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初满族从宿命观到实践观的转型与发展_满族论文

论清初满族从宿命观到实践观的转型与发展_满族论文

论清初满族由天命观向实践观的转变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满族论文,清初论文,天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满族哲学思想中,天命观向实践观的转变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

满族在形成之初,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科学和文化所达到的水平都不高,故而对自然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没有深刻的认识,天命观也就成为他们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满族社会的发展,以及对汉族封建文化的吸收,他们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刻,天命观在他们的思想中所占的比重便逐渐缩小,到了康熙时期,天命观虽然没有彻底被否定,但是实践观逐渐占了上风,成为满族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满族也随之发展进步。

努尔哈赤虽然有浓厚的天命观思想,但是也并非以消极的态度等待“天命”,而是认为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顺应天命。他认为不管是天所立的君也好,还是君所立的臣也好,都不是先知先觉的全才,他曾说:“天下全才无几。一人之身,有所知,即有所不知;有所能,即有所不能”①,都应该克己修身,增加才干。所以他说:“如君受天之佑,以为无于天,曰:此我之才力所致也。遂不勤修治道,措注失宜,天若谴之,移其国祚,能自守天位乎?”②,他还历数历代帝王的例子来阐述这种思想,如天命十一年(1626)时谕诸贝勒时说:“尝观历代帝王,其初每苦心志,劳筋骨,备历艰难,而后成大业。”“虞舜躬耕历山,克尽孝行,”汉高祖“奋力行间,躬定祸乱”,金太祖“奋志修身,收服属国,”明太祖“栖身佛寺,历尽艰危”,故而都“卒成帝业”。③另外努尔哈赤在长期的南征北战生涯中,经常和客观自然界打交道。他认为天气的变化,山川地理形势,都会对战争的胜负起作用。因此,在一些场合,他对天地等自然现象作出了唯物的物质性解释。他说:“天地法象,虽高远难穷,而理则贞而一也。故能使日月运行,风雨调顺,四时不违其序,化育万物,生生不已。”天在这里则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运行着。努尔哈赤认为只有把握了这种规律,才能在战争中克敌致胜。实际上,他在战争中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可以说,就是这种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他统一了女真各部和抵抗明军入侵的正义战争,并取得了一个个的胜利。以上的情况说明,尽管天命观是努尔哈赤的主导思想,但是他也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天命观是努尔哈赤思想信条,是他世界观的核心。不论在军事、政治、外交,宗教等言行中都以天命为其核心。公元1616年在建立政权时,就从“君,天所立也”的思想出发,以“天命”为年号,同时对“天命”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他把“天命”看作是有知有觉的人格神;把天神地祗相提并论。他把多年征讨所取得的胜利都说成是上天的恩赐。在天命六年(1621)正月十二日,他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岳托诸王等焚香的祝辞中说:“蒙天父地母重佑,……今祷上下神祗,吾子孙中纵有不善者,天可灭之,勿令戕害以开杀戳之端,如有残暴之人,不待天诛,遽兴操之念,天地岂不知之。”④努尔哈赤认为天不但有其知,而是尚能诛灭不义之人。这是因为天是人间的主宰,人违背天意、天命,就必然遭到“天诛”。他说:“为恶者天谴之,其国衰败;为善者天佑之,其国炽昌”。总之“主宰在天”。他是“君权天授论”者,认为汗乃是天之子。(公元1612年冬),在祭天时说:“我爱新觉罗氏,由上天降生,事事顺天命,循天理,数世以来远近钦服,从不被夺于人。”⑤在努尔哈赤看来,上天即是是非的权威的裁断者;也是一切言行的准则。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皇太极的思想中也具有浓厚的天命观。首先,他认为君为天生,国为天立。在天聪元年(1672)正月派出吉纳监搭布致书明朝宁远都堂袁崇焕说:“满洲国汗致书袁大人,我两国所以构兵者,先因尔住辽东、广宁各官,尊尔皇帝,遂告于天,兴师征讨。唯天公正,不论国之大小,只论事之是非,遂以我之是为是。”⑥这与努尔哈赤生前多次申述的,天赐予了他叶赫、哈达等之后,又赐予他辽东之地,再赐予他辽西之地,遂有后金之广大疆域的观点一样。皇太极认为,从努尔哈赤到他所取得的一个个胜利,都是“天佑”“天助”,天所赐予的。其次,他认为天有无限威灵。皇太极认为:上天没有不知之事,没有不通晓的道理。从来天就是助有道而灭无道,这是个分毫不差的天理。他告谕诸臣说:“盖闻古来用兵征伐,有道者昌,无道者败。上天感应之理。昭然不爽”。再次,天鉴是非,识天意则存。皇太极给朝鲜王李倧的信说:“天下诸国,皆天之所命,而建立之者。明国之主,独以己为天子,视各国之主皆在其下,总之,欺凌实不能堪。故昭告天,兴师征讨。惟天至公,不视国之大小,而视事之是非。乃以我为是,以明为非。是以我师克捷,奄有东土。惟我两国,忒好无尤。因而以兵助明来侵,以纳我逃民,故我命将往征。王能识天意,克自悔过……故能速成和好,国家受富。”⑦这里看出皇太极的天命观认为满族人之所以胜利,朝鲜之所以存,明帝国之所以日削,关键在于是否天意,并顺天意而行。而顺天意者存,逆天意者亡。国之兴亡在天,人也是一样,“生死在天”。即所有军国大事及家事无不告之于天。天即是宇宙的大总管,也是人间的“大主宰”。

