页、128页、128页、87页、86页。
〔5〕〔7〕〔9〕〔10〕〔12〕〔13〕〔14〕〔15〕〔16〕〔17〕〔20〕〔2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378页、127页、279页、409页、107页、117页、20页、265页、279页、375页、3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