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野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本刊1995年第2期发表了陶德麟、欧阳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构架·思路·方法》一文,在按语中曾表明发表此文的“目的在于广泛征询意见,听取同行们批评,以助这个研究纲领更为完善。”此文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新华文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动态》、《长江日报》等报刊作了摘要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本刊陆续收到了一些评论此文的文章,这些文章普遍认为此文“极其鲜明地提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其高度的综合和深入的理论分析,给人们展开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广阔的理论空间,开拓了跨学科研究的问题域”,“是集历史感与时代感于一身、把理论思维与时代脉搏较好地结合在一起的好文章”,“其中提出的问题、解决的问题,遗留的问题,都富有启迪性,值得深入求索,认真探讨”。同时,来稿还对此文中提出的问题发表了许多讨论性和建设性的意见。我们认为,在学报上本着“双百”方针的精神对重大理论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是极为有益的,对帮助《视野》一文的作者进一步思考和探究也大有好处。为此,我们特发表中国人民大学萧前教授和杨耕博士、北京大学王东教授、南开大学陈晏清教授、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黎德扬教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李步楼研究员的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放在读者面前的这篇文章是陶德麟、欧阳康教授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以下简称《当代视野》)。这篇论文实际上是陶德麟教授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的总体框架、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的概述,或者说,是一个研究纲领。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大实践、当代大科学、当代大哲学等方面较深入而全面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我们认为,这种探讨是非常积极和很有意义的,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健康发展。
文章开宗明义指出:“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树立一种自觉而明晰的当代意识,具备一种广阔而又深邃的当代视野。”“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就是认为并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觉面向和密切关注当代实践、当代科学和当代哲学。”这一见解无疑是正确而深刻的。马克思是普罗米修斯,而不是上帝;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而不是启示录。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在当代“不可超越”,并不是因为它提供了关于当代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因为它提供了研究当代问题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是终极真理的体系。凡是以终极真理自诩的学说,如同希图万世一系的封建王朝一样,无一不走向没落。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是马克思哲学的“本性”。因此,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哲学就必须具备一种广阔而深邃的当代视野,面向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哲学的对象不仅有实践世界,也有科学世界,还有哲学自身。实践、科学和哲学是人处理自身与世界关系三个最基本的层次,也是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重要层次的对象基础和发展动力。”我们同意这种看法,并进一步认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生长点。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生长点有三层含义:(1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有所论述,但又未具体展开、详加探讨的问题,或者说,是以胚胎、萌芽形式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问题;(2 )这一问题又是当代实践和科学所突出的问题,即“热点”问题;(3)当代实践、 科学和哲学又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适应现时代要求,使这些原先以胚胎、萌芽等形式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问题凸现出来,予以深入系统的研究,使之成为成熟的观点,并同原有的成熟观点融为一体。
特别引起我们感兴趣的是,作者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全球性大实践、大科学和大哲学”。这个视野“不仅指向当代大实践、大科学和大哲学,尤其是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反思非常重要。在中国,自1957年的“左”倾错误发展到“文化大革命”的10年浩劫,导致“唯心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则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致整个马克思主义几乎丧失尽它应有的权威。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就是由于一些马克思主义者或多或少地受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束缚,眼光狭隘封闭,思想僵化保守,把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哲学运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封闭在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之中,先是封闭在苏联的经验和斯大林的框框里,后在中国又封闭在自身经验和毛泽东的框框里,看不到社会主义实践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看不到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看不到当代科学的新发展,甚至把一些科学的新成果斥之为伪科学,斥之为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机械论,如相对论、遗传学、控制论等等都遭受过蛮横的排斥。同时,对马克思主义以外的哲学,更是简单粗暴,一概斥之为资产阶级反动哲学,看不到这些哲学提出了一些在经济欠发达、科学相对落后的国家中难以发现的新领域、新问题;甚至狭隘到听不到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的某些不同的声音,一概斥之为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反映而大张挞伐。这实际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为一种自满自足的终极真理体系,不理解马克思哲学不仅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其它哲学思潮,而且以批判的精神对待自身。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的。
自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复苏,并且看到了再度辉煌的远景。这一切在于重新肯定并突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结合当代实践和科学,特别是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来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从而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同时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我们认为,这个“改革开放”并非仅限于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领域,而且应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改革就要根据当代实践的检验,改变那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科学的甚至歪曲的认识,如脱离了超越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阶段来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开放也就是要开放我们的视野,而要真正扩大视野,就要结合当代实践和科学的新发展批判地吸取当代哲学中的一切合理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谈得上真正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说过,“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方面的典范”〔1〕, “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2〕。这里讲的“知识总和”、 精神“财富”无疑应包括全人类在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中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当代视野》分别对当代大实践、大科学、大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反思作了较为展开和深入的阐述,提出了不少值得赞许的有价值的观点。“面向当代大实践”一节一开始就指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普遍对象,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本质基础。在历史上,对实践的合理理解和对实践观的合理建构,曾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起和实现哲学史上伟大革命变革的重要契机和关键所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准确而深刻的论述。纵览哲学史可以看出,旧唯物主义确认了世界的物质性,却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性;唯心主义肯定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却否定了能动的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在近代哲学中造成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在旧唯物主义哲学中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历史彼此完全脱离”。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在近代哲学中造成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在旧唯物主义哲学中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历史彼此完全脱离”。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要缺点惊人的一致,促使马克思深入而全面探讨了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定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的定义,它所要表明的不仅仅是一种要把理论付诸行动的哲学态度,更重要的是指,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换言之,实践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正是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造成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当代视野》在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性时,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辩证性、历史性以及唯物性,但它同时又提出“人道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性,并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历史的、人道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对此,我们持保留态度。首先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性之一的“人道性”的内涵是什么,需要说明;其次,把“人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性的根据是什么,需要展开;再次,在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抗的历史条件下,泛泛地提“人道性”是否妥当,需要斟酌。