不过在皇太极的思想中,实践的成份似乎更多了一些。比如他比努尔哈赤更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行了种种改革,这种改革表现在多方面,其一是天聪二年(1628)就改革了以往的丧葬陋习,禁止酗酒风气,禁止私建庙宇,禁止巫觋星士诱骗财物,同时议定离主条例,提倡教育,召试儒生,发展生产,这些举动都是皇太极重视实践的表现。

待到皇太极建“国号”为“大清”之时,虽然他仍没有摆脱天命观的束缚,但是在重视实践方面比以往前进了一大步。他不再以“天命”、“天聪”一类含浓厚天命观色彩的词作为年号,而代之以“崇德”。皇太极在崇德元年(1636)表达了对“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看法,他认为“匹夫有大德,可为天子”⑧,就是说首先要“有德”,皇天才能辅助,德则包括一个人所有的思想和言行。这就将努尔哈赤较为模糊的观点更加明晰了。在他的认识中,有德和天命的关系已与努尔哈赤不同,努尔哈赤重视天命,而皇太极更重视有德,对这种关系认识的变化,可以看出皇太极更注重实践。

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这种思想,皇太极继汗位后,深明天下大势,看到了明朝的衰落,立下了入主中原,取代明王朝的雄心壮志。为了实现这种远大抱负,他能审时度势,持重行事,天聪元年(1631年),率众兵进军北京城下,诸将纷纷请战攻城。而皇太极也深知“取之如反掌”,但是考虑到明朝军力“尚强”,并非“旦夕可溃”,权衡了“得之易,守之难”的利弊后,没有莽撞的进军北京城。可以说大清帝国盛极一时的根基,是与皇太极的昼夜辛劳,励精治国分不开的。这表现在他身体力行,经常自省。他立下的许多法规,自己都能严守不怠。他还表示“乐于闻过”的真诚。同年三月,皇太极在给贝勒,议政大臣的书信中主动提出“朕孑然独处,不自知其非”,要求他们对自己进行批评、指出自己的过错。

