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与大学课程改革--兼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课程改革_知识经济论文

科技革命与大学课程改革--兼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课程改革_知识经济论文

科技革命与大学课程变革——兼论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课程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改革论文,知识经济时代论文,课程论文,高校论文,科技革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93(2004)01-0027-04

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它决定着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同其他任何发展着的事物一样,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影响。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对高校课程的演变所发生的影响作用倍受人们关注。某种意义上说,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凝结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进入大学渗透到课程中,引起高校课程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1]本文力图以近现代三次科技革命为切入点,探讨科学技术对大学课程设置的影响作用,从中找出规律性的特征,为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高校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 近代以来科技革命与大学的课程沿革

近代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较大的科技革命,它们分别是始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上半叶结束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9世纪60、70年代至20世纪上半叶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以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为开端,以建立在最新科学理论基础上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空间技术等一批高技术群体的发展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近代社会的建立与发展是与近代科学的发达和技术的广泛应用紧密联系的。大学作为社会的主要机构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制约其在近代发展的最根本力量也是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西方,大学(university)自中世纪产生开始,其生存和发展的命运几乎完全受教皇的控制,代表教会在大学进行思想统治的是基督教神学。当时,宗教神学成为大学教育的共同理论基础。在教会的严格控制下,大学的课程主要是有关“三艺”的内容,至于四艺的内容,非但不受重视,甚至其中的天文和音乐等内容更是由教皇明文规定禁止研究和传授。在这种蒙昧主义与信仰主义统治下,哲学、科学和所有的世俗文化都成为了神学的婢女,课程为神学服务成为该时期的课程思想,向学生灌输宗教思想,培养僧侣成了当时大学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中世纪大学历经几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坚固的壁垒,它所开设的课程稳固而排它。[2]这一时期靠个别学者和工匠分散进行的科学技术活动是很难冲破这个壁垒进入大学课堂的,只能是游离于大学之外。

第一次科技革命实现了生产的技术方式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的转变,但总的来说此次技术革命生产经验起主导作用,而科学原理只起到辅助作用。[3]也就是说各项技术发明,如工匠哈格利夫斯(Hargeaves)发明珍妮纺纱机,仪器修理匠瓦特发明蒸汽机,很大程度上是从生产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属于经验性技术。这种经验性技术的发展和技术性人才的培养是在生产过程中完成,不是通过专门的科研或教学机构来进行。换句话说,学者们所掌握的科学理论与工匠所掌握的生产技术还没有挂上钩。而当时的传统大学受中世纪教育价值观的束缚,仍墨守陈规,既没有成为欧洲科学革命的中心,也未能为各国工业革命兴起和发展培养高级人才。[4]大量的课程表现为传统的神学、历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反映近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或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用或技术学科微乎其微。直到19世纪中期传统大学还固守着自己的阵地,始终未能与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相呼应。适应工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目标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其课程多是新兴学科。但这些局部性的改革未能从根本上触动中世纪大学的理念基础和改变其基本特征。

与第一次科技革命不同的是,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研究基础上产生的。通俗说,科学开始与技术挂上钩,即,一方面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另一方面,大学里的科学理论也逐步应用于生产技术的革新。这一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陆续展开和封建制度的没落,宗教思想大为削弱,相信科学、注重实际的风气得到流行。西方各国都把开发新科技项目、将科学与技术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等作为求得生存、发展和取得竞争优势的先决条件,科学和技术在西方各主要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开始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个时期,西方国家从生产实际需要出发,建立了世俗性的新大学,兴起工科教育热潮。如英国工商界于19世纪后半叶创办的面向地方工商业的十几所“城市学院”;法国的大多数理学院开始附设工科学院,开设机械、冶金、电磁、酿酒等专业和课程,颁发工业技术文凭;德国设立了众多的工科大学,开设了大量的近代新兴自然科学课程;美国1862年颁布“莫里尔法案”,设立面向工农业的“农工学院”。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不仅吸收当时自然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工业发展服务,同时也对传统大学进行相应的改造,或关闭传统大学,或借助于传统大学的形式和组织机构,增设和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以更好地实现新的使命。从总体来看,这一阶段,科学已成为西方各国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并逐渐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或左右各国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基督教神学教育丧失了在大学中的主导地位,江河日下,而世俗科学教育即近代自然和社会科学课程的设置逐渐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为高等教育过渡到现代化阶段奠定了基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学又由侧重自然科学教育向强调使用的技术教育阶段过渡,课程中引进大量技术教育内容,增加课程中技术教育的比例,逐渐形成了重视科学和技术教育,逐渐面向工业和为社会服务的特点。尽管技术教育还未能进入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并居于主导地位,但是高等教育机构中与电子、化学、机械、建筑等有关的课程内容越来越多。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对技术发明的先导作用是日益明显和突出。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二者的有机结合出现了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发展趋势。出于新兴工业国进行经济竞争的需要和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推力,这一时期各国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科学技术教育为重心的。技术课程的大量设置和技术教育的飞速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各国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特别是70年代之后,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生物技术、空间开发技术、海洋技术等一系列现代新科技以知识的形态转化成为高等教育内部的课程和专业设置,并逐渐成为大学教学的核心。适应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综合化的特点,高校还普遍强调基础理论教育,开设跨学科课程,加强文理渗透,设置综合性课程和选修性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等,课程设置出现了基础化、综合化、选修化等趋势。[5]至此,科学技术已成为学校课程内容的重要源泉或课程设置的出发点。