《当代视野》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面向当代大实践、大科学和大哲学,这无疑是科学的态度。但可惜的是,文章没有清楚地论述当代实践在当代科学和哲学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我们认为,这个不足之处是由于著者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合理建构没有展开论述造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实践活动形式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但其中最根本的、对其他一切活动具有决定意义的活动是生产实践活动。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3 〕我们注意到,文章已经十分正确而突出地指明当代实践的特点之一——全球性。但要更清楚、更深入地把握住当代实践的特点,就必须把握当代生产实践的特点。这也就是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社会化大生产。这种社会化大生产的本性就是改革开放的。其所以是改革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是因为它的技术基础就是革命的,它要求不断地变革生产工具、生产关系以至全部社会关系;其所以是开放的,是因为它要求打破地区的、民族的、国家的界限,建立全球性的联系,使人类的实践真正成为全球性的实践,即世界性的实践。这是当代大实践不同于农业社会小生产的重要区别之一。
与世界性实践相适应的,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历史的存在在当代已经是一个可以经验到的事实了,然而它却形成于近代。马克思以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这一历史状况,他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命题表征这一历史状况,并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4〕, 资产阶级“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5〕。 《当代视野》在论述当代实践时注意到了世界历史的问题,但它认为“当代大实践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形成”,本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促成了并标志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却是值得商榷的。同时,我们应注意到,(1 )由于社会化生产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当代实践发展的不平衡,那些生产相对不发展的地区、国家当然不可能摆脱当代全球性的实践,但他们也没有自觉地进入或适应当代全球性的实践。(2)在当代全球性实践中, 又存在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二者在一定的意义上相互依存,同时又相互冲突。无论是“热战”、“冷战”,还是“和平演变”反“和平演变”,其实质都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殊死斗争的不同表现形式,全球性实践以及全球性实践中的两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相互冲突和在一定意义上的相互依存,构成了当代世界的奇特矛盾。(3)在全球性实践中, 又存在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以及民族矛盾,换言之,全球性实践又形成着“全球分裂”,全球性实践对分裂人类的私有制又形成新的挑战。把握这些问题,才能对文章中提出的当代实践中出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关系上出现的矛盾和冲突”作出深刻而全面的解答。
《当代视野》对当代大科学的论述是精彩而全面的,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大科学关注的双重目的和任务”、“哲学家对科学的关注不同于科学家对科学的关注”、“对科学是什么的当代解答”、“正确认识和合理估量当代大科学体系的价值”等等问题的论述,的确是独树一帜,令人信服。使人感到不足的是,作者没有把当代科学同当代实践密切联系并明确地突出出来。首先是社会化的工业大生产推动科学的发展,反过来科学又促进工业发展,在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从根本上说,当代实践的发展进一步促使分工和协作的发展,相应地也促使当代科学体系的深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换言之,具有复杂细致分工和广泛密切协作的当代实践决定了当代科学是一种既深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科学形态。
值得商榷的是,著者在肯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性时提出,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内在的文化共通性和心灵感应性”,使“人文社会科学才有可能成为科学”,并认为“这正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学化的最重要保证”。如何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一个难题。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确有其独特之处,但它与自然科学的科学性又有共同之点。在探讨社会变革时,马克思就指出,“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社会的物质变革〔6〕。 简单地用“文化共通性和心灵感应性”来说明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实际上是在用人的主观性来说明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不仅必须立足于当代大实践和大科学,还必须依托于当代大哲学。”“紧密联系当代世界哲学的发展来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的内在要求。”我们完全同意著者的这一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注意和批判吸取当代世界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如果忽视对当代世界哲学的批判考察,把自己同当代世界哲学隔离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由孤立走向枯萎。当然,我们不能搞无原则的兼收并蓄,把不同的思想体系捏在一起。我们必须立足于当代的实践和科学,特别是要以当代科学技术在实践中所引起的巨大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来批判考察当代西方哲学。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理解当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之间的对立,才能为解决这些矛盾指出正确的途径;也只有这样,才能从当代西方哲学中找出合理的有益的成分,剔除出其中舛误和有害的东西。在批判当代西方哲学的错误时,不能仅仅满足于逻辑上和理论上驳倒它,更重要的是,应结合当代实践和科学,找出所以会产生出这种种错误观点的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只有这样的批判才是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当代视野》最后落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上,并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其民族化的过程,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促进和加速中国哲学研究的世界化与个性化的进程”。这一观点正确、深刻并且非常重要。德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故乡,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专属德国,而是一种“世界的哲学”,从根本上说,它是世界历史的产物。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哲学,所以,它“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文明世界的一切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7〕, 在不同民族那里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与俄国具体特点相结合,形成了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以及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我们看来,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当代大实践的组成部分,“面向当代大实践”首先要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把世界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我们的民族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正如著者所说的那样,“世界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而“世界化必须通过个性化来实现”。
的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易事,“还有许多非常艰巨的工作要做”。我们尚不能说《当代视野》在各方面已达到高屋建瓴的程度,但它也绝不是浅滩上的漫步。这里,深深地体现着著者严肃的历史使命感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我们期待着著者“发挥哲学工作者的个性、自觉性、创造性”,在更高的层次上为我们描绘一幅完整准确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壮阔画卷。
责任编辑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构架·思路·方法》一文见本专题1995年第5期18页。
注释:
〔1〕〔2〕《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第294、285页。
〔3〕《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2页。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76、114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3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212页。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 科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