康熙是清朝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的认识论中,也有天命的思想,比如他说:“朕为上天之子,朕所仰赖者惟天。”⑨但是也有不少唯物主义因素,在他这个阶段满族的实践观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他看重人为,反对“天授”;否定“有生以来即无所不能者”,强调“凡事必须亲历乃知”⑩。他在处理日常事务中,很重视“亲历”、“亲见”、“亲履其境”的知识。更可贵的是他把这种知识还看作“穷理”中最确实的知识。盖人之知也有涯,不能凭虚以悟”。这是康熙的经验之谈,可以说已经接触到知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的合理成份。康熙在国际、国内形势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亲政的,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大胆实践中,他反对“生而知之”,主张先行后知。他认为知是从学中得的。他说:“古者……自家至国莫不有学,自天子至庶人莫不学。”(11)他不相信孟子说的不学而能的“良能”,他认为尧舜是靠“畴咨稽众”,周公则有“继日之思”。他们都能竭其心思而取于众人,所以为圣人。总之,“凡事未有不学而能者”。他说自己也不过“由学而能,岂生而能乎”。他不仅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而且十分强调知对行的依赖关系。有一次,他问掌院学士兼侍郎叶方蔼知行孰重?叶对以朱熹理学之说。康熙则反驳了朱熹的观点,指出“毕竟行重,若不能行则知亦空耳”。康熙反对朱熹“知先而行后”的观点,主张知为了行,以行验知,凡事应该“躬行实践”。其次,重视亲知亲见。例如:他根据自己的亲见亲历,指出古人谓“蒙古迁涉无常,春天马瘦等说法是臆测,认为“必亲履其境然后知之”(12)。康熙对科学知识的认真学习,也使他重视实践的思想得到丰富,并且推动了满族实践观的发展。

康熙自幼龄起便勤于读书,亲政以后更是广收博采,他从西欧传教士那里学会了天文、历算、数学、几何知识、会自制测量用具。在绘制地图时派人到各地测量,并派人考察黄河源头。在治理黄河过程中,多次亲临现场调查实情,制订治理规划。他还在承德避暑山庄亲自种稻,优选良种,育成早熟的“御稻”品种。

在他执政期间,曾发生多次重大战役,每次战役他都派人多次了解敌情、地势,比如与沙俄的雅克萨之战,从准备到发动进攻共进行了五年时间。这期间康熙先派人侦察敌情,然后修造战船,调动军队、准备物资,终于在康熙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两次击败沙俄军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次战役从头至尾都是康熙亲自指挥的。其他如平定三藩之乱和平定准噶尔叛乱战役,也都是康熙在深入调查了解敌情基础上,亲自指挥的。康熙重视实践的观点,使康熙一朝成为清代最强盛的时代,他对自己这种观点的倡导,也对满族哲学思想的丰富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清初满族哲学思想中天命观向实践观的发展,可以简要地指出满族哲学思想的几个特点。

(一)满族哲学思想的成熟、应该归功于满族几位杰出人物不保守、不守旧,积极地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做法,并重用兄弟民族中先进分子投入中国统一和建设事业。因而丰富了满族哲学思想宝库。

(二)满族哲学思想富于开放性。在吸收汉族哲学思想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传入的先进科技和文化,进而充实了满族哲学思想的内容;康熙皇帝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三)满族哲学思想由天命观向实践观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满族的哲学思想,也推动了满族社会的进步。

(四)满族哲学促进了兄弟民族间的团结与和睦,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满族的代表人物不是大力推行本民族的落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是积极推行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团结和统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注释:

①《清太祖实录》卷4

②《清太祖实录》卷5

③《清太祖实录》卷10

④《清太祖实录》卷7

⑤《清太祖实录》卷4

⑥《清太祖实录》卷2

⑦《清太宗实录》卷3

⑧《清太宗实录》卷28

⑨《清圣祖实录》卷234

⑩《清圣祖实录》卷240

(11)《康熙御制文集》第1集卷17

(12)《清圣祖实录》卷199

标签:;  ;  ;  ;  ;  ;  

论清初满族从宿命观到实践观的转型与发展_满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