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_政治论文

心理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_政治论文

心理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在于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就要从人的心理需要出发来做人的工作。尊重人的心理需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任务的必然要求。

尊重人的心理需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正确对待个人需要,正确引导群体需要和科学灌输社会需要。

一、正确对待个人需要

江泽民在2000年6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中央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干部和群众,所处的环境、承担的任务、面临的问题不同,其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要求也会有不同。做工作一定要把握这些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注: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创新和改进》,新华社2000年6月28日电。)这里所讲的“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要求”,很多都是个人需要的反映。因此,也就有一个正确对待个人需要的问题。

个人需要就其“产生——满足”的过程来看,有意识到的需要和未意识到的需要,合理的需要和不合理的需要,有可能满足的需要和不可能满足的需要;从“产生——满足”的强度来看,有刚性的需要和弹性的需要,眼前的需要和长远的需要。认识个人需要的这些特性,是正确对待个人需要的前提。

个人所处的环境、自身认识和实践上的局限性,往往造成个人需要的盲点。健康的需要往往在遇到危机时才被意识和重视,胡长清、成克杰这些腐败分子也只有在失去自由和生命的时候才意识到自由、生命、尊严、名誉这些需要的可贵。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是无产阶级一开始意识不到的,只有靠外部的灌输来唤醒。个人需要中的这些盲点,也即潜意识需要,为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对待个人需要开辟了广大的空间。

需要总是通过一定的刺激而产生的。在人的基本需要得到保障的条件下,新需要的产生往往是受外部刺激的反应,尤其是以自身同强者、富者、当权者比较的结果。这种比较而产生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合理的需要中还有可能满足的需要和不可能满足的需要;不合理的需要中还有不正当的需要和不现实的需要。因此,对于个人需要中意识到的需要,也要作具体的分析。首先要了解有什么样的需要,其次才是帮助认识正确对待这些需要、帮助解决合理而又可能满足的需要。

需要是一种愿望和要求,这种愿望和要求有强有弱、有远有近。刚性的需要、眼前的需要,往往是激化矛盾的导火线,因此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关心,把不稳定因素消灭于风起青萍之时。这其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是党性的基本要求。对个人需要中弹性的、中长远的需要,要在辨别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引导,使之同社会需要、群体需要和谐发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

二、正确引导群体需要

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社会需要也是一种群体需要。当我们界定社会需要是党和政府所代表的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时,两者就有了区分。社会是由各种利益群体所组成的,群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群体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必定会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因此,正确引导群体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所需。

群体有各种各样的类型,群体的成员大多是交叉的、重叠的存在于各种群体之中。这里只就对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需要及引导作一点分析。

一般而言,每一个社会中都有强者和弱者。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致力于消除不平等、缩小贫富差别、生老病死有保障,使弱者得到保护,但也造成了平均主义、大锅饭,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强者没有强者的优势,强者和弱者的区别不明显。改革开放使国家蓬勃兴旺地发展起来,也凸现出了一个强势群体,他们经济上开始富裕,事业上有所作为,体力上精力旺盛,优势感明显;而与此同时,也分离出了一个或经济上发生困难、或工作不稳定、或年老体迈需要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援助、或家庭结构失去平衡以及诸如此类的弱势群体。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在2000年年初提出“三个代表”思想的同时,提出要进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

对于强势群体的引导,要帮助他们分析能够具有强势的原因,源于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源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源于邓小平理论的指引,源于合乎时代要求的创新实干精神;要帮助他们珍惜已有的成就和名誉,引导他们在基本需要满足以后应当产生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即进一步展现自身价值的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道德人格的需要,关心和扶持社会弱者的人道精神需要,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戒骄戒狂,遵守法纪,友爱同事;帮助他们认识21世纪国际和国内竞争的新情况和新特点,鼓励他们迎接新的挑战,创出新的业绩。

对于弱势群体的引导,关键在于基层组织的送温暖。弱势群体因为其“弱”和“散”,往往不被人们重视,甚至不被家人重视,他们的失落感其实也是被遗弃感。人们往往误以为他们的需要是一种弹性需要,而实际上这是一种真实的刚性需要,是必须给以满足的需要。也因为如此,悲剧往往发生在他们之中。他们往往容易被坏人利用,成为“以弱示强”的挡箭牌。上访、静坐的往往是弱势群体的成员。因此,无论是从党和国家的性质、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从人道关怀和从弱势群体的刚性需要出发,都必须正视弱势群体的存在,给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组织和同事的温暖、社区和邻里的温暖。

暖人重在暖心。弱势群体成员有的是有经济上的困难,确实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有的经济上并不困难,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抚慰;有的是生活不能自理;有的是遭受人生挫折后的迷惘。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他们自认为无法解决的,因此基层组织的送温暖,本质上送去的是精神食粮。如果只是打个电话、发个通知,让他们或他们的家人来领一点补助,这即使对于经济困难的人来说也毫无温暖感,他们只会把这当作一种收入。送温暖送的是关心、慰问、建议、开导,即使随带一些礼品和钱币,也是作为关心、慰问的物质辅助,而不是物质需要的满足。送温暖要送去帮助,帮助解决思想上、心理上的困惑,帮助解决他们面临的现实困难。因此,送温暖活动不但人事所属单位要搞,社区的街道和居委会也要搞。尤其是社区的基层组织,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弱势群体成员排忧解难、组织他们参加集体活动,鼓励下岗职工挑战新职业和参加再就业。并积极提供各种机会。社区的基层组织还担负外来人口管理的职责,要把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和关心相结合。