综上所述,近代以来,伴随三次科技革命中的科学理论与生产技术从分离、联系到紧密结合的演变历程,西方国家大学课程不仅摆脱了宗教的桎锢,并完成了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课程为中心向近现代科学技术教育课程为重心的演变。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促进近现代大学课程变革的基本动力,其中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则是大学课程变革的直接动因。随着科学理论与生产技术关系的日益密切,大学的课程内容也不断丰富、完善和更新。

二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课程改革

近代以来的大学课程变革,是随着科学理论与生产技术的融合和发展而不断演变的,这为人类刚迈进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课程改革,不仅要密切联系这一时代社会发展对大学提出的新要求。还要关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知识经济即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这是继几千年前产生的农业经济和几百年前产生的工业经济之后,于20世纪末期产生的一种新经济形态,主要是由电脑、软件、通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航天以及服务贸易等高新技术产业构成。[6]这些产业及其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征,是以人类的创造性智慧为主要资源的,如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有别于工业经济时代大量消耗物质资源的机械化产业及其技术。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知识将取代物质、能源和资本,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掌握知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追求,而创造知识和应用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一切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不仅要快速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各类高级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同时要承担起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科技知识传播和促进科技知识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职责。

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教育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而课程又是落实教育目标和蓝图的载体,所以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实现课程的现代化。目前,发达国家迈进了知识经济时代,但我国的知识经济刚露端倪。笔者力图结合我国的经济、科技和高校课程的发展现状,就课程思想、结构、内容及实施手段等方面阐述关于高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树立面向全社会的高等教育课程观

如果说农业经济社会,大学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为培养封建社会安邦治国的官吏和学术人才,工业经济社会,大学为培养经济生产部门的技术精英增设了理工科课程,那么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为适应全民对各种知识的追求,高校的课程设置将开始裂变,并出现分化。大学不仅要为社会培养管理和学术人才、技术人才,还要培养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以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和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正如,我党十六大所提出的教育任务:“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7]当今,发达国家已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0%左右,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由于2008年之后我国大学适龄青年的大幅度下降,估计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将迈入普及化阶段。[8]因此,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改变面向少数英才的传统课程观念,树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面向全社会的高等教育课程观。

(二)构建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课程的结构和功能是密不可分的,课程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课程功能的发挥。

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对知识的追求是普遍性的、全民性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因而要求我们的课程结构要分化,适应不同人才层次的培养目标。当前我国高校课程结构基本上仍是学科本位型的,即囿于学科专业范围来设计课程结构,较少考虑现代科学发展的广泛交叉、渗透和综合的时代特征,也很少考虑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这种课程结构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专业过专、过窄,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因此,有必要进行改革。具体说来,第一,学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的培养要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和整体化趋势,在课程设置上要综合化、整体化、宽口径、厚基础,即课程结构呈金字塔型。例如,武汉大学的课程改革:在本科阶段大量开设文、史、哲等跨学科的通识课程和跨专业的选修课,注重加强文理科的渗透等,以让学生有更宽厚、更扎实的基础,到了硕士和博士阶段再进行更深层次的专业学习和研究。[9]这种金字塔式的课程结构可以使一门学科的知识延伸到更宽阔的领域,有利于加强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与综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各门基础知识,有利于造就适应当代科技综合化需要的现代“通才”,并使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第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即在专业设置上应具有超前意识,要根据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发展动向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使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需要或服务于社会。基础的宽厚,能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保持同步即为最优。第三,一般的大众教育,即就业人才的培养应立足职业定向,进行短期的职业培训。这种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是呈金字塔型,但它完全不同于高科技人才、管理和学术人才的培养。学生首先选择一个专业进行学习,在这个领域里堆起个小金字塔。就业后,如工作变动的需要或学生本人想继续深造,可以重新选择另外一个专业进行培训,在拓宽自己专业领域的同时,也使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加,一个个小金字塔的叠加最终是自己知识储备的金字塔加宽变高,从而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只有构建出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课程结构,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全民对教育的不同追求和社会发展对各级人才的需要。

(三)课程内容要整合当今最新的信息和技术

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知识的更新周期日益缩短,加快了向高校课程的渗透速度。对此,高校课程的改革,第一,教育内容要反映和综合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第二,课程编制必须密切注意专业发展的趋势和学科动向,根据需要适当减去一些旧课程或内容,及时增加学科前沿信息与理论的新课程及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除了课程内容不断实现与科学技术的融合之外,还要特别加强外语、计算机和研究方法课等工具性科目教学,以培养学生掌握检索和整合新信息、新知识的素质和能力。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掌握信息的能力,将成为人们求知方式的主要形式,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在将来不断补充和更新大量有用的知识和信息,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不至于落伍。

(四)课程实施方式的开放性

包括国际互联网的新时代信息传递技术把人类带入全新社会。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再也不限于任课教师和教科书。新信息技术不仅冲击了传统的教育传播方式,还促使传统的时空概念产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对传统的课程实施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促使我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采用开放性的课程实施方式,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在采用开放性授课方式时,我们要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尽最大可能做到师生间的互动。如果说,在以传授和继承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中,人们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那么,在当今,我们将立足启发式,提倡参与式,即开放性的内容,提问式的讲课,这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个积极有效的办法。[10]此外要改单一的授课方式为多种授课方式,例如,除了常规的理论教学课外,还可开展规模小一点的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的指导课等。

标签:;  ;  ;  ;  ;  ;  ;  ;  ;  ;  

科技革命与大学课程改革--兼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课程改革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