对弱势群体成员的引导,也要渗透教育的功能。“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活动同样也适用于在弱势群体教育中进行。对弱势群体成员的“思源、思进”教育,重点在于对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前后的成果对比,以此帮助他们认识邓小平理论和改革开放路线的正确性;帮助他们认识国家富强是个人保障的依靠,是生活质量全面提升的前提;帮助他们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回归社会大集体,是平凡的岗位上拚搏奋进,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统一。当然,这种教育不应当是乏味的说教,而应当以一定的活动形式为载体。

加强对社会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引导,不光靠各个基层组织来做,还要着力于宏观环境的建设,包括政治环境、法治环境、经济环境、社区环境等,都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尤其是作为执政党的建设,是政治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要切实遵循“三个代表”的要求,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取信于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渗透力和说服力。法治环境进一步完善,加重对腐败分子和不法行为的打击,才能震撼和警示一小部分恣意妄为和铤而走险的人悬崖勒马;经济环境进一步完善,社区环境进一步完善,才能使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获得更加宽广自由的空间,疏导他们的郁结,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同心同德地奋斗。

三、科学灌输社会需要

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质上也都是灌输社会需要的工作。这种灌输的内容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灌输的动力是否主动积极,灌输的形式是否乐于让人接受,灌输的范围是否能覆盖到位,以及灌输本身是否与发展中的实践相一致,是决定灌输效果成败的关键。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党在领导人民贯彻、执行这条路线的过程中不断取得令人振奋的成果,因此,分析灌输效果中的滞后因素,主要是灌输的动力、灌输的形式、灌输的范围问题。而这三个问题,又是和灌输内容等另两个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1、科学灌输社会需要,要富有时代感、体现针对性的新内容。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路线、崇高的品德、奋发的精神等等,都是和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但是正如人们需要稻子、麦子这些基本的粮食但却不会像动物那样去直接啃食一样,他们需要的是加工过的食品,需要的是面包、饺子、糯米糕、小点心。奉献给大众的食品,应当是点心师们的杰作;奉献给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应当是富有时代感、体现针对性的佳品。社会既然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中说的“专门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人,他们就应该担负起生产“精品”的责任。不但要有营养,而且还要“好吃”。

2、科学灌输社会需要,要有充满责任感、体现主动性的新动力。责任感和主动性,一方面来自觉悟,一方面来自机制。在改革开放年代,机制比觉悟更重要。好的机制能焕发人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优胜劣汰,促进觉悟;坏的机制能涣散人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因此,新动力主要来自于新机制。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氛围,清除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歧视;要用利益机制来调整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整体提升这支队伍的素质;要有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新和展示才能的舞台;要有功过分明、奖惩到位的激励机制。特别重要的是,要有各个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带头人,能够创造性地工作,能够发挥领头羊的作用,能够开创新局面、提供新经验。

3、科学灌输社会需要,要有具有贴身感、体现渗透性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1999年9月29日。)这里说的“适得其反”,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上存在的。这也就是人的逆反心理。你讲的东西他接受不了,长此以往,他听了就烦。这样,我们也就逐渐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入耳入脑”上,同时也就忽略了“入眼入脑”。实际上,人接受的信息75%以上是通过视觉接受的。人们不愿听报告而愿意外出参观,不再常听广播而愿意看电视,家里有了电脑最常用的是上网浏览,经济学家说现在是“眼球经济”,都说明人更注意的是“入眼”的东西。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可能兴趣不大,但考试前会很认真地去看教材、看笔记,说明深层次的接受主要还是靠阅读。20世纪90年代,上海组织了“百万市民看上海”的活动,“看”的效果比讲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这更有贴身感、更具有渗透性。当然讲得好也可以有贴身感和渗透性,只要能结合实际、贴近现实、生动活泼、情理交融,群众都会喜“闻”乐“见”。

4、科学灌输社会需要,要有占领制高点、体现层次性的覆盖范围。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十分明显。报纸多了,电视和电视节目多了,展览会和各种文艺演出多了,广告和各种促销活动多了。坐在家里和走出家门,都像生活在空气中一样生活在各种文化信息之中。高雅的、健康的与低俗的、不健康的东西都在人们有意无意之中受其影响。任何文化活动都有政治的、经济的或文化本身的目的,但即使是以文化为目的的文化活动也会对人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产生影响。因此,“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也就十分必要。“唱响主旋律”,不是一家独唱,不让人家唱,而是要当好领唱、当好指挥。要当好领唱,就要占领制高点,制高点主要包括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五大媒体,讲坛、论坛两大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企业、社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要通过这些制高点来发散和辐射主旋律,提高覆盖面;要当好指挥,就要以先进性来统领广泛性,以广泛性来推举先进性,要让各种声音唱起来,但这是和声、交响声而不是噪音、杂音。

5、科学灌输社会需要,必须同发展中的实践相结合,体现导向性。

改革就是调整关系,开放就是发展关系。改革开放越深入,成就越大,思想、心理问题也越多。因此,科学灌输社会需要,必须同发展中的实践相结合。联系成就,鼓舞人心;联系问题,解惑释疑。科学灌输社会需要,归根结底是为了带领和团结人民群众满足这种需要。灌输的过程和满足的过程融为一体,体现灌输的导向功能,才能使两个过程不会成为“两张皮”,提高科学灌输的理论效果和实践效果。

标签:;  ;  ;  

心